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体会
详细内容
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让学生从小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学习的信念。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聚焦“中华不振”。
(课前展示建国60周年庆典的视频,请学生谈感受)
师:同学们,观看了国庆60周年庆典那宏大而又壮观的场面,我们无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但是,你可曾想到:为了实现民族的繁荣富强,多少中华儿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谱写出了多少感人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一同去了解他从小立志为国读书的故事,继续学习第25课,来,齐读课题——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清晰而坚定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铿锵而有力地读——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不解或疑问吗?
生:为什么周恩来要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你很善于提问,一下就问到了点子上,你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谁能解答他的疑惑?
生:是因为“中华不振”
师: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回答,真好!正是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师板书——中华不振)
二、感悟“中华不振”。
师: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教师随机板书一个“?”,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同桌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热烈的讨论,现在我们集体来交流一下,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中华不振”
生:我从第8自然段的“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训斥了一通”感受到了“中华不振”,我从这里写到的中国的巡警局不帮妇女,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你从租借地里的一幕感受到了“中华不振”,还有吗?
生:我从第3自然段体会到“中华不振”,“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没处说理去”,租界地本来是我们的土地,惹出麻烦来,怎么会没处说理去呢?
师:从伯父的话语感受到了“中华不振”,你呢?
生:我从第7自然段: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这里看到的为什么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呢?
师:你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其实,整篇文章的字字句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啊!老师刚才看到很多同学都把有个自然段全部勾画了下来,是哪个自然段?
生:第8自然段。
师:那我们就把目光投向第8自然段,看看租界里发生的那一幕。(出示第8自然段)
师:这就是租借地里的一幕,老师带大家去看一看,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配乐朗读)
师:听了刚才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妇女正跪在被轧死的亲人的尸体旁边,抱着亲人的头在伤心的痛哭。
师:你看到了那伤心的妇女。你还看到了。
生;我仿佛看到那个得意洋洋的洋人站在车旁嘲笑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看到了那个洋人得意的嘴脸。你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听到了那个妇女伤心地哭喊着自己亲人的名字。
师:你听到了妇女那伤心的哭喊。你还听到了?
生:我听到了那个中国巡警正在训斥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你听到了巡警的训斥。你还听到了?
生:我仿佛听到了旁边的中国人都在安慰那个妇女。
师:你听到了同胞的劝慰。假如当时你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
生:我为妇女的遭遇感到伤心。
生:我感到很愤怒,这些洋人太可恶了。
师: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吧!大家自由地读一读。
师:刚才大家绘声绘色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张张愤怒的脸,一张张伤心的脸,谁愿意来读一读?
引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一生接着读)——她原指望(生接着读)——谁知(生接着读)——反而(生接着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
生1:生读——她原指望„„
师:我感受到她丧失爱子的悲痛,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
女生:生读——她原指望„„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泣不成声、悲痛欲绝。
男生:生读——她原指望„„
师: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海里一定会有许多的问题,那就问出来吧!你想问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体会}.
生1:我想问那个中国的巡警。
师:那你就指着中国巡警的鼻子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体会}.
生1:(生指着前方)为什么你不为自己的同胞撑腰?反而去帮助那个外国人呢?
师:你还想问?你要问谁?
生:我要问那个洋人。
师:你戳着那个洋人的脊梁问。
生:(生指着前方,愤怒地发问)你这个耀武扬威的洋人,你明明看见那个妇女就在你的前方,你为什么不能让他们走过了再开过去,你难道有什么急事吗?你也不能轧死他(她)呀!
师:我感受到你已经义愤填膺了,同学们,你还有什么不解和疑问,那就痛痛快快地问出来吧!
生:生一起朗声发问。
师:大家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不解。相信你再仔细读读这段话,一定能找到答案。(教师指名一位同学再读这段话,相机插问。)
生: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师:这个轧死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看到的却是?
生:齐读: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洋洋地站在一旁。
师:再问:你走近了看,你仔细地看,又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个妇女用双手擦着眼泪,而旁边的洋人却在讥笑她。
师:相信你读了这段话,会有两个词语跳入你的眼帘,是哪两个词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体会}.
生:齐说:衣衫褴褛、得意洋洋
师: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请你说。
生1:衣服破破烂烂。
师:那得意洋洋呢?
生2:十分得意,不可一世。
师: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呀!按照常理来说,这个洋人撞死了妇女的亲人,他该怎么做?
生1:应该赔偿。
生2:应该道歉。
篇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设计
陈沚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2个一类字,认读8个二类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品读重点语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体会}.
第一课时
一、感受人物形象,揭示课题。
1、出示周恩来的图片,这个人是谁呢?
请学生说说对周恩来的了解。
过渡语:是啊,周恩来是我们开国的第一任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深受全国各族人民敬重和爱戴的领袖,他卓著的功勋、崇高的品德、光辉的人格深深铭记在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心中。今天,让我们走近少年周恩来,了解他成长过程中发生的事。
2、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12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课题)
3、提问:读课题后谁来说一说课题的意思。(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那是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呢?(生答)师板书:周恩来。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一)、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顺句子。
1、会写字
帝、义、伯、租、振、范、闯、凡、巡、嚷、妇、惩(共8个)
2、会认字
崛(jué)、帝(dì)、范(fàn)、巡(xún)、嚷(ráng)、惩(chéng)、铿(kēng)、锵(qiāng)
(二)、词语解释。
1、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2、耀武扬威:课文中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3、得意扬扬:课文中指那个大个子洋人看到租界里的中国巡警不给受伤害的中国人撑腰而显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4、铿锵有力:这里指周恩来回答问题的声音有力、响亮而有节奏。
5、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6、胸怀:胸襟。这里指少年周恩来博大宽广的内心世界。
(三)、想课文人物及人物身上的事,结合课文题目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如果学生对内容的概括很啰唆,带有复述课文的性质,教师则应先肯定学生对课文读得熟练,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话可去掉不用说,哪些话必须保留,直至每件事情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如果学生能把几件事情串连起来说则让学生总结概括叙事性课文大意的方法,使学生明白要结合人物、事件、课题来概括。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三、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共17个自然段)
2、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几件事?
第一件:讲伯父嘱咐周恩来,不要到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对此迷惑不解。
第二件:讲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从而体会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第三件:在修身课上,周恩来铿锵有力地告诉大家,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6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听到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而感到疑惑。
第二段(第7——9自然段)写:少年周恩来在租界看到中国人受欺凌,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体会到伯父的话。
第三段(第10——16自然)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周恩来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大志。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有关词语。
2、把课文中的三件事用简练的语言写下来。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学习,对周恩来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文章的条理和主要内容有初步
的认识,同学们在学习中表现很好;但我还希望同学们回去很好地读课文,认真学习,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所表体现的人物品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中讲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在这三个阶段中,周恩来的情感变化?生说,师板书:疑惑;气愤;立志。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思想。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节)。
(1)读课文,提问:周恩来的内心感到怎样?(很疑惑)。疑惑什么呢?(生答)板书:中华不振。
在文中画出有关产生疑惑的语句。
A、为什么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
B、为什么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
C、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
(3)自由读这些句子,请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4)指名读,评价所读效果。
(5)理解“租界”的意思。结合描写租界特点的句子体会租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繁华、热闹、中国人是不能随便进到租界里去的。)
插入资料: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各国租界的分布(1911年):
英国7处:天津英租界、汉口英租界、广州英租界、九江英租界、厦门英租界、镇江英租界、上海英租界;
日本5处:天津日租界、汉口日租界、苏州日租界、杭州日租界、重庆日租界;
法国4处:上海法租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法租界;
德国2处:天津德租界、汉口德租界;
俄国2处:天津俄租界、汉口俄租界;
意大利1处:天津意租界;
奥匈帝国1处:天津奥租界;
比利时1处:天津比租界:(1931年中国收回天津比租界。)
公共租界2处:
上海公共租界;(由英美租界合并而成。)
鼓浪屿公共租界;(英、美、德、法、西、日、丹麦、荷兰、瑞典和挪威。)天津最高峰时有9个国家设立租界。(天津美租界在1902年合并入英租界。)
(二)、学习第二部分。(第7-9节)
(1)仔细阅读这部分。
(2)提问:此时,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气愤)。是因为什么事感到气愤?(外国人轧死了中国人,没有愧疚之情反得意扬扬。中国巡警没有惩罚洋人,反而训斥受害人。围观
的人见此情况尽管气愤,但没有人敢说。)
(3)想象练习,让学生体会情感。
A、这位妇女的遭遇悲惨吗?这里仅仅只写这位妇女吗?从书上找出描写妇女可怜的语句。(很悲惨,这里不只是写这位妇女,她是代表中国同胞。)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泣着什么„„
B、边读边想象,她怎样哭诉?在哭诉什么?
C、此时周恩来体会到了什么?(“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让他体会到的?(他看到中国人受欺凌。)板书:中国人受欺凌
(4)思考: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这段在这到什么作用?(因为这段主要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第二句巧妙第把课文引入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这段话在这主要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习第三部分。(第10—15节)
(1)朗读课文。
(2)思考:周恩来沉思什么,你从哪里知道?
(沉思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修身课上。)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分析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这里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其他学生的读书目的是:为明理、为挣钱、为吃饭,这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
采用“对比”的方法。在这样的对比中,容易使我们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博大胸怀、远大志向。
(四)、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所以他立下了这个远大的志向。
2、课文中的三件事之间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前面两件事是原因,后面一件事就是结果。)文章是怎样把三件事连一起的?(多处应用“过渡句、过渡段”衔接起来的)。
3、像课文当中所写的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中国时有发生,比如,在租界地里,很多地方的公园都有这样的规定:华人不得入内,狗不得入内,甚至有的公园门口公然立着这样的牌子,上面写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歧视?中国人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侮辱?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使周恩来体会到“中华不振”含义。而且引发了他更深入的思考,逐渐明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指课题,生齐读),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周恩来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体现了周恩来与他人不同的“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四、总结。
处于战乱年代的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促使他成就了救国救民
的伟业,使他成为一代伟人,作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21世纪的建设者,我们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该立下怎样的读书志向?
五、课后作业。
1、收集十条“爱国格言”,抄写在作业本上。
2、小练笔:现在的我们为什么读书?(300字左右)
篇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与反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堂实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实录
李河小学杨华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体会}.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
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课前交流: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见面了?我们来聊聊天,好吗?
就聊聊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里的主人公周恩来吧?把你了解到的周恩来说给我们听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5课,生字词记住了吗?那就请准备好听写本!准备好了吗?
惩处帝国主义中华不振振兴中华
师:写好后,同桌互相检查,有错的改正过来。好,全对的同
学请举手,真能干!相信同学们学习课文时表现会更出色!
2、师:好!收好听写本,我们继续学习25课。齐读课题
师:这是周恩来12岁时立下的雄伟志向。他为什么会立下这个志向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体会中华不振
(一)、感受疑惑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121页,先自由读读课文的第1----5
自然段,画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然后跟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师:哪两位同学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来,请你们两位读,读
得不错!)
师:周恩来从伯父的话中,知道了是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却不
能去玩;是中国人自己的土地,却没处去说理!是因为?(中华不振)教师板书。
(二)、感受"中华不振"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第7、8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开始读吧!
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吧!请你说说!
(1)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出示课件:租界里里热闹非凡的影像)
师:从“嘿”这个字,可以看出,周恩来看到租界感到很(惊奇)师:谁来试着读读这句话。嘿!(读得不错!)
师:孩子们,我们一起去看看租界吧!(师:租界热闹,繁华,洋人生活在奢侈!租界外呢?大家请看!(出示课件租界外人民生活悲惨的影像)
师:同是在中国的士地上,差别却如此之大。同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生:难过、气愤)
师:男生,捧起书,用你们的朗读体现周恩来此时的心情!
师:这会儿的周恩来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中国太弱了。中国经济太落后。
师:这一切都是因为(师指板书生读“中华不振”。)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中华不振”了?我们接着谈。你说!
(2)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学生说到了,课件出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