大染坊第二部
详细内容
篇一:《大染坊_观后感_读后感2》
《大染坊》中看管理
《大染坊》中的陈寿亭,一个要饭的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面对如林高手却频出奇招,节节胜利,“染出一片蓝蓝的天”,令人匪夷所思了。
当我们静下心来往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才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没有这两点,就是读再多的书,专业知识再丰富,经济实力再强,也想不出高妙的招数和谋略,即使想出来,也用不出来;有了这两点,不识字可以请人读报,不懂专业知识可以聘请行业高手,没有经济实力可以借助别人的实力。这才是当今企业界人士应该深思的问题,也是这部剧现实意义所在。
心胸决定经营的质量。
陈寿亭把布送给学生做横幅,给布店老板和伙计发回扣和奖金,高薪聘请技术工人,等等等等。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影响利润的做法,心胸狭窄的人打死也想不出来,而陈寿亭却非常自然的做出来了。
陈寿亭送布给学生做横幅,实际上是用死的积压产品做活了广告,既宣传了产品又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并打开了青岛市场;他给布店老板和伙计回扣,其实是用很少的投入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点。可见他关注的焦点不是眼前的利润,而是市场的开拓。
经营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经营质量主要体现在企业利润和效益上。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最大增值,办企业就是为了挣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两眼只盯在利润上就一定不能使利润最大化,因为利润来自于市场,靠市场份额来获得,而扩大市场份额,势必增加成本,影响当期利润。如果只顾当期利润,不顾市场份额,利润怎能最大化?只有心胸宽阔,目光长远,舍得眼前利益,抓住了市场这一利润的源泉,才能获得最大利润,企业才能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心胸决定管理的层次。
陈寿亭买下天津开埠染厂后聘请两个留学生做厂长,与他们倒四六分利,连账房先生都不派。为了在工人中树立厂长的威信,像给工人们涨工资、发福利这些应该以东家的名义办的事,陈寿亭都以厂长的名义做,感动得两位厂长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
管理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管理只有达到“不知有之”这个层次,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得最大利润。达到这个层次有两条渠道:一是管理者深刻了解被管理者,制定好目标后,放手让被管理者干,像陈寿亭管理天津开埠染厂那样;二是企业经过制度管理、机制管理,达到了文化管理的层次,大庆人“四个一样”中的“领导在和不在一样”就是这种境界。企业无论通过哪种渠道来达到管理的最高层次,都要求管理者心胸宽广且心底无私。
企业文化代表着企业的整体素质,它以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道德规范为核心和基础,以企业环境、企业组织机构、企业制度为主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管理者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性和行为取向等个人素质的综合反映。管理者通过积极地倡导、示范和实践,创造符合时代特点的、有个性和特色的企业文化,并通过企业文化强烈的感召力,来引导员工实行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企业的绝大多数员工都能下意识的遵守各项制度、机制时,企业管理就达到最高层次了。
心胸决定是否敢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竭的动力源泉,更是企业不断发展、取得成功的动力源泉。现代企业管理者要在纷繁多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寻找发展和获利的机会,没有强烈创新意识是不可能成功的。
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中国约有70%的“老字号”企业已寿终正寝,还有一些这样的企业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只有那些勇于创新的“老字号”,才能获得“新生”,如:全聚德大搞中西合璧,生产烤鸭汉堡;同仁堂开展符合时代消费主流的营销活动,均使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同为“中华老字号”的“王麻子剪刀”已于2003年初申请破产。分析"王麻子"身陷困境的直接原因就是,一味死守“老招牌”,不思进取,产品开发迟缓,技术创新不够。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创新是企业生命能否延续的关键所在。
篇二:《大染坊观后感读后感》《大染坊》这本书以20年代初中国民族工业初生、发展的艰难路程为背景,讲述了一代民族企业家实业救国、强国梦的萌生和覆灭,整篇故事情节曲折紧凑,扣人心玄,主人公陈寿亭(陈六子)从一个垂死街头的叫花子历尽艰辛成长为中国名震一方的实业家,其传奇经历和勇敢精神更是另人敬佩、发人深省。书中有很多话说的很好,而且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事实一一得到验证,对于正处在人生徘徊阶段的我们,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陈寿亭引用卢老爷的话——“什么叫走运,碰到了明白人就叫走运”;
这话一点儿不错,陈寿亭就是个明白人,周村通和染坊的周掌柜一家、张店的没落大户卢老爷一家、济南三元染织厂的赵氏兄弟、青岛元亨染织厂的孙明祖、上海六合染织厂世代从商的林家,哪一个不是因为碰到了陈寿亭这个明白人,才能屡次在事业、家庭险象环生的危机关头化险为夷、发展壮大、安享富贵。这也符合中国历来“一人兴邦”的个人崇拜情结。
还是陈寿亭,牢牢记住卢老爷说的一句话——“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
自打陈寿亭进到周家的通和染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偏不倚的暗含着这句至理名言,忍辱负重偷学染坊师傅的染料配方;当机立断建议周掌柜辞退缺德的师傅;将计就计使青岛元亨染织厂的孙明祖俯首称臣;调虎离山吃下日本奸商藤井的一万五千件坯布;顺水推舟诱使藤井高价收购大华这个廉价的空厂;出其不意骗走上海六合染厂八千件花布;势如破竹抢占六合染厂的战略重地;暗度陈仓化解奸商藤井收购宏巨染厂,进而打击染织行业、蚕食民族工业的阴谋。所有这一切,正是遵循了“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成害”这句警世恒言,否则,哪一件也不会成功。
陈寿亭还道出了人与人相处的三种境界——第一是相互信任,信任是相处的基础;第二是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使交往持久而不褪色;第三,也是最高境界,就是相互欣赏,如果相处是相互欣赏的,那么交往的过程就会轻松、舒心、愉悦,甚至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快乐感觉。
书中讲到一个江湖艺人评价朱元璋——“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就帝业,就是靠两个字:善、狠”。
陈寿亭对家人、朋友、同行、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表现出人性“善”的一面,即使同行是冤家,他也能和他们最终成为朋友;他对地痞土匪、奸佞小人、日本奸商、外国买办表现出“狠”的一面,从不给他们喘息的机会,最终使其不轨阴谋破产。陈寿亭的个人魅力是令人敬佩的,是那种让人几天不见心里就会想念的人,做人做到这种境界,想不成功也难啊!!
读到一本好书,就象在黑夜里点亮了一盏明灯,在明灯的指引下,相信每个人都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至少可以少走弯路、少跌跟头。这本书使我领悟到主人公面对社会的方法和态度,并从中汲取他那永不言败的精神!学到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在广阔的群体和更广阔的社会中秀出风采、彰显自我、体现人生价值。
一次偶然,看到了电视上播放的《大染坊》,很是吸引我。于是,跑到好友家里,把她那书架上《大染坊》那本书,硬给借了回来。
虽说是个生意人,但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现在的公司如果不是大股东撑门面,我想就凭我这个傻丫头,还不早喝西北风去了。
陈寿亭(小名陈六子),从小没有父母,靠讨饭维持生计,没有读过书,但最后成就
了一般人成就不了的事业,咋一看上去以为是一篇励志小说,实则不然。里面充满了创业的艰辛、商业的计谋、浓浓的人情味、做人做事的道理,等等等等,值得每个人读后回味。
1、自信谦虚、知恩图报:六哥虽然出身贫苦,但并不以此自卑,反而相当得自信,他相信人都是靠自己闯出成绩的,谁都不是一出生就有了一切;而从乞丐到巨商一路走来,他平等地对待身边每个人,礼贤下士,就是碰到蛮横的日本人,他也不卑不亢,誓死不当亡国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要帮过他的人,他都记在心里,相办法尽自己的能力去报答,不求任何回报。
2、头脑清晰、是非分明:这跟他丰富的阅历是分不开的,虽然不认识字,但不代表他没文化,他从身边接触到的事情中悟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即所谓的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
3、善恶得体、宽宏大度:六哥做事是走一步看三步,每走一步都充分分析出各方面的利弊,不把有善念但做错事的人往绝路上逼,予以改过的机会,但对那些滋衅挑事、卖国求荣的人却决不放过,在大是大非面前做到君子之所为。
4、豪爽义气、幽默风趣:他能让见过他的人都对他念念不忘,一直想着他。可见人格魅力非同一般。
5、勤俭节约、善于投资:虽然最后有所成就,但六哥没有忘本,该花的钱不皱一下眉头,不该花的钱,决不会铺张浪费,这个尤其值得我学习,我现在没有攒下什么钱,都被浪费掉了。
6、城府很深、攻于心计:我记得于姐(我现在公司的大股东,也是我佩服的人之一)跟我说过一句话,城府深有心计并不代表这个人坏,这是生意上必须要具备的,没有这点底子,那做生意就成了过家家了。我以前一直找不到生意上的榜样,六哥虽然是个文学作品里的人物,但给我树立了榜样,那才是真正的生意人。
说了很多很多,其实要总结的不止这些,人的一生能利用来做事的也就那么几千天,这辈子该怎么活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不说为了别人,就单单为自己也该好好合计一下吧。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了陈杰著的《大染坊》,很有感触。主人公身上表现出的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孝的气息,值得学习。翻开书的第一页,陈杰写的序不同与其他小说,他没有用华丽的词藻来描述此书,给人一种悬念,让人有一种很想继续读下去的感觉。
序
没有趣味,也就无谓文学。买书要花钱,读又搭上一些时间,如果枯燥无味,那么这本是不合格的——文艺作品首先应当有趣,然后才是它的社会功能。这是我对文学的全部理解。我自己读书也是如此,不管名著与否,如果不能从阅读中得到快乐,我会把它扔出很远。
第一:做人要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主人公陈六子,从小是一个叫花子,无吃无穿无住所。在寒冷的冬天得到过锁子叔半碗残羹剩饭,在饥饿时得到过苗瀚东的一个白面馍馍。待他有了能力以后,为锁子叔老两口购置房屋,雇佣人照顾,按月供钱粮财物,养老送终。与苗瀚东成为生意的伙伴,感情上成为亲兄弟。
第二:做人要勤学习,常上进。陈六子虽说小时候是个叫花子,但他并不是天天吃了睡,睡了吃。他经常去听说书的讲评书,刘邦、朱元璋、关云长等人物的故事,都成为他学习的楷模。再就是看人家下棋,在看下棋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的为人之道。人常说读史书使人明智,陈六子虽不认识一个字,但他把听过的每一句有用的话,都记在脑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他年纪虽小却早早的学会了生存的道理和智慧,这是其他同龄人所学不到的,为他今后在生意场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对家人忠贞,对朋友真诚。在抗日战争之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还很严重,有点财力的男人三妻四妾很常有。而陈六子却是“糟糠妻子”不下堂。书中有一段陈六子夫妻的对话,虽然有些不雅,却道出他对妻子的忠贞。“„„我在那边搂个小媳妇,刚想鼓捣点小事儿,可一想起你在这边揽着福庆落泪,我什么事也办不了,就剩下难过了。可话又说回来,我要是在这边陪着你,一想那边还有个程明瓦亮的大闺女,也是挂牵着。不行,不行,这是没事添乱,这事万万不行!„„”
与朋友相处,有三种境界,第一是相互信任,信任是相处的基础;
第二是相互理解,只有相互理解才能交往的持久而不掉颜色;第三,也是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如果两个人交往是相互欣赏的,那交往的过程就是欢悦,舒心,轻松,甚至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述的快乐感觉。第四:做事要分清敌我,该善则善,该狠则狠。对待可怜的人要善,对待善待自己的人更要善,作为领导对待自己的员工要善,让员工感受到被人关怀,解决了后顾之忧,员工能不拼命去干吗?虽然陈掌柜对待员工也不错,但是时代决定了他的思想是努力赚钱,最终受益最大的还是他自己。小说中的“狠”更能说明陈寿亭的过人之处,对青岛的明祖,对上海的林祥荣等,特别是逼着日本商人藤井以35的价格出售的那一万五千匹布匹,做得滴水不漏,不动声色,火候把握的也是恰到好处。对于狠,就是要抓住机会,对待“敌人”要狠。
第五:做事不能太绝。陈六子说是狠,但是他做事的火候把握的非常准,决不把事情做绝,俗话说狗急了跳墙,兔子急了咬人,给别人留后路就是给自己留后路啊。对付上海的林家,他没有把那些破布卖到上海,给林家留了条后路,换来了一段珍贵的友谊。对藤井也留了后路,间接的保护了自己。孙子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对于对手要尽量给他们留条退路,这才是大智慧啊!
第六:做人要学会“悟”。人常说“只有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多事情的处理方法往往就在于一念之际,关键是要用心去考虑,多去“悟”其中的道理。陈六子说: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所以心智的事情是要靠个人去“悟”的,要
多琢磨。
读书最好是在午后,缱绻的阳光照着藤椅,一杯幽香的茉莉,满是幽怨美的张爱玲散发着诱人的芬芳。
而这些都只发生在想象中,当世又有几个人能有这样的无上享受呢?
我住的地方一年四季都摸不到阳光,只是偶尔的傍晚,夕阳的余晖会短暂的在窗前掠过。而我所读的,也不再是张爱玲,三毛,毕淑敏,因为在我们的世界,她们已经变成了矫情的代名词。我吃西红柿,唐家三少,天下霸唱们正大行其道,红得发紫。而我也只不过是个随波逐流的普通人。大多数的时候,我在读历史,读传奇。
我是因为侯勇,因为这部电视剧而转而遇见这本书的。那是在一个周末的午后,人人网上的一段视频,视频里的陈寿亭挥舞着胳膊大声的喊着“要是咱中国跟日本一样强大,我能把飞虎牌卖遍全世界”。在那一瞬间,我被这个雄心勃勃的男人感动。一分钟后,我把《大染坊》这本书下载到了手机上。
小说以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青岛和济南作为背景,以纺织和印染行业为例,生动的刻画了以陈寿亭为首的一批优秀的民族资本家的商海挣扎,反映了那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短暂繁荣。小说以陈寿亭的商海奋斗为线索,详细的描述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的发展,兴盛以及衰亡。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其中的最亮点是对于主人公陈寿亭的刻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陈寿亭正应了这句话。从周村的一个小乞丐,再到青岛大华的合资掌柜,再到济南宏巨的独资股东。他在十几年的时间里从一个衣不蔽体,四处流浪的乞丐变成中国商界鼎鼎大名,叱咤风云的陈六子。他的奋斗与成长的轨迹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当他作为一个弱者,四处乞讨为生。这种生活锻炼了他的察言观色的能力。“智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即使是三九寒冬,脚快要冻掉了,也不拿别人放在窗台的棉鞋,坚守他作为一个人的道德操守。而且,他善于从看到的听到的一切中学习,听评书,他懂得了朱元璋的“狠”与“善”,并在以后的奋斗中始终践行这一“真理”。还有就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苗翰东给了他一个大白馍,他每年的初一都会早早的去磕头拜年。锁子叔只是个小饭店的杂役,时不时的会给他点剩饭剩菜,而最终,即使是在他腰缠万贯的时候,他仍然把锁子叔看做自己的亲人。这与如今这街头上缠着行人要钱,不给就不让走,给的少了也不让走,甚至是装作残疾的“乞丐”们有着本质的不同。当一群人利用另一群人的怜悯与同情去发家致富的时候,我不得不感叹,人心不古,这反应了当今社会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与沦落。
其次,就是当他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的时候。他的领导才能与领导魅力。作为企业的主舵手,是他屡出妙计,是飞虎牌扬名天下,站稳脚跟,是他以三十五块钱一件的价格吃下了日本人的整整一船坯布,(有人说他不爱国,可是我们抵制日货为的是减少他的收入,那么以实际行动让他亏损一把岂不是更好),也是他击败了与日本人合资办厂,妄图扰乱商界秩序的訾家父子,也是他在大寿之日,一口吐出了一辈子的鲜血,烧了一辈子的希望。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展示出的个人魅力令所有人佩服,无论是小说里的赵东初,赵东俊,卢家驹还是小说外的我。他的厂子里工人的“喜面”(旧时过年过节的时候,厂子给工人们发的喜钱,就是如今的奖金)是别人厂的十倍。他跟工人干的事一样的活,吃的是一样的饭,伙房少买了肉,替他省了钱,他却暴跳如雷。当别的厂发两个钱把残废了的工人赶走的时候,他留下了“哼哈二将”(他厂子里两个因为事故残废的工人,一个没有了左胳膊,一个没有了右胳膊)来守大门,壮门面。他知人善任,一语中的的评价了整天无所事事却最是精明的卢家驹,他慧眼识人,把吕登标从把头,弄成了外铺的掌柜,他有仁有义,收留了一床的难民,还发现了一个“与厂共存亡”的白金彪。是他让嚣张跋扈的“富二代”林祥荣懂得了
篇三:《解读《大染坊》之用人之道》解读《大染坊》的用人之道“给每人发个后肘”
本报记者周曙波/文李庆琦/图
一部《大染坊》红透半边天,主人公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让我们叹为观止,所谓见仁见智,撇开其精彩的剧情,剧中随处可见、精辟独到的企业管理知识足可以让我们现代人望其项背。
记者撷其精华之处,以飨读者!
没有一个当红一线演员,没有任何大肆宣传和炒作,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央视一套播出后竟红透半边天,据称创央视电视剧收视率新高。该剧讲述了民国时期来自社会底层的“乱世奇商”陈寿亭,从一个小染匠成为拥有雄厚资本工业巨擘的传奇经历。抛开演员的精彩表演、情节的曲折离奇不说,剧中云谲波诡的商战故事、俯拾皆是的企业管理营销智慧,更令人印象深刻。有业内人士称,《大染坊》堪称一部“商战教科书”。
既是“教科书”,其中奥妙自然不是三两点所能道尽的。记者仅就其中所涉及企业用人方面的故事稍作解读。
“叫花子”与“海归派”
主人公陈寿亭的出身,无疑给剧情平添不少传奇色彩。他自幼父母双亡,靠乞讨为生,是个地道的文盲。这使他与剧中另外几个人物
形成鲜明的对比:最早与他共事的卢家大公子卢家驹留学德国,是印染专业科班出身;他最敬重的苗先生及后来在天津开埠厂所聘的周涛飞也都是留学归国的博士。用陈寿亭自己的话来说:“你六哥不识字,可我周围的人全会外国话。”
这种人物背景安排凸显出卢家驹的父亲卢老爷在剧情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不计陈寿亭的乞丐出身,坚持让家驹与寿亭合作,就不会有陈寿亭从一个乡村染匠到一个工业家的飞跃,也不会有卢家大华印染厂的成功。
陈寿亭的传奇经历说明了一个也许并不新鲜的话题:文凭并不一定就代表能力,企业选拔人才不能“唯文凭论”。{大染坊第二部}.
卢老爷认识到了具有实战经验的陈寿亭和具备良好专业学习背景的儿子之间的互补性,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优势互补在企业崛起和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企业人才选拔中至少也可以有这样一种意识:“海归派”有“海归派”的优势,“叫花子”也有“叫花子”的长处,英雄不问来路,不以出身论短长。
在这种认识之外,如何实施是非常关键却并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卢老爷评价陈寿亭时,最精辟的一句话是“不识字不表示没文化”。简单几个字,包含着卢老爷对人的考察标准。他坚持选择陈作
为自家企业的合作者和管理者,是看重陈在乡村染坊所表现出的技术、经营能力及为众人所称道的品格。剧中陈感念卢老爷的知遇之恩,曾说,能力被人发现是多么重要。
由于企业管理的多层次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现代企业面临的人才选拔问题其复杂性当然不是卢老爷们可以比拟的,但其核心应该是相通的:建立一个有效的人才考核体系,使我们既不会错过“叫花子”中的陈寿亭,又能将科班出身的卢家驹们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两个“倒四六”分成
《大染坊》中有两次分成令记者印象深刻。一次是卢老爷与陈寿亭的合作:卢家与陈的投资比例是6∶4,分红比例却是4∶6。另一次是陈寿亭做老板请周涛飞、丁文东来经营天津开埠印染厂,剧中通过赵家老三的口说出:“你知道那俩厂长工钱多高吗?倒着四六分成!周涛飞、丁文东他俩拿六,六哥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