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成语
详细内容
1、游鱼出听: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2、余音缭绕: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回荡。形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3、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4、甘酒嗜音:甘:嗜好。嗜好喝酒和音乐。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5、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6、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7、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8、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9、弦而鼓之:弦:琴弦,装上弦;鼓:弹。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10、肉竹嘈杂: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形容音乐杂乱无章。 11、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1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3、驷马仰秣: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14、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指音乐。 16、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17、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18、袅袅不绝:袅袅:声音宛转悠扬。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19、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用以称流俗的音乐。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下里,乡里。②泛指粗俗的。 20、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21、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指人擅长音乐。 22、戛釜撞翁:戛:敲击;釜:陶器;翁:通“瓮”,陶器。敲打锅子,碰撞陶器。比喻粗俗的音乐。 23、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suibi8.)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24、吹篪乞食:吹着篪讨吃的。指在街头行乞。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25、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26、乐以道和:乐:音乐。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27、靡靡之乐: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28、妖歌曼舞:曼:柔和。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29、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30、吹竹调丝:竹:管乐器;调:调弄;丝:弦乐器。指管弦乐合奏。泛指音乐活动。 31、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32、吹弹歌舞: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33、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34、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指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 35、丝竹陶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陶写:陶冶性情。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36、郑声乱雅:郑声:郑国的音乐。郑国靡乱的音乐扰乱了优雅的音乐。比喻邪扰乱了正。 37、乱世之音:指扰乱世道和人心的音乐。 38、朱弦玉磬:弦:乐器上的丝弦;磬:一种打击乐器。借指用乐器演奏的优美音乐。 39、独自乐乐:乐乐:欣赏音乐。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比喻自己享乐必然导致脱离群众。 40、干酒嗜音:甘:喜好;嗜:嗜好。沉溺在喝酒和听音乐之中。形容享乐腐化。 41、一倡三叹: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42、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43、龙言凤语: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44、亡国之声:指淫靡的音乐。 45、金鼓喧阗:金鼓:金钲和鼓。喧阗:声音大。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 46、一片宫商: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一片和谐的音乐声。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47、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48、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49、顿挫抑扬: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50、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51、举酒作乐:举:举办;乐:音乐。举行酒宴,奏起乐曲。 52、囚拧浚好音:囚牛:胡琴头上所刻的兽。刻在胡琴头上的兽,表现出一副喜爱音乐的样子。比喻冒充内行。 53、洪钟大吕:大吕:阳律中排第四。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54、初试啼声:本指初生婴儿啼声宏大,将来一定不凡。后也比喻音乐会歌唱者初次登台。 55、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泛指养狗、骑马、听歌、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56、大乐必易:指最美妙的音乐一定简单,雅俗共赏。 57、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58、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59、引商刻角: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同“引商刻羽”。 60、轻歌妙舞: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音乐的成语 61、钟鼓之色: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62、知音谙吕:吕: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此处泛指音乐。指深通乐律。 63、箫韶九成: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 64、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①古指淫靡的音乐②后也指男女幽会。 65、五音不全:五音: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66、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67、丝竹之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指音乐的声音。 68、靡靡之声:指柔弱、颓靡的音乐。同“靡靡之音”。 69、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70、回肠伤气: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71、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72、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同“桑间濮上①”。 73、肠回气荡:回:曲折,迂回;荡:摇荡。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 74、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余音:不绝之音。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同“余音袅袅”。音乐的成语 音乐的成语 75、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76、正声雅音:纯正优雅的音乐。 77、音与政通:音:音乐;政:政治。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78、鼓吹喧阗: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79、感心动耳:感心:心受感动;动耳:悦耳。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80、钟仪楚奏:仲仪:春秋时楚国乐官。钟仪奏楚国的音乐。比喻思念故国,怀念乡土。 1、吉祥止止:第一个止字是留止的意思,第二个止字是助词。指喜庆。 2、不分伯仲:分不出第一第二。 3、至高无上:至:最。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4、盖世无双:盖:压倒,超过。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 5、风华绝代:风华:风采才华;绝代:冠绝当世。意思是风采才华为当世第一。 6、天下第一:形容没有人能比得上。 7、第一夫人:一国中国家元首的妻子。 8、超古冠今:超:超出;冠:位居第一。古今第一,无人能比。 9、冠绝当时: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10、黄钟毁弃:黄钟:黄铜铸的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毁:毁坏;弃:抛弃。比喻贤人遭受摈斥。 11、横行天下:横行:纵横驰骋,毫无阻挡。形容遍行天下,不受阻碍。也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12、天下独步: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13、独占鳌头:鳌头: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站此迎榜。科举时代指点状元。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14、宫移羽换:宫、羽:古代五声音阶的第五第一音级。指乐曲变调。也指事物的内容已经发生变化。 15、冠绝一时:冠绝:遥遥领先,位居第一。形容在某一时期内超出同辈,首屈一指。 16、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17、富有天下:有:占有,享有;天下:指全国。(.suibi8.)充分享有全国的一切财富。旧时形容帝王最富有。 18、画苑冠冕:苑:会聚的地方,多指学术、艺术的集中处;冠冕:皇冠帝冕,比喻第一。在美术界占据第一流的地位。 19、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20、功盖天下:功劳天下第一。 21、鳌头独占: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 22、佳肴美味: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饭菜或味道鲜美的食品。 23、拔山盖世:盖世:超越天下人,世上第一。力能拔掉大山,形容力大勇猛,当代无比。 24、功首罪魁:功:功绩;首:首先;罪:罪责,罪行;魁:为首的,居第一位的。功绩数最大,罪责也数第一。 25、登峰造极:登:上;峰:山顶;造:到达;极:最高点。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26、甲冠天下:甲冠:第一。称雄天下。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突出,无与伦比。 27、天下无双:天下找不出第二个。形容出类拔萃,独一无二。 28、无出其右:出:超出;右:上,古代以右为尊。没有能超过他的。 音乐的成语 29、佳肴美馔:馔:食物。指上等的、第一流的食品,精致可口的饭菜或味道鲜美的食品。 1、荡魂摄魄:震撼心神。 2、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 3、威震三军:威:威力,威望;震:震动;三军:指整个军队。威力震撼整个军队。形容在军队中享有极高的威望。 4、震撼人心:震:震动;撼:动摇。指某件事对人震动很大。 5、感铭肺腑:内心受到震撼。形容十分感激。 6、震撼寰宇:震撼:震动;寰宇:全球。指震撼了整个世界。 与音乐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高山流水: 释义: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这则故事千百年来一起感动着人们,人们不是羡慕俞伯牙的高超的琴艺,而是羡慕他遇到了一个能听懂他的琴声的人——钟子期。出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余音绕梁: 释义:歌唱停止后,余音好像还在绕着屋梁回旋,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形容歌声优美,令人难忘。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遗声。 译文:我国古时有一位善歌者韩娥,韩国人。一次她经过齐国,因路费用尽,便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属山东)的雍门卖唱筹资。韩娥声音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这次演唱,轰动全城。唱完以后,听众还聚在雍门,徘徊留恋,不肯散去。 曲高和寡: 释义: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以至于很少有人理解或接受。 出处: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译文:楚王问宋玉:“人们经常在后面议论你,对你不满意,是不是你的行为哪里不端正,要好好检讨一下!”宋玉非常聪明,而且能言善辨,回答说:“有一个人在市中心唱歌,他先是唱《下里巴人》一类的通俗民谣,人们很熟悉,有几千人都跟着唱起来。后来,他唱起《阳阿》、《薤露》等意境较深一些的曲子,只有几百人能跟着唱。后来,他开始唱《阳春白雪》这类高深的曲子时,只剩下几十人跟着唱。最后他唱起用商调、羽调和征调谱成的曲子时,人们都走开了,剩下两三个人能听懂,勉强跟着唱。可见,曲子越深,跟着唱的人就越少。” 对牛弹琴: 释义:比喻说话不看对象,或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 出处: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méng) 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dié)躞(xiè)而听。” 译文: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先前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不要听,是曲调不悦它的耳。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虫和牛蝇的叫声,以及失散的小牛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音乐。 弄玉吹箫: 释义:比喻男欢女悦,结成爱侣,共享幸福。 出处:萧史善吹箫,作鸾凤之响。秦穆公有女弄玉,善吹笙,公以妻之,遂教弄玉作凤鸣。局十数年,凤凰来止。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数年,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去。——《列仙传拾遗》 滥竽充数: 释义:比喻没有真正才干,混在行家里凑数,或者比喻用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出处: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i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根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但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独奏,南郭处士就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 四面楚歌: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处: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hè第四声附和,应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译文: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士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层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汉军的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项羽就在夜里爬起来,到军帐中喝酒。回想过去,有美丽的虞姬,受宠爱,常陪在身边,有宝马骓,常骑在胯下。而今„„于是项羽就慷慨悲歌,自己作诗道:“力能拔山啊豪气压倒一世,天时不利啊骓马不驰。骓马不驰啊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该怎样安置你!”唱了一遍又一遍,虞姬也同他一起唱。项羽泪流数行,身边的人也都哭了,没有谁能抬起头来看他。 描写音乐的两首名诗: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形容乐曲美妙动听的词语 顺畅自然袅袅余音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行云流水歌声绕梁 激情洋溢天籁之音凤箫鸾管悦耳动听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张熙 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年01期 一、三月不知肉味 〖出处〗《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相传,《韶乐》是东夷族的祖先舜帝创作的乐舞。为了教化民众,舜帝模仿凤凰的形状,用竹子制作了凤箫,创作了乐舞《大韶》,又叫《箫韶》、《韶乐》。西周初年,周公旦“制礼作乐”,将包括《箫韶》在内的六代乐舞进行整理,用于郊庙祭祀,形成了一整套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精通音乐,他在公元前544年访问鲁国,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国,保存的先王礼乐及各国的国风甚为完备,所以他到了鲁国,就要求观乐。一直听了15国的国风,都不太满意。可是当他听到在鲁国保存下来的韶乐的时候,突然感慨的说:“多么好的音乐啊,就像这苍天无所不包,就像这大地无所不载,观止矣!如果再有其他的音乐,我不敢再听了。” 孔子在他34岁的时候,即公元前517年,来到齐国,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耳闻目睹了韶乐的演奏盛况,不禁心醉神迷,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之后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他还说:“想不到音乐的美竟然能达到这么高的境界!”后来孔子每谈及《韶》乐,仍然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 “三月不知肉味”是说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二、响遏行云 〖出处〗《列子·汤问》:“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扶节悲歌,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秦青是战国时代最杰出歌唱家和声乐老师。薛谭是秦青的学生,他师从秦青学习唱歌已有三年,还没有学好,却以为已经掌握了老师的技艺,就要求辞别老师出门献艺。秦青并不阻止他。第二天,秦青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唱起了一首抒发惜别之情的歌曲,歌声传遍四野,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此情此景,使薛谭领略到老师歌唱的艺术魅力,想到自己差得太远,十分惭愧,于是倒身下拜,请求老师收留他继续学习。终生不敢再提回家二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没有止境的;同时也警戒人们,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是学习的大敌! 三、绕梁三日 〖出处〗《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传说战国时期,一位叫韩娥(据说也是秦青的弟子)的女子来到齐国,因为一路饥饿,断粮已好几日了,于是在齐国临淄城西南门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后,人们还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缭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韩娥投宿一家旅店,因为贫困,韩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韩娥伤心透了,“曼声哀哭”而去。声音是那么悲凉,凡是听到她歌声的人都觉得好象沉浸在哀怨里。一时间,“老 幼悲愁,垂泪相对,三日不食”,旅店主人只好又把她请回来唱一首欢乐愉快的歌曲。韩娥“复为曼声长歌”,众人闻之“喜跃抃舞,弗能自禁”,气氛顿时欢悦起来,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声之动人,乃至于此。 因此后世就有了“余音绕梁”、“绕梁三日”的成语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声和音乐的魅力。 四、高山流水 〖出处〗《列子?汤问》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终生不再弹。 后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五、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出处〗《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 楚襄王向宋玉问道:“先生难道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吗?为什么广大士民都说您不好呢?” 宋玉回答说:“是的,不错,有这么回事。但希望您能宽恕我的过失,让我把话说完。有一位在郢都唱歌的客人,开始他唱《下里》、《巴人》,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千人,接着他唱《阳阿》、《薤露》,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有几百人,后来他唱《阳春》,《白雪》,都城里聚集起来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最后他时而用商音高歌,时而以羽声细吟,其间杂以宛转流利的徵音,这时都城里聚拢来跟着唱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说明他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着唱的就越少。那些高洁的人物有如美玉一般的品行,超世独立;而那些世上的凡夫俗子又怎能理解我的行为呢?” “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成语后来分别被用来泛指高雅的和通俗的文艺作品。 使用比喻义的音乐成语 古往今来,音乐艺术作为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音乐艺术和哲学、文学、书法、宗教等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其中,音乐和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这一点从音乐成语中就可见一斑。 常见的音乐成语,大多使用的是比喻义,涉及人物、制度、做事、艺术、言论等方面,感情色彩上有褒有贬,其中贬义成语使用较为频繁。 对牛弹琴:比喻对愚笨的人讲深奥的道理,对外行人说内行话。也用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语出牟融《理惑论》。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本为乐器的黄钟被毁掉,不是乐器的瓦釜却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正直有才华的人不被重用,而无德无才的小人反而身居高位。语出《楚辞·卜居》。胶柱鼓瑟:用胶把瑟上调弦的短木粘住,然后来弹奏瑟。比喻做事拘泥固执,不知灵活变通。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滥竽充数:本指不会吹竽的人混在乐队里凑数。比喻不学无术的人混在能人里充数,也比喻以次货冒充好货。语出《韩非子》。 一拍即合:一打拍子就能与乐曲节奏相吻合,比喻双方的意见很快取得一致。紧锣密鼓:锣声紧促,鼓点密集。比喻事前互相呼应,大造舆论。 四面楚歌:四周到处都是楚国人的歌声。比喻陷入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困境。语出《史记·项羽本纪》。 朝歌夜弦:早晨唱歌,夜晚弹琴。比喻纵情于歌舞欢乐之中。语出杜牧《阿房宫赋》。长袖善舞:长的衣袖有助于舞蹈。比喻客观条件越好,事情越容易办成功。也形容有钱财有手腕的人善于营私。语出《韩非子·五蠹》。 曲高和寡:乐曲的格调越高,能合着唱的人就越少,比喻知音难得。也比喻言论或作品高深难懂,难以被人接受。语出宋玉《对楚王问》。 南风不竞:风,指《诗经》中的“国风”,后泛指民歌。南方的音乐低沉而不强劲,原比喻楚军士气不振,没有战斗力。后多比喻竞赛中的一方力不能敌。语出《左传》。改弦更张:换掉旧的琴弦,安上新琴弦,使琴声和谐。比喻改变旧的制度,变革旧的方法。语出《汉书·董仲舒传》。 琴瑟之好:琴瑟合奏,音律协调。比喻夫妻感情融洽和谐或朋友间的浓厚情谊。语出《诗经·小雅·棠棣》。 弦外之音:音乐虽已停止,而余音仍绕耳旁。比喻言外之意。语出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铜琶铁板:用铜的琵琶和铁的绰板来伴奏,比喻豪放不羁、气魄宏大的诗文。语出俞文豹《吹剑续录》。 一唱三叹:原指古代宗庙音乐中一人唱歌,三人应和的描写。后形容诗文富于韵味、情意宛、感人至深。语出《荀子·礼论》。 曲终奏雅:乐曲在临近结束时,终于奏出雅正的乐调。后多用指文章或艺术表演在快到尾声时显得更加精彩。语出《汉书·司马相如列传赞》。 异曲同工:不同的曲调却同样美妙、精巧,比喻不同的艺术作品同样精彩。也比喻不同的说法或做法收到同样的效果。语出韩俞《进学解》。 一夔已足:夔,传说中虞时的乐官。夔一人就足够制定乐了。后形容真正有才华的人有一个就够了。语出《韩非子》。 阳春白雪:战国时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后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语出宋玉《对楚王问》。
《描写音乐的成语大全》
《形容第一的成语大全》
《形容震撼的成语大全》
《音乐的成语及典故》
《形容乐曲美妙动听的词语》
《跟音乐有关的几个成语典故》
《使用比喻义的音乐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