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人故事素材>中国古代,童话

中国古代,童话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有没有童话》

中国有没有童话

内容提要:有人说中国没有童话。因为中国的童话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童话,并且质量也不高;或者因为“童话”这个词本身就是舶来品;还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所谓的中国童话

儿童根本就不喜欢或者不看。那么,中国真的没有童话吗?

关键字:童话中国

假设中国有童话,那么可以进行以下论述。

一、童话的起源与发展

对于西方童话,基本上认为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

而对于中国童话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一种是演变说,认为童话最早和神话、传说同属于民间文学,神话产生最早,由此基础上

产生传说,二者共同构成童话的主要渊源,即:神话——传说——童话。

一种是分支说,认为童话是民间传说的分支,抛开了神话演变为传说这一段。它和演变

说都认为太古时代童话并不存在。

另有一种外来说,认为神话是从印度的《梨俱吠陀》演化传播到世界各国的,个人认为

比较不可信。

还有一种包容说,是说古代的神话和传说中有一部分是给孩子看的,可以算是童话,认

为当时已有童话,但还是以神话和传说为中心来看待童话。

《神笔马良》的作者洪汛涛认为童话与神话、传说之间是相互包容的关系,即神话、传说中有一部分作品是童话;童话中有一部分作品是神话和传说。同时他坚持认为中国在太古时代已经有了独立的童话体裁,它是随着儿童的生活起源的,是和神话、传说同时产生的。对于神话、传说和童话之间的相互包容关系,我比较赞同,毕竟上古的神话和传说已经难以区分。但我认为相互包容关系应当存在于神话、传说和童话形态而不是童话体裁之间。也就是说,我并不认为太古时代已经产生了独立的童话。因为童话之所以为童话,并不是说只要是将给儿童听的故事就是童话,大人很可能把一些神话、传说故事讲给小孩子听;也不是说只要神话、传说中有一些作品类似于当代的童话体裁就可以称之为童话,如果那样的话,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包含小说题材甚至于接近于小说的,难道就说当时已经产生了小说这种

体裁?

总体而言,我认为童话形态最早是与神话、传说混同的,神话、传说中包含了一些童话的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包含了儿童对于未知世界的幻想与解释,同时也是原始初民本身对无法掌握的大自然的想象与安慰。由于当时的成年人本身也无法对世界进行科学的解释,因此他们讲给儿童的故事也就带有神话、传说的色彩甚至本身就是神话、传说,它可以说是一种

早期的童话形态,但并不是有意为之,还不是独立的童话。

正如上面所说,上古时代至多只能说是有了童话的最初形态,而在我国古代的文字记载中,同样找不出“童话”这个词,但也并不能因此说,中国古代没有童话。正如古代也没有

神话、传说这些词,但不能说中国古代没有神话和传说。

按传统观点,中国古代童话形态可以追溯到《山海经》、《述异记》《淮南子》等中的神话片段;其后出现了许多民间童话,有记录的有《叶限》、《画中人》等,清代的《聊斋志异》中的某些民间故事也被认为是童话;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之前的童话都没有作为独立的形态存在,都只是现代人根据现有的童话概念在各种文学体裁中“挑拣”出来的,它们中有些原本是神话、传说,或者是寓言。到了近现代,从西方传入了“童话”的概念,作家纷纷改写、整理、翻译古今中外的童话,并逐渐开始创作作家童话,如译作《卖火柴的小女孩》,郭沫若的《广寒宫》,叶圣陶的《稻草人》等,这时中国的童话文学才开始发展起来。

二、中国童话的特点及原因

这里所说的童话是指上面说过的五四以后开始独立发展的童话作品。

尽管中国童话是在西方影响下开始独立发展并出现作家创作的,但是对于童话的概念世界各国都不统一,因此各国童话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中国童话的特点总体来讲就是重视教育性,就是道德教育、知识教育和励志教育,特别是近现代的童话还十分注重阶级性。因此,

相对于西方童话中追求美和爱的主题,中国童话追求的则是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何以中国童话在西方影响下独立起来却未受到其内容及主

题的影响?原因出在童话的传统以及更重要的是出在改写及作家创作方面。

中国古代童话一直以来作为其他文学样式的一部分,零散的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而中国古代思想以儒家为主,崇仁德,尚礼教,造成当时的文学作品一方面视富于幻想的作品为异端邪说,一方面用宣扬礼法教育的作品来教育儿童,似乎从古至今,中国的儿童都是在严格的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已经形成了一个难以突破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比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在现代意义上来说分明是扼杀了儿童的天性,剥夺了儿童开阔视野的机会,将儿童塑造成一个个的书呆子,可是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上却依旧将它作为励志的正面例子。时

代不同了,传统却没有改变。

由于童话经历了一个由民间童话到文学童话的过程,改写就成为了重要的一环,正是在改写的基础上才有了作家童话。西方较早对民间童话进行改写的是法国的贝格,他改写的作品主要有《睡美人》、《小红帽》和《灰姑娘》等;其后德国的格林兄弟对民间童话进行整理,出版了三卷本“教育童话”——《格林童话》;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最初的童话也取材于民间童话,如《豌豆公主》、《打火匣》等,在此基础上,安徒生开始了创作童话,即“新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母亲的故事》等。以后西方的优秀创作童话不断出现,著名的有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卡洛尔的《爱丽斯漫游仙境》和鲍姆的《绿野仙

踪》。

中国民间童话的改写工作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秦代,但那时还不是现在意义的独立童

话,不作赘述。五四时期,许多作家开始改写和创作童话,如茅盾的《树中饿》、《大槐国》等,还有前面提过的叶圣陶和郭沫若的童话创作;但是都非常强调童话的阶级性和社会内容。到了“左联”文学时期,更是将童话作为革命儿童文学来创作,如郭沫若《一只手》,茅盾《大鼻子的故事》,叶圣陶《火车头的经历》《古代英雄的石像》等,还有比较著名的是张天翼《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等。此后还有抗战时期,情况与前一时期大致相同。新中国成立后,童话则从革命主题转为反映社会主义的主题,如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经过了文革时期的衰落,童话创作的题材有所扩大,如郑渊洁的童话给中国童话带来了一些

吸引力,著名的有《皮皮鲁和鲁西西》等。

比较西方和中国文化的改写和创作,可以看出西方的童话整体水平上比中国童话高出很多,著名的作品很多,且都非常具有吸引力。而反观中国童话,尽管已经例举了比较著名的作品,但其中大部分仍然不为多数儿童所知,更谈不上喜爱了。中国的童话缺少的是一种感

染力、吸引力。原因何在?

首先是社会原因。在童话由民间童话向文学童话转变的关键过程中,中国社会正处于水深火热的民族灾难之中,挽救民族危亡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社会各个方面都努力投身于革命斗争中,文学家自然也不例外。他们想通过童话这种方式来启发儿童的爱国斗争意识,是可以理解和支持的。但是在方式上可能出现教训意味过浓等不妥之处,或者思想深度不符合

儿童心理等原因,造成他们所创作的童话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其次是思想意识原因。中国传统意识中就有“善”的根源,因此在作家童话中总是宣扬一种善良、善事,也就是教育。相对于西方作品中一脉相承的“美”与“爱”,“善”是时代性很强的东西,可以说在那样巨大的社会转变以及以后几十年更大的转变中,“善”的内容不可能不变,因此造成当时的童话只能当时读,甚至可能只适合那一两年的儿童去读,从而导致中国童话很容易被时代抛弃,失去内在连续性。另外一味的教育口吻也不可能得到儿

童的青睐。

再次,作家的素质也决定了作品的质量。有些作家可能很善于写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但童话需要的是想象力,不是随便编一个由怪物组成的王国或者找来几只会说话的动物就是想象。比如《秃秃大王》,个人认为只是将现实中的君臣关系搬入童话,然后将人物换成怪物,

丝毫没有想象力,更谈不上吸引力。

另外还有一点不是很确定,但在这里提一下。就是俄罗斯童话的影响。因为在中国童话改写很创作阶段之初,正是十月革命后苏联对中国全面影响的时期。而且拿《苏联民间童话选》和《俄国作家童话选》对比,基本上接近于《格林童话》与中国童话对比。特别是被认为是著名童话作家的谢德林的几部作品,教育意味非常浓,充满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以上几种原因从中国作家童话改写创作之初存在,并且一直延续下来,造成了今天童话

界的衰败和乏力。

三、中国有没有童话

现在回到开篇第一句话,经过上面对于起源、特点、原因等方面的论述,我想我可以把

假设换成肯定:中国是有童话的,而且自古以来就有。但同时必须承认:

第一,在近现代以前中国童话形态尚未独立。

第二,由于传统和社会等原因影响中国童话具有自己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有的导致了

中国童话的缺陷,致使它们并不为儿童所喜爱。

第三,中国的童话创作某些方面违背了儿童的天性,过分强调教育性甚至阶级性。第四,当代的童话与时代脱节,使中国童话只能成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而不能流传下来。看看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称得上优秀的童话作品,只有一本《童话大王》比较值

得一看。

另外,近年来西方童话也没有出现很优秀的作品,是否童话也和神话、史诗一样,只能

是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

参考书目:

《儿童文学概论》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

《童话学讲稿》洪汛涛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6年12月第一版;

《苏联民间童话选》[苏]M.布拉托夫编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

《俄国作家童话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3月第一版;

《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选集》等西方作品集。

篇二:《中国古典儿童文学概述》

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构成

古代民间文学中儿童文学

神话传说

民间传说

民间故事和民间童话

寓言

儿歌:[明]《演小说语》46篇;[清]《天籁集》48篇。

古典文学中的儿童文学

部分诗歌

古典名著中的部分章节

古代传统启蒙读物

《三字经》——封建社会的小百科全书

《千家诗》

《幼学琼林》

近代儿童文学的萌发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大力倡导儿童文学作品和读物,以宣传其政治主张。

儿童诗——是最有影响的一种体裁,多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着重书写祖国的伟大、优越,以唤起民族的自豪与自信,勉励孩子们为报效祖国、抵御外海而努力学习。梁启超的《爱国歌》。儿童小说——多是翻译或带有创作性质的译述、改写,内容多属科学小说、爱国小说、冒险小说和教育小说,明显地反映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思想意识。《十五小豪杰》、《绝岛漂流记》、《海底旅行》、《月界旅行》、《空中飞艇》、《地底旅行》、《秘密电光艇》、《海底漫游记》、《飞访木星》等译作。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条件

一是中国悠久、优秀的文学传统的滋养。

二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推动。

三是对世界进步儿童文学的积极借鉴和吸收。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轨迹扫描

五四时期的成就:{中国古代,童话}.

思想理论的建设。通过吸纳“儿童本位论”的合理因素,从理性上认识到了儿童文学必须以儿童为出发点,理解和服务儿童的重要性。批判虐杀儿童精神、禁锢儿童文学发展的封建制度,大力提高儿童的社会地位,提高儿童文学的文学地位。

对外国儿童文学的引进。在新型儿童观的指导下重译了西方大量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整理、开发我国民间儿童文学也是五四儿童文学的一大实绩——采集童话,收集儿歌,把寓言引入儿童文学领域,等等。

作家们的创作——茅盾的改写童话、郑振铎的评述童话、叶圣陶的童话创作。

“左联”时期:

左翼文学社团的大力推动——

出版业有了扩大——出版了大量的儿童文学报刊和儿童读物。

继五四时期以后再次形成外国儿童文学引入的高潮——西欧和前苏联的作品被大量译介。30年代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具有了相当的规模——还出版了《儿童文学小论》(周作人)等近二十种儿童文学研究专著。

创作队伍明显扩大,一批专事儿童文学创作的作者步入文坛——以童话成就最大,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代表了本时期的最高水平。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张扬“抗日救亡”的主题

童话——张天翼《金鸭帝国》,贺宜的《凯旋门》,苏苏的《新木偶奇遇记》等。儿童小说——《鸡毛信》、《雨来没有死》、《虾球传》。

儿童戏剧——《捉汉奸》、《放下你的鞭子》等。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特点

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起步较迟,但起点甚高,发展很快。

众多文学大师的参与,使得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一开始便有无与伦比的威势。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烙有苦难和战争的深刻的社会记印,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爱国爱民,也就成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整体性的主题。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条件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开拓者、建设者们为当代儿童文学的发展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和政府的重视。

儿童观及儿童文学观的更新及由此带来的创作题材的扩展。

对成人文学的借鉴。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儿童文学的繁荣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发展轨迹扫描

建国十七年:

译介作品:前苏联和东欧的儿童文学作品;

理论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儿童文学简论》(陈伯吹)、《散论儿童文学》(贺宜)等奠基性理论著作。

创作上的丰收——童话、小说、戏剧、儿童诗及少年儿童科学文艺等全方位发展。“文革”时期——儿童文学遭到毁灭性摧残,优秀作品极少。著名的有李心田的《闪闪的红星》。

新时期儿童文学:

创作队伍三代同堂——老中青三代已有三四千人。

少年小说的创作最为活跃——儿童“伤痕”小说、“问题小说”、“新人小说”、动物题材小说等。童话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形成了以郑渊洁、周锐为代表的“热闹型”,以冰波为代表的“抒情型”两种并存的创作潮流

少年报告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儿童文学的一个热点。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作家,孙云晓、刘保法是其中的代表。

儿童诗歌的创作已走向初步繁荣,柯岩、金波、鲁兵、圣野。

科学文艺则以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为代表。

关于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几点思考

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需要摆正儿童文学与政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需要有创新意识和精品意识。

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支健全的专业化队伍。

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中国儿童文学重要作家作品

鲁迅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贡献

清除虐杀儿童精神的旧读物。

积极为儿童们引进国外名著。

在创作实践方面,鲁迅也为儿童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鲁迅在儿童文学理论方面也卓有建树。

儿童文学要发挥“造就”“新的战士”的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照顾到儿童心理的特征

主张儿童文学“浅显而且有趣”,提倡体裁的多样化.

关怀儿童文学创作队伍的成长与建设。

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及创作

周作人以人道主义儿童观和人道主义文学观为基础,承认儿童是独立的、完全的人。承认儿童有自己的特点,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儿童应有自己的文学。他主张儿童文学既不是“太教育的”,又不是“太艺术的”。{中国古代,童话}.

周作人主张从整理儿童文学遗产,翻译别国的东西及创作等方面进行儿童文学建设——最突出、最有影响的是他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其中他的童话研究对我国童话理论的影响很大。

其它现代文学大师的儿童文学创作及理论

茅盾的改写童话——

《蛙公主》、《驴大哥》——取材于《格林童话》

《大槐国》根据《南柯太守传》改编

茅盾的童话创作明显地记录了中国艺术童话萌芽时期的基本风貌。

郑振铎的译述童话——《竹公主》、《兔子的故事》《行善之报》等——童话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巴金——第一篇童话《长生塔》是受到鲁迅译的小说《沉默之塔》触动而写。

老舍——

处女作《小铃儿》是一篇儿童小说,

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中国的《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现代儿童文学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叶圣陶和张天翼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领域里两位杰出的代表。

叶圣陶最杰出最有影响的童话是其代表作《稻草人》

《稻草人》的艺术成就:

深刻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直面人生,把现实生活引入童话。

《稻草人》想象丰富奇特,却又十分符合童话的事理逻辑。

作品语言质朴而凝重,明白晓畅、生动活泼,具有明显的民族化和儿童化的特色。《稻草人》为中国现代童话创作奠定了基础,它为中国童话创作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正是在这些意义上,鲁迅才高度赞誉叶圣陶的《稻草人》“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

张天翼的长篇童话代表作——《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金鸭帝国》

张天翼童话创作的特点:

他的童话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幻想奇特而夸张,有很强的象征性;

语言别具一格,生动、活泼、幽默感强,常使小读者忍俊不禁;

十分注意情节的紧凑曲折,在动态中塑造形象,因而其作品又具有一种热闹的、动态的美感魅力;

善于运用夸张、讽刺等手段,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将我国童话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标志着我国创作童话的成熟。

冰心的书信体的儿童散文集,共29篇《寄小读者》——贯串其中的是一种博大的“爱的哲学”——爱祖国、爱母亲、爱儿童、爱大自然

黎锦晖——

首创了儿童歌舞剧这一形式;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小小画家》等。

爱的教育、美的追求,这是黎锦晖儿童歌舞剧的基本思想内容。

陶行知的儿童教育诗——

近百首儿童诗,奠定了中国现代儿童诗的基础。

语言朴实、通俗,强调口语化,有着民歌民谣的风味

存在图解教育意图的倾向。

高士的科学文艺——

科学小品代表作:《抗战与细菌》——将科学、文学、政治熔铸于一炉。

科学诗的代表作《我们的土壤妈妈》

陈伯吹——童话代表作是《阿丽思小姐》。以阿丽思梦中漫游的昆虫世界象征旧中国的黑暗社会。

贺宜——童话代表作《凯旋门》

严文井——《南南和胡子伯伯》。比较注意儿童本身的世界,通过对幻化了的儿童生活的描写,对儿童进行品德方面的教育。

当代儿童文学重要作家作品

金近的讽喻童话——《小猫钓鱼》、《骄傲的大公鸡》《狐狸打猎人》

以儿童熟悉和喜爱的动物来摹拟儿童。

将动物的特征、习性和儿童的性格特点巧妙融合起来,使儿童读来感到亲切;

善于温和地引导小读者从艺术形象中反省身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

包蕾的童话——机智、幽默,代表作《猪八戒新传》——《猪八戒吃西瓜》、《猪八戒探山》、《猪八戒学本领》、《猪八戒回家》等几个部分。

《猪八戒新传》的创新:

最重要的是,作者对原作中猪八戒的形象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做了适当的改造。

作者削减了猪八戒爱搬弄口舌等缺点,保留了猪八戒憨厚、笨拙、好吃懒做等基本特征,同时融入了今天儿童的某些性格和心理,突出了他好夸海口、自我吹嘘的特点。改造后的猪八戒形象变得幼稚、天真,富有孩子气。

在人物之间的关系上,作者把人物重心放在猪八戒身上,而把唐僧改造成为一个温和敦厚的长者,去掉了“紧箍咒”,使师徒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容易为小读者所理解和接受。在语言上,作者照顾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尽量避免使用生僻、拗口的字句,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新颖活泼的谚语、俗语和儿歌,同时吸收了相声和评话语言的某些手法,使之更加活泼、风趣。

洪汛涛——代表作《神笔马良》。神笔的奇异力量建立在马良的高超画技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基础上。

葛翠琳——代表作是《野葡萄》,童话中,野葡萄是光明的象征,白鹅女则是追求光明的美好理想以及勇敢、善良、不畏强暴、勇于献身的品质的化身。

孙幼军——是中国首位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提名奖的童话作家。真正能够体现他的童话艺术成就和独特风格的则是他的短篇童话,《小狗的房子》比较有代表性。

郑渊洁——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影响的当数《皮皮鲁全传》。

郑渊洁的儿童观——认为儿童的工作就是游戏,所以要把童话写成幻想的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增长才能和智慧。

郑渊洁童话特点:

郑渊洁大胆将游戏因素注人童话内容之中,增强了童话的趣味性,有一种热热闹闹的喜剧效果;

想象丰富、奇特而夸张,大胆削弱传统童话中“物性”对想象的束缚,模拟现代技术设备的魔力,极大地拓展了幻想的空间。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

作者以与孩子平等的身份去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鼓励他们的自主意识,塑造了皮皮鲁这样一个淘气、倔强、爱幻想的、具有强烈反叛性格的当代少年儿童的形象。

周锐周锐——

“荒诞型”的童话作家。他把童话比作点心,主张童话以“色”、“香”、“味”迷人,反对把童话当“药片”和“教鞭”来对付儿童。

周锐充分运用童话幻想的“魔力”,通过夸张变形,使生活漫画化,把平淡的现实生活变得离奇、荒诞,近乎痴人说梦,滑稽而幽默。如《阿嗡大夫》。

周锐的童话在荒诞离奇的幻想之中,经常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冷静和深沉的思索,在漫画化的闹剧中寄寓自己的讽喻。如《勇敢理发店》对片面理解勇敢,盲目模仿影视中传奇人物的儿童的讽刺。

冰波——

前期代表《秋千,秋千》——风格明丽温馨。

后期代表《狮子和苹果树》——冷峻、迷蒙。

孙幼军的童话

中国首位获国际安徒生童话提名奖的作家;(1994日本窗满雄获此奖)

《小狗的房子》

郭风的散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儿童的天真稚气。——小狗的憨厚可爱。小猫的任性娇气等儿童口语化的语言;

作品集:《搭船的鸟》、《避雨的豹》、《洗澡的虎》、《在植物园里》。

特色:

满足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以动植物为主角,故事性强;

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炉。

语言浅近、朴素,如行云流水。

任氏兄弟的儿童小说

任大星——《吕小钢和他的妹妹》

特色:

以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为主角;

第一人称的写法。

任大霖——《蟋蟀》

特色:

写出了新旧时代交替阶段儿童的心理变化;

第一人称的写法。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第七条猎狗》——人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友谊。

《猎狐》——把动物放在与人平等的地位,引导读者对生命的价值作了更深入的思考。柯岩的儿童诗

《“小兵”的故事》——《帽子的秘密》、《两个“将军”》、《“军医”和“护士”》

特色:

篇三:《童话的起源和发展》

童话的起源和发展

童话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童话是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与传播。童话与神话传说有着渊源关系,都以幻想为主要特征。

神话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是远古时期的人民所创造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形态的一个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当原始人类由于生产力低下还无法解释给自己带来巨大危害、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时候,他们就幻想在这强大的自然力背后,有一个能掌握和驱使自然的人,那就是神。人们凭借幻想去描述神的行为和生活,就产生了神话。随着社会发展,神话的表现内容不断扩大,发展到对宇宙的起源、生命的产生及各种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我国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对神的故事的叙述中,人们逐渐发现了自己,萌发了要描述自己的生活、表现自己的意志的愿望,同时希望自己也能像神一样具有无所不能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意愿。这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人们就幻想在另一个世界里去实现这一切,以此来排遣自己的渴望。由幻想造成的这种变异故事就是童话。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童话慢慢地演变成一种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美好理想的方式,特别是反映儿童生活的方式。因此,表现儿童意识的童话与表现原始意识的神话几乎完全对应。传说是依据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与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的故事。传说也是在神话流传演变基础上产生的,最古老的传说在内容与形式上和神话接近,既可以称

为神话,也可以称为传说。如“大禹治水”的故事。随着民间创作的发展,它们的界限愈来愈分明。神话以超自然的神的形象作为叙述的中心,传说则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著名人物、特别是具有奇才异能的神勇的超人和英雄作为赞颂对象,虽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却总是包含着实在的历史因素,以自觉的艺术方式,从不同角度来叙述历史的面貌,评述有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在记录评价中,人们出于对英雄们的敬仰和热爱,用幻想夸张来记录他们的本领和业绩,使传说中的人物事件加上了神化色彩,如“鲁班的故事”等。这种自觉性的幻想的创造为童话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神话和传说都是远古时代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都已成为历史的部分,而脱胎于神话传说的童话从它产生的那天起,就永远与时代同步发展,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类的幻想存在,童话就必然存在。可以看出,童话起源于神话和传说,神话和传说往往是童话的原始材料。幻想是神话、传说和童话最根本的特征。对童话的认识,必须从幻想入手。幻想的质量高低决定了童话质量的高低。

童话与神话两种都是“话”,但童话主要在“童”,而神话主要是说“神”。神话与历史难以分开。在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是交织在一起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夏禹这些古代的英雄和领袖,既是传说中的历史人物,也是神话中的重要角色。神话的内容有的歌颂劳动创造,有的赞美坚忍不拔、自我牺牲的英雄精神,有的讴歌反抗压迫的精神……中国的神话,不论远古的还是后人创作的,都富于人情味。许多神、狐、怪,都被描写得有人的气质和人的

感情。他们多数很善良,如好人一样地善良;在许多故事中,神怪和人有割不断的联系。他们变成人,渴望和人在一起过人的生活。总之,中国的神话创作者通常用描写人的方法来描写神,或者说把他们当作人来描写,赋予他们人性。所以我们在读神话的时候,往往觉得神怪并不可怕,而是可爱,甚至可佩;并不觉得他们高不可攀,而是感到他们和我们相似,可以互相理解。

神话,有一部分可以供儿童阅读,如说月亮里面有一只玉兔,把风拟人化为风神、雨为雨伯、雷为雷公、电为电母等等,这些适合儿童看的神话,可称之为童话。但不是所有神话都可以供儿童阅读的。如一些思想不健康的鬼怪传说,又如一些像兄妹结婚的神话,就不能说是童话了,儿童看了也无益于健康成长。然而,童话也不都是神话。神话中有一部分是童话,童话中也有一部分是神话,但是童话绝不等于神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