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景湖色散文
详细内容
篇一:《还散文一抹亮丽的色彩》
还散文一抹亮丽的色彩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材经典篇目,是一篇精品散文。历来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主要从景色、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上过多次总觉着上不出朱自清的感觉。今天听了郭老师的课,突然明白问题在什么地方,我们应该还这些散文的亮丽颜色,不能为单纯上课而上课。
散文是讲究情感的,行散而神聚,散文的美就在于它所蕴含的情感。而读者就是去发掘这种情感,才能奇文共欣赏。郭老师能够以开始凭借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诵读文本,不用配乐,单单是那磁性的嗓音,以情入境,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听众的心,不但是学生,连我们这些人也仿佛能感受到那无边的月色。在郭老师的深情陶醉中,师生已共同走入了那一片清新淡雅的月下荷塘,渐渐的走进了朱自清的内心世界。声情并茂的诵读向郭老师学习。
散文的情感是以文字为载体的,精美的散文都有耐人寻味的语言。在这堂课中,郭老师很注重学生对语言的鉴赏,让学生自己探索文中的情感,学生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去分析两个“热闹”等等,进一步探讨出“作者蕴含在荷香月色与江南采菱景象中的情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行云流水的平台。清风拂面的教学向郭老师学习。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
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缺少感受美的心情;生活中不是缺少感受美的心情,而是缺少表现美的才情。”这是郭老师的一句话,拿出来与大家共勉。
篇二:《雷抒雁散文《彩色的荒漠》阅读》雷抒雁散文《彩色的荒漠》阅读
彩色的荒漠
雷抒雁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
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帜。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16.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17.(6分)在文章最后,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14.戈壁滩环绕的恶劣;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15.(1)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
(2)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16.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帜的颜色,寄托了的爱国之情。
17.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篇三:《散文:色与味》散文:色与味
生活如水,原本平淡!即不高远,亦不洒脱,故心有不甘,亦只能学会将就。情感如纸,原本无彩!即非绚丽,也不斑斓,故虽觉单一,亦只能忍受苍白。
一天,水中加味,自然有咸,有甜,亦有苦,有涩,却感多味人生!一天,纸上加彩,自然有喜,有乐,亦有悲,有痛,却感多彩世界!
水中加盐成卤,解无味之困,但味越重,只解除一时之渴,却越饮越渴。纸上加色成画,解无彩之乏,但色越浓,只增添一时之丽,却越看越迷。
水中有味,即便想止渴去味,难之又难,即难清除,更难接受。
纸上有色,即使想去彩抹色,难之又难,即难隐藏,更难割舍。
篇四:《镜泊湖的黄昏散文阅读及答案》镜泊湖的黄昏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质,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2007年10月30日)
1.黄昏是一种美丽,镜泊湖的黄昏更是充满着美丽。但文章开篇却从黄昏有时是一种错误说起,从表达技巧上看,这是怎样一种表达技巧?(2分)
2.镜泊湖是怎样形成的?跟其它湖泊比较,它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4分)
3.游览黄昏中的镜泊湖,看到了别致的生动。第8段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了这种别致的生动?(2分)
4.读第8、9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句流露出阮籍对黄昏是怎样的态度?(2分)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句流露出李商隐怎样的情感?(2分)
(3)阮籍和李商隐均未参透生命的禅机,本文作者参透的禅机是什么内容?(5分)
5.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2分)
A.文章第一段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自然而然地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冬景湖色散文}.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目的,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答案:
1.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反衬、铺垫)(2分)
2.青山打滚堵塞牡丹江河道,形成的高山堰塞湖。(2分)曲折如河道(2分)
3.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2分)
4.(1)流露出对黄昏的一种厌恶(排斥、不喜欢)(2分)
(2)承认黄昏虽美却已接近尾声,流露出的是一种无奈和惋惜。(2分)
(3)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2分)因此我们只要抱着积极心态,就能享受生命的每一历程。(2分)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篇五:《散文诗太阳的颜色》散文诗:太阳的颜色
目标:
1、理解散文的内容,知道太阳有七种颜色。
2、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的经验创编散文中相似的句子。
3、知道大自然中有许多颜色,感受生活中色彩的美丽。
准备:
1、PPT
2、音乐《七色光之歌》
过程:
一、出示一个圆圈导入课题
1、师:小朋友猜猜这是什么?幼儿自由猜测。老师在旁边添画白云,继续让幼儿猜测。师:这个太阳没有颜色,那小朋友你们说说太阳是什么的颜色的呢?幼儿回答。
师:小朋友说了这么多颜色,那太阳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今天顾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太阳的颜色》。
2、教师在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散文诗。
1、师: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孩子的回答分别出示颜色标记,按散文的顺序排列。
2、分段学习散文
(1)教师指着绿色标记问:散文中谁说太阳是绿色的?幼儿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边出示小鸟、绿色的太阳、叶子标记。重点学习一下绿油油师:我们一起来学学小鸟说的话。
(2)老师学蝴蝶飞的动作,问“谁来了?”“蝴蝶”出示蝴蝶标记
师“蝴蝶说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
根据幼儿回答出示标记并让幼儿复述蝴蝶的话。重点学习一下红艳艳
(3)师:“呱呱呱,谁呀?哦,青蛙,青蛙会认为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幼儿回答“秋天水稻丰收了,稻穗变得黄灿灿的,你们知道吗农民伯伯有了谁的帮助,才能使稻穗变得黄灿灿的?”“对了,是青蛙,它捉掉了害虫是农民伯伯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保护它。”“我们现在来学学青蛙说的话。
(4)师:蓝色的湖水中生活着鱼儿,鱼儿会怎么说呢?幼儿说一下。
教师出示图标边说鱼儿的话,让幼儿复述。
(5)师:小动物们说的太阳的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小兔想了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大家说的可都不一样啊?小朋友们来帮助一下小兔告诉她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呀啊,大家说的还是不一样啊!
(6)师:这时候下起了大雨,大雨过后,天上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姐姐,彩虹姐姐的裙子真漂亮啊,彩虹姐姐对小动物们说了什么呢?我们来学学彩虹姐姐说的话。
(7)师:那彩虹姐姐的裙子有哪些颜色呢?幼儿回答“有几种颜色,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要求幼儿从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数。
师:哇,彩虹姐姐的裙子有七种颜色,也就是说太阳有七种颜色。
(8)师:散文诗的名字叫什么?我们一起来用好听的声音来朗诵一下这首优美的散文诗
三、创编散文诗
师:太阳有七种颜色,这里小动物们只说了四种颜色,想想有哪些小动物会喜欢橙色、青色、紫色的太阳呢?
幼儿创编,然后把幼儿创编的话与前面的散文诗编成一首新的散文诗进行复述。
四、在《七色光》音乐中,师幼共舞。
师:太阳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的七色光,小朋友们我们在美丽的七色光的照耀下,一起跳起来吧!
附散文诗:太阳的颜色
小鸟说:“太阳是绿色的,照在叶子上绿油油的。”
蝴蝶说:“太阳是红色的,照在花朵上红艳艳的。”
青蛙说:“太阳是黄色的,照在稻穗上黄灿灿的。”
鱼儿说:“太阳是蓝色的,照在湖水上蓝湛湛的。”
小兔想:“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呢?大家的说法可都不一样啊!”
大雨过后,天上出现了一条美丽的彩虹。彩虹姐姐笑嘻嘻地说:“你们数数我的裙子,就知道太阳的颜色啦!”
“红、橙、黄、绿、青、蓝、紫。”小动物们数一数,大家都知道了:“哦!太阳有七种颜色。“
篇六:《江南的冬景》{冬景湖色散文}.江南的冬景{冬景湖色散文}.
本课是11.19日在高一3班的课堂实录,根据录音整理。看上去有些琐碎,因为是普通班,需要有耐心。其二,注重对话交流,探究合作。有一大半的同学发了言,和老师对话,和文本对话,和问题对话。教学的本质应是教会学生如何地学,而并不是老师讲的如何精彩。这一节的对话虽然有些碎,但我以为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让学生的思维有了切实的训练。
教学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领悟作品写景的手法以及郁达夫散文的特点。重难点:
让学生品评五幅优美的江南冬景图
教学方法:
对话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冬景湖色散文}.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南国的冬景”吧。
二、新授
师:江南是一块美丽的土地,古往今来的诗文有大量描写江南的句子,下面请大家背几首。
生1: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补充:韦庄《菩萨蛮》
人人尽说江南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炉边人似月,
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师:郁达夫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区域?
生2:长江以南
师:包括广东福建吗?
生2:当然包括
生3:不包括
师:为什么?
生3:文中第四小节重点写闽粤,但最后说“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师:你读得很仔细。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江浙一带。作者写了江南哪几幅画面?在文中标出,并给每一幅画起个题目。
生4:写了三幅:第5小节写江南的树,第7小节,写江南的雨,第8小节写江南的雪。师:你讲的大致是可以的,但不够准确。第5小节不仅写了树,还有草。如“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你说“江南的树”还不够准确。
生4:江南的植物
师:有进步,但还不够,因为是给画配题目,这个题目没有美感。你再仔细地读文字,实际上文中就有两个词很好。
生4:江南冬郊图
师:很好。有时,好的题目是一步一步锤炼出来的。
师:第二幅图她说是“江南的雨”,就是第7小节写的。重点是写江南的雨吗?生5:不是。写的东西很多,还写了长桥、树木、乌篷船、酒客和灯光。
师:不错。那叫什么题目好呢?
生5:江南的乡村
师:不够,有些笼统。并且第7节中雨是一个重要的意象,你没有表现出来。文中有现成的词,一个极富诗意的词。
生5:微雨寒村
师:很好,正是这个词。雨是微的,村是寒的,因为是冬天。第三幅她说是“江南的雪”,可以吗?
生5:可以。这个题目简洁且富有诗意感。
师:实际上,这篇散文不只写了三幅画面,还有哪些呢?我们可以在前后在找找。生6:第9小节还写了一幅。叫什么“旱冬”。
师:是写了这个,但这个不能叫题目,最好象前面一样,四个字。
生6:叫“旱冬之图”
师:不好,和两个字没有多大的区别。还是要在文中发觉。
生7:旱冬闲步图
师:好。除了这一幅,还有了吗?
生8:还有开头第2节写了“江南的风”。
师:重点写风的吗?
生8:还有太阳。{冬景湖色散文}.
师:有没有人呢?
生8:有老人和孩子。
师:在做什么?
生8:晒太阳,聊天。
师:用文中的话叫什么?
生8:曝背谈天图
师:好。这样五幅图都在我们眼前了。你最喜欢哪一幅?说出你的理由。
生9:我最喜欢第三幅;微雨寒村图。给人一种淡雅之美。
师:具体地说
生9:雨是微的,很轻柔,大了就成了暴雨,不但不美,还要成灾。特别是这样的句子:“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给人一种朦胧美。
师:为什么“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
生9:以动衬静,也给人温馨。
师:作者详细描绘了这幅江南微雨的寒村,它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话来回答。生9:悠闲
师:准确。为什么能悠闲?作者是如何一层一层来写的?
生10:因为是冬天,没有多少事。
师:用文中的话怎么讲?
生10:“秋收过后”。我来自农村我知道,秋收过后一般没有什么事。还有,天下着小雨,想做一点事也做不成了。
师:不错。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10:没了。
生11:因为“天垂暮了”,更没有什么事,所以便“悠闲”。
师: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便“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这正了那句名句“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所以作者说江南的冬景是多么的迷人。这一幅画选取了小桥流水三五人家远阜杂树白雨乌篷酒客昏灯。色彩有白淡墨红黄。整个画面给人一重淡雅朦胧之感。
作者借助想象的力量,浓淡适宜的点染,绘出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下面我们继续,除了这一幅,你还喜欢哪一幅。
生12:我喜欢第四幅:江南雪景图。
师:你给大家朗读一下这一节。
生12:我很喜欢雪,作者引用的四首诗非常的美。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江南的雪,巧妙地引用了四句古诗,勾画了四幅江南冬雪图。这四句诗的顺序可以调换了吗?{冬景湖色散文}.
生12:不能。因为是按时间顺序的。第一个是日暮时分,第二个是冬宵,说明是晚上。第三个是深夜吧,因为是“更深人静”,第四个是“第二天的早上”。
师:说的非常好,看的很仔细。有时答案就在文字中,我们在做阅读题时,千万不能离开文本而凭空想像。这四幅雪景图很美,你能给每一幅起个题目吗?
生12:第一个叫江南暮雪图,第二个叫江南晚雪图,第三个叫江南夜雪图,第四个叫江南早雪图。
师:这是根据时间来起的,还可以,不过还少了一点美感。
下面我们来完整地欣赏一下这四首诗:
一、问刘十九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新酿的米酒泛起绿色的泡沫,小火炉吐露着红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将来临的时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来和我共同把酒话古今。”这首诗表现了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二、元朝诗人里何中《辛亥元夕》
顽坐故贪黙,忽行时自言。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时序鬓发改,人家童稚喧。
街头试灯候,不到郭西门。
所选的句子是说“行走在两旁种满梅树的石路上,天空下起了小雪,村中飘着的酒香正在迎接客人的到来。给人一种宁静优美。作者在引完了诗后说“则雪月梅的冬宵三
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调戏酒姑娘”是什么意思?
生13:是指雪很大,雪花和梅花都飞进了酒杯。
师:雪大吗,诗中明明说“微雪酒香村”。
生14:是一个侍女要陪酒?(全班大笑)
生15:我想是在做着一种喝酒的游戏吧。
师:大家都没有说到要害。你注意前面的句子“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是说在这有雪有梅有月的晚上,会怎样呢?
生16:这样的夜晚是非常美好的,如果能喝点酒会更好。我知道了,这句话是说喝酒喝得很尽兴,“调戏”应是尽兴的意思。
师:对。酒姑娘是一种拟人的说法。还有一个问题,雪和月怎么会同时出现呢?是诗人夸张的说法吗?
生17:不是。并不一定指同时。是说一个雪停后的夜晚。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面说有“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正是指雪晴后的景象。
师:你说得非常好,读诗不能太死板了。
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