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典故素材>三门峡的蛤蟆塔,,,作文

三门峡的蛤蟆塔,,,作文

详细内容

篇一:《三门峡市历史遗迹》

鸿庆寺石窟

鸿庆寺石窟,位于义马市东郊7公里处的石佛村,共有六窟。

第一窟:平面长方形,有中心柱。西壁刻佛传故事,上部刻绘释迦在菩提树下,一手支颐,神态安详;下部是两位妃子及宫女劝释迦不要出家的情景。南壁刻一佛坐莲座上,两侧各有两菩萨。北壁中间刻浮雕降魔变图,10余个魔鬼,手持利器,向佛进逼。两侧各刻一龛,龛内有佛和弟子菩萨,龛外有兽。东壁刻有高大的城楼,上下有菩提树和身着长衣的人群。中心柱上有佛、鹿及执伞侍者等形象。浮雕构图严谨,雕刻精致。

第二窟:正壁刻荷花瓣形尖拱龛;左壁一龛刻三坐佛,已损坏;右壁龛内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第三窟;正面刻释迦坐相,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右壁有三龛,中间大龛为交足弥勒,上有飞天。

第四窟:窟顶刻莲花藻井并二飞天;正壁刻坐佛五尊;右壁尖拱龛内刻坐佛三尊,龛上刻五尊坐佛;左壁大龛已坏,其上尚有飞天。

第五、六窟尚待清理。

根据文献记载和造像的雕刻风格,除第四窟为唐代作品外,其余三窟均为北魏时期作品。1963年被公布为河南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壕古道遗迹

石壕古道遗迹位于陕县硖石乡车壕村东南,距三门峡约36公里。石坂坡上的车壕印痕全长约100余米,路面宽约6至8米,辙宽1.06米。车辙壕深0.25米,系车轮在石坡长期压辗而成。古道略呈西北、东南向。

当年唐朝大诗人杜甫路过这里,曾写下著名的《石壕吏》。

温塘摩崖造像

温塘摩崖造像位于陕县温塘村南山阴的石壁上,距三门峡市15公里。现有造像36尊,龛6处。

第一龛高1.75米,顶呈火焰状,内雕有一佛二菩萨的立像,有莲梗相连。佛高1.35米,头部有火焰状饰。菩萨高

1.20米,足下皆踩有莲花台,雕像面部基本完整,龛外两侧凿有供养人像,并有唐雍州高陵县尉成克沟、唐果州相如县令王希昶的题壁刻石。

往西一龛为高2.25米的大龛,顶部形状同第一龛,内雕菩萨立像,造形优美,其头顶花冠正中雕有一座佛,龛内涂有赤、绿、青颜色,龛下石壁题有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陕虢观察防御转运使皇甫温的题记。

下部东侧一龛右方是唐大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承务郎陕州博士骑都尉徐义节撰文,郭元亨书的"温汤古寺铭并序"。

据造像风格和题铭文字看,此几处石窟开凿时间不一,有洛阳龙门石窟的风格,但据大周长安二年的题铭,称之谓"温汤古寺"。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庙底沟遗址

庙底沟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西南3公里青龙漳南岸,为新石器时代遗址。

遗址内涵分为二期。一期(下层)为仰韶文化遗存,命名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二期(上层)遗存属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遗存,命名为庙底沟二期文化,它是承袭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又发展为河南的龙山文化。已出土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器上千件,在中国考古界引起轰动。

庙底沟遗址的发现,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分期,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远古时代起经过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至商周,在黄河流域不断地发展并创造了高度的文明,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宝轮寺塔

宝轮寺塔位于陕州风景区内,原为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毁,唯塔独存。

此塔塔门南面,平面作正方形,为13

级迭涩密檐式砖塔,

篇二:《三门峡一座古朴典雅的小城》

三门峡一座古朴典雅的小城,坐落于河南西部边陲,是河南省的西大门。东与洛阳紧紧相连,西与陕西潼关依依相偎,南与南阳切切相伴,北与山西平陆痴痴相望。

管辖灵宝市、义马市、陕县、渑池县、卢氏县、湖滨区,面积10496平方公里,人口227.48万。相传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滔滔黄河水喷涌三道峡谷,由此得

名:三门峡。

在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下,全国的建设大军于1957年到这里兴建“三门峡——万里黄河第一坝”所以黄河中游闪耀着一颗璀

璨明珠——

三门峡市。

三门峡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个依山傍水的小城。南边是延绵起伏的南山公园,北边是波涛汹涌的黄河。为修建黄河三门峡工程国家许多领导: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等老一辈先后到黄河三门峡工程视察指导工程建设。

三门峡有着独特的“黄、白、黑(黄金、铝锭、煤炭)三大矿产资源,最为强势的黄金不论是储量还是产量都霸占全国第二位。各种稀有金属矿藏在河南乃至全国贵金属、有色金属能源矿产基地,潜在的经济价值可达2700亿元,为三门峡的经济腾飞起着支柱作用。

三门峡好吃的,首属大营麻花,一根长2.66米、宽0.3米、重量88公斤的巨型麻花列入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因此大营麻花成了品牌食品,酥酥脆脆的不咯牙,老少皆宜。

灵宝的红富士苹果,以个大、色艳、果糖高、果味浓的强势占领了欧美市场;灵宝大枣以肉厚、核小

篇三:《三门峡市古代名胜》

(一)张公岛和炼丹炉

在三门峡大坝下边,靠近右岸的人门河口处。相传古代有个姓张的艄公,目睹三门峡水道险恶,经常发生船翻人溺的惨祸,就在该岛上结庐为庵,为来往船只导航。人们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将该岛起名张公岛。在张公岛上,有一个形状像香炉的岩石,岩石上还有一个凹下去的圆坑,像是盛放铁锅的灶口,人称“仙人炼丹炉”。

黄河古栈道

在三门峡大坝下北岸,紧靠黄河的陡壁悬崖上。共有两条。一条离河面较高,一条离河面较低,都是紧挨著石壁的冲击处开凿的。我国唐代以前多建都关中,为保证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及西北戌军的粮草供应,每年都要经黄河向关中运去大量的粮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漕运。但作为黄河漕运必经之路的三门峡,水势险恶,来往船只,十之有八要被黄河吞没。从西汉开始,每年到枯水季节,都要征调大批人力物力对这一段黄河进行疏通,并修凿栈道。所谓栈道,就是在黄河两岸的峭壁悬崖上凿出一条狭窄的石路,或在断崖上凿出卯眼,塞上木桩搭成栈道。供船夫们在上面拉纤上溯。栈道在东汉时已开凿,至今在栈道上还留有东汉和平元年(150年)以及北魏、隋、唐、宋、明、清的石刻。现黄河古栈道保存完好。

(二)虢国墓地

在三门峡市北上村岭,北临黄河。1956-1957年为配合三门峡水库工程建设,共发掘出234座古墓、4座车马坑。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并确认是虢国墓地。1990年在原发掘墓地之北,又发现了许多墓葬,其中第2001号墓长5.3米、宽3.55米。葬具为单椁重棺,出土珍贵文物3200余件。许多青铜器铸有铭文,多系“虢季”所作,墓内随葬七鼎六簋,可知此墓主人当系虢国的一代国君。虢国太子墓及虢季墓发掘后均已回填,唯第1727号车马坑已修建保护房,建立博物馆供游人参观。车马坑为长方形,长15.1米,宽3.82米,深4.1米。坑内有车5辆、马10匹,纵列置于坑内。车子由车箱、车轮、车辕等组成,每辆车驾二马,头向北排列整齐。鸿庆寺石窟

在义马市矿区石佛村。开凿于北魏时,唐代续凿。现存6窟,两窟已没于土中。第1窟平面近方形,内雕方形塔柱,柱上雕刻多已剥蚀。后壁浮雕降魔变图,十余魔鬼,手持利器、团扇,向佛进逼。东西两壁亦浮雕佛传故事。雕刻精致,堪称北魏佛教石雕艺术佳作。灵宝市

亚武山

(三)在灵宝市豫灵乡南25公里的小秦岭山脉之中,背靠秦岭,东据崤函,西临潼关,俯视黄河。主峰海拔2156.9米,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河南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相传真武大帝在此出家,后转至湖北武当山得道,这里便称作亚武山。亚武山自然景观雄、险、奇、秀。自甘泉峪入山,犹如走进幽深的天然画廊,清泉潺潺,奇峰竞秀,巨石峥嵘。过倚天门,亚武山五峰矗入眼帘。东眺海天旭日;南望秦峰浪涌;西顾华山,遥遥相对;极目北方,黄河如带。

古函谷关

在灵宝市北坡头乡王垛村。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现存关城遗址,东城墙长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多米,为不规则长方形,平夯夯打而成。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我国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

一。始建于战国秦,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素有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为兵家必争之地。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赵、魏、韩、燕联合伐秦,秦依函谷天险,败五国之师。秦王政六年(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此复败还。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刘邦西入咸阳,遣兵守此以拒诸侯军。汉置关都尉戍守。元鼎三年(前114年)徙关于新安县后,改置弘农县于此。现仅存关门。由古函谷关东门,横穿关城向西,由王

垛村的果沟、黄河峪狼皮沟至古桑田(今稠桑)15公里,为一条{三门峡的蛤蟆塔,,,作文}.{三门峡的蛤蟆塔,,,作文}.

(四)东西向通道,称函谷古道。谷深50-70米,谷底宽2-10米,谷岸坡度40至80度。谷底有蜿蜒崎岖的道路相通。人行其间,如入函中。古函谷关东门右侧,为一直径0.9米的竖井窖穴式兵器仓库,1986年7月发现,是战国时守关官兵储藏兵器的箭库。共状如一口旱井,内置箭簇。渑池县

秦赵会盟台

在渑池县城西约0.5公里处。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派人告赵惠文王,提出在渑池会盟,陪同赵王前去的是蔺相如。秦王与赵王会饮时,令赵王鼓瑟。此时蔺相如也向秦王提出请秦王击鼓,以相娱乐。秦国大臣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针锋相对地提出:“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此次会盟,名为友好,实为秦国以势欺人。蔺相如智斗强秦,取得胜利。相传此台即为会盟遗迹。

仰韶遗址*

在渑池县城北8公里仰韶村南台地上。我国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遗址三面临水,北靠韶山,面积3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达4米。1921年发现,1951年经考古发掘,获得丰富资料,确证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承袭关系,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历史。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铲、石锄、纺轮、骨锥、骨针{三门峡的蛤蟆塔,,,作文}.

(五)及钵、盆、碗、罐等陶器,器表大部分施有彩绘图案。丈八佛寺沟石窟

在渑池县坡头村西北。有唐雕石佛100多尊,是研究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珍品。卢氏县

城隍庙

在卢氏县城关镇。

孔庙

在卢氏县城关镇。

虢台庙遗址

在卢氏县城关镇。

渑池仰韶大峡谷渑池仰韶大峡谷位于河南省小浪底库区南岸,地处渑池县北部的韶山余脉。大峡谷以奇美、秀美、壮美的风格,被誉为河南省“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上的一颗明珠。峡谷全长50余公里,南起渑池县段村乡南岭村核园,北出新安县峪里乡入小浪底水库,由仙峡、龙虎峡、神龟峡、金灯峡4部分组成,4段峡谷各有千秋,相得益彰。仙峡长

篇四:《美丽的宝轮寺塔》

美丽的蛤蟆塔

你到过三门峡陕州风景区吗?美丽的陕州风景

区位于市区西郊,这里交通十分方便,景区内树木茂盛,灌木丛生,一年四季松柏长青,紧依黄河,是人们休闲和游玩的好去处,哪里还有一座名叫“蛤蟆塔”的地方,想知道它的由来吗?

听说,宝轮寺塔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年的

历史。由于它是宝轮寺的附属建筑物,所以,它的大名叫宝轮寺塔。蛤蟆塔呈四方锥形,共分13层,高约26.5米。塔心结构奇巧,设有梯道可通塔顶。每层四角,装有铎铃,轻风吹过,叮咚作响,犹如美妙的音乐。关于它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此宝塔里有一对金蛤蟆,一个名叫濑麻僧的人盗走了雄金蛤蟆,剩下的那只就每天不停的叫,直到现在,在宝塔的周围敲击石头或拍掌还会发出“呱呱”的声音,所以,此塔因此得名。

今天,妈妈带我到风景区玩,我们来到蛤蟆塔下,塔的正前方有一块大石头,我使劲把石头搬起来,手一松,当石头刚接触地面时,塔内就发出一种“呱”声音,好玩极了。

我爱你——美丽的陕州风景区。

篇五:《美丽的风景区》

美丽的风景区

①我的家乡在三门峡,它是滨临黄河岸边的一座小城,因为雄伟的黄河三门峡大坝矗立在这座小城的北边,所以这座城市也被人们誉为黄河明珠。这里有“天然氧吧”甘山公园,“北国丽江”双龙湾,天下雄关函谷关„„我最喜欢的是美丽的风景区。

②来到风景区,迎面是一条宽阔的马路。路两边绿树成荫,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一个个绿色的凉棚。高大的松树挺立在大路的两旁,就像威武的战士在迎接尊贵的客人。

③大门东边是宝轮寺塔,雄伟的宝塔矗立在高高的塔基山,周围绿树环绕。听妈妈说,这座塔修建于唐朝,是砖塔,一共有十三层,每层的四个角都有风铃,已经有七百年的历史了。最神奇的是我站在塔前敲击石块,从塔身里会发出“呱呱”、“呱呱”的蛤蟆叫声,因而它又叫“蛤蟆塔”。{三门峡的蛤蟆塔,,,作文}.

④蛤蟆塔对面是中日友好园,这里古藤相错,枝繁叶茂,一条条小路把你带到了一处处幽静的地方,让你感受宁静,享受自然。园中的池塘里,盛开着一朵朵美丽的荷花,有粉红的,有雪白的,美丽极了。

⑤我又来到了天鹅湖边,这里山清水秀,水草丰美,是白天鹅的乐园。每年冬天,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过冬,是家乡的一道美景。瞧,天鹅长着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慢悠悠的在水里游着,十分美丽。它们有的在寻食,有的在休息,有的在嬉戏,有的张开翅膀飞向远方„„

⑥三门峡风景区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呀!

篇六:《龙门石窟旅游线路规划》

一、景区基本概况

龙门风景区位于河南省“十三朝古都”洛阳市南5公里的伊河两岸,地理坐标为北纬34°33′,东经112°28′。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形若门阙,故称“伊阙”,隋朝始称龙门。她东接万安山,南通伊河大谷,北濒洛阳盆地,西接宜阳丘陵,总面积10平方公里。这里山青水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素为旅游胜地,礼佛圣地。

景区所在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市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

景区所在的岩体系5亿年前古生代中寒武纪和2.7亿年前石炭纪造山运动形成的石灰岩。呈灰白色、青灰色,质地坚硬均匀,宜于雕琢。西山海拔263.9米,东山海拔303.5米。临河山势陡峭,气势壮观,南北绵延1公里,窟龛就凿造在沿河两岸的崖壁上。山顶表层覆盖厚度不等的中性沙质粘土,土质肥沃,适宜植物生长。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龙门风景区地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冬季多西北大陆性季风,夏季受东南海风影响,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景区年平均气温14.5℃,最热月平均气温27.4℃,最冷月平均气温-0.5℃。无霜期200天,早霜期十月下旬,终霜期四月中旬。夏季平均风速2.2米/秒,冬季平均风速2.5米/秒,风力最大8级。年总降雨量593.8毫米(多年平均),其中60%集中于夏季,年雷暴次数28.3天。地面极端最高温度69℃(1968年7月6日),地面极端最低温度-25.1℃(1954年1月26日)。积雪深度最大达25厘米。冻土深度最大达21厘米。

景区内水资源丰富,伊河发源于秦岭余脉熊耳山南麓,河水清澈见底,四季不竭,水质良好,在偃师与洛河合流,称伊洛河,最终汇入黄河。特别是在龙门桥南,寒武纪和奥陶纪灰岩中,泉水密布,普查有19处。其中西山9处,东山6处,河谷4处,总涌水量每小时146吨,其中珍珠泉、香山泉、禹王池等流量较大。水温24-26℃左右,矿化度0.398-0.41克/升,为符合饮用标准的淡水。伊河冬季枯水期常有结冰现象,汛期为七、八月份。景区内建有两座橡胶坝,形成水面南北长度约1.2公里,东西宽度约0.2公里。

2.2.3土壤植被

龙门地区表层土壤均为石灰岩残积母质上发育而成,土层较薄,含有大量石离合新生料礓,均属褐土。西山土壤以少砾质中层灰石土和多砾质中层灰石土为主,土层厚度一般0.5米左右,局部山间洼地土层可达1米以上,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东山以少砾质薄层石灰土和多砾质薄层灰石土为主,土层较薄,土壤厚度一般不足0.3米,山谷处土壤稍厚。龙门地区属豫西黄土丘陵山地,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景区内现有林地约200公顷,总株数40万余株,其中针叶林约占总面积的70%,阔叶林约占总面积的30%。东西山森林覆盖率55.68%。景区树种品种齐全,除侧柏外,月桂、木香、榆叶梅、百日红、毛白杨、刺槐、迎春、核桃、枣树、椿树、榆树、楝树、栾树、法桐、柳树、女贞、紫叶李、白皮松、银杏、水杉、竹类等树种错落有致,生长于景区高山低谷之中。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两山现存大小佛窟2345个,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40余块,石刻佛塔60余座。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于1953年成立龙门文物管理所,196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划定重点保护区范围,1983年被国务院公

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年河南人民政府批准划定“龙门石窟”建设控制地带的界线。

位于东山的白园(白居易墓葬)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安葬于此而得名。坐落在龙门东山的琵琶峰上,是一座依山傍水、秀色宜人的小巧园林,占地40亩。依山势建有松风亭、白亭、翠越亭、道时书屋、乐天堂等富有唐代风格的亭阁。在传说为白居易当年饮酒赋诗之地,建有一座草亭,古风遗韵,游人至此,雅兴顿生。园内有一条镶有近百块白翁诗作碑的诗廊、流派纷呈,皆出自现代书法名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