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名人故事素材>人教版桥说课稿

人教版桥说课稿

详细内容

【篇一】人教版桥说课稿《桥》教学设计说课稿

《桥》教学设计

设计人:赵金枝

一、单元主题、引入课题

同学们,第四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感人的故事,这节课,我们走近一位普通的山村老汉,学习第3篇课文,题目是《桥》(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明白任务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清瘦、沙哑、豹子”等词语。

2、通过自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熟悉课文内容,领会老汉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贵品格;

3、读中思考,领悟课文表达方法的特点。

三、初步感知,掌握生词。

1、出示自学提示一: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注意读准字音。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清瘦揪出豹子沙哑

检查方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观察一下,看这两行词语有什么特点?嗯,细心的)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黎明,当洪水袭来时,老汉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指挥村民们有序过桥,而他和自己唯一的儿子却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

四、细品词句、感受品格

(一)体会洪水的无情与凶猛

1.默读课文,用曲线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出示答案,学生对照:

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④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⑤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3、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指导朗读

(自读、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4、领会比喻、拟人的写作特点,明白这样描写洪水和雨水之大是为下文老汉出场做铺垫。

(二)体会老汉的品质和精神。

1、默读课文7—23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老汉的语句,圈出重要词语,也可以在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最后与小组同伴交流。

2、小组代表投影仪展示学习成果。

3、老师强调点拨重点,指导朗读。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

一座山。

(从“盯”、“一座山”等词语感受老汉的沉着、冷静。)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站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舍己为人)

(强调三个感叹号,感受当时危急情况下老汉语言的简洁、干脆,语气的坚定、有力。在读中感受老支书舍己为人的精神。)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抓住“冲”“揪”“吼”“凶”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不徇私情。)

五、质疑探究、领悟写法。

1、启发学生质疑课文内容,或者谈课文在写法上值得学习的地方。

2、教师点拨。

3、小结:

比喻、拟人,描绘凶猛洪水。

运用短句,渲染紧急气氛。

设置悬念,达到震撼效果。

六、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展示韩国沉船事件中船长丢弃全船乘客争先逃生的行为。

2、为老汉写颁奖词(背景音乐《为了谁》)

3、交流展示

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黎明时的一场洪水,淹没了村庄,村子里那座窄窄的木桥成了村民的生死通道,桥的一头是生,另一头是死。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是老汉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把生送给群众,把死留给自己,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生命之桥。(完成板书)

2、一起诵读老师送给老汉的颁奖词。

在危难到来之时,为自己,可耻!为别人,可敬!老支书,您用血肉之躯架起的生命之桥,将永永远远、世世代代矗立在我们的心中!

【篇二】人教版桥说课稿16《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金凤七小教师:杨彩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题是《桥》。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感人至深的故事。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并且认真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感受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根据对教材特点的把握,我将《桥》的说课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人教版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身上那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正是文章要向我们弘扬的。

2、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表达特点,初步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教学重难点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

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二、说教法和学法

对于这种情感课文来说,如何让学生真真的融入到文章中去,我这次设定的小专题就是“如何解决情感课文中情景创设的有效与无效的问题”我想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探索文本的冲动,朗读感悟法,领悟课文情感,积累语言词汇,以及讲授法,点拨法等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因此,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运用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自读自悟,自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体悟情感,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说教学程序

(一)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

1.欣赏抗洪救灾视频,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洪水可怕)那么是谁在洪水将要吞吃着人们的时侯,不顾个人安危依然抢在抗洪第一线?(武警官兵)是啊!真是这些抗洪英雄得出现,才使人们生存下来。然而他们中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真是洪水无情人有情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抗洪英雄的故事。板书课题

回顾课文内容,填空:

本文写()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和儿子()了。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可怕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那场山洪暴发时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6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再次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1)出示课文第一部分文字,用不同颜色标出描写洪水和人们慌乱的句子。

(2)配乐:师生合作,老师朗读环境描写内容,学生朗读人们的慌乱。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再次感受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出示句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思考:文章中还有哪两个句子也描写了人们的跌跌撞撞的样子?

(2)汇报交流,出示相似表达的另外两个词句。

(3)讨论:那么什么原因造成了人们这个样子?指导学生体会并朗读描写山洪暴发的句子。教师实时知道理解。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1.师生合作朗读第二部分,感受故事的发展过程。

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请同学们默读7—13自然段,体会老汉是如何扭转当时危险形式的?

2.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1)出示句子: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依次”是什么意思?人们一开始是依次上桥吗?

问题: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2)师生分角色朗读老汉和人们的对话部分。

师:老汉是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群众——党员——老汉。讨论: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不过桥意味着什么后果?

问题:老汉有机会先过桥,但他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

(3)再次与学生角色对话。

(四)指导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1.就在老汉组织大家过桥的时候意外发生了,让我们一起来合作读课文14—23自然段。老师读描写人物的句子,学生读环境的句子。

2.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

(1)出示句子: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桥塌造成什么结果?塔桥的结果是老汉和小伙子两个都被洪水吞没了,在桥塌之前发生了一个感人的画面,请看课文插图,找出相关段落。

出示句子:老汉冲上前,„„..说说老汉给你留下了深了印象?问题:他为什么对小伙子那么凶?小伙子有机会先过桥吗?

(2)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讨论:过桥的顺序实际上变成怎样?(村民——党员——儿子——老汉)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这已不仅仅是先人后己,更是——舍己为人。

(3)同学们,你们说老汉爱小伙子吗?从哪里知道?

(五)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理解课题的含义。

1.师配乐诵读:学生想想说话,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伴随着那如泣如诉、深沉悲愤、感人肺腑的背景音乐,我沉痛的交代着课文的结尾。音乐的渲染,老师深情的范读,孩子们的感情是一发而不可收。我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再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联想:老太太正站在丈夫和儿子曾经站立过的地方,深情地呼唤着她的丈夫,呼唤着她的儿子。老太太会对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说些什么呢?如果老汉能听见老太太的诉说,他会怎么想呢?从而深入感受人物内心的真实状态,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再度释“桥”,领悟深意

此刻,山涧溪流上,再也没有了那座带给人们生的希望的生命桥(板书:生命桥)。可我们却分明看到有一座桥稳稳地架在了人们的心目中,它熠熠生辉,它坚不可摧。你看到了吗?是一座什么桥?学生交流:从而理解这不是一座党员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板书:生命桥)

(五)、拓展练习,情感升华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孩子们在“接受感动”后,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这既是对课文学习的积淀,更是一种真情的感动在传递和蔓延。因此,我布置了如下的练习:想象写话,祭奠的这一天,全村的老老少少都来了,整个村庄都呜咽了。老支书的墓前,齐刷刷地跪了一片。悲痛欲绝的乡亲们会说些什么?请你身临其境地想一想,写下乡亲们的肺腑之言。

【篇三】人教版桥说课稿《桥》说课稿

《桥》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6课。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写法上也极具特色,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课教材的特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狞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人物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4.领悟课文运用环境描写、比喻、短句、设置悬念的表达特点。

基于本学段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解读和学生的学情,我制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1.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舍己为人、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高尚品格。

2.感受作者布局谋篇的特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要“先见森林,后见树木。”层层深入,品味言语,习得语言,

拓展积累。以此我设计以下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四)拓展延伸,尝试运用

下面我就具体展开说一说我对这节课的设想: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激趣: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关于桥的文章呢?《跨越海峡的生

命桥》的故事感动着两岸同胞。今天,作家谈歌又给大家带来一座桥,它身上又发生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2.简介作者,走进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认读词语,注意指导“当”字的读音是一声。

出示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拥戴胸膛祭奠豹子搀扶

2.请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对文意和人物形象的把握,让学生在初读后留下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后面品读咀嚼语言奠定坚实的基础。

3.简介体裁特点

这是一篇小说(板书)。一般在学习这样文体的文章时,我们通常都会抓住人物、环境、情节来展开学习。

(三)细读课文,深入领悟

为了达成抓住环境描写体会其烘托和渲染作用,我是这样设计的: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语句,并进行批注感受深的地方体会当时的紧急情况,为深化老汉的高大形象起衬托作用。

1.抓住环境描写,体会当时的紧急情况。

(1)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故事发生的特殊环境。

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让学生读后谈感受,抓住“像泼、像倒和句号”,再让学生在对比读中感受

雨非常大,顺势指导朗读,最后想象这样的大雨会带来什么?用短句更能突出雨大。

(2)感受环境的危急,随着学生的汇报出示语句: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学生汇报时,引导其抓住“像野马、跳舞、狞笑”体会比喻、拟人的作用——更形象生动地让读者感受到当时洪水的凶猛,仿佛身临其境。

(3)学生汇报后,播放洪水的视频,让学生感同身受,借此引导齐读以上几句话。为了达成抓住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人物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体现主要人物老汉精神的语句,标注令你感动的地方,写出感受。

2.顺学而导,结合学生的汇报,我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以下几处:

(1)出示语句: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学生从“盯、像一座山”比喻让我们体会到老汉像山一样的岿然不动的那种沉着、镇静、临危不惧。

(2)出示语句:“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学生自读语句,看看你能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学生汇报后,顺势指导朗读,并以此导学抓住“!”让学生谈感受桥很窄,体会当时老汉的心情,此时再读句子感情进一步加深。最后把这句话改成长句:

出示语句:“桥非常窄!我们要排成一队,千万不要拥挤!党员要保护群众排在后边!”让学生在对比读中体会作者语言特色,用短句更能突出当时情况的紧急,语气的强烈与坚定的特殊表达效果,从而让学生通过语言描写再次感受到老汉的果断、临危不惧,并随机板书喊。

(3)出示语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引导学生抓住“揪”子这一动作描写,揣摩像豹子一样的“揪”,是怎样的?(迅猛地、有力地)引导想象老汉当时像豹子一样的神态描写。(眼睛瞪得很大,露出凶狠的目光,面目狰狞)。

顺势追问:“你们知道老汉像豹子一样揪出的是谁吗?”(儿子)你们怎么知道的?从而深化老汉不徇私情、大公无私的形象。

设疑:为什么不放在前面交代父子关系呢?

这三句话都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可以抓住学生的感受,顺势指导朗读,还可以评读、比赛读、齐读等内化语言。

3.品味洪水中老汉深深的父爱。

(1)老汉还对他的儿子做了什么动作?

出示语句: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2)当时的环境如何?学生读后,说说从哪看出情况紧急,感悟“颤抖、呻吟”拟人写法的渲染力,生动地展现了洪水猛涨,已经快要冲垮木桥的十分危急的处境。这时,引导学生抓住“吼、推”子,联系下文体会老汉对儿子深深的父爱,以此指导朗读,并随机板书。

(3)学生汇报后,再回环境描写的语句,用它渲染气氛安排引读两遍老汉做法的语句,深化老汉的形象。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第一遍读安排一个小组读第一句环境描写的语句,一二小组读第二句,一次叠加小组读后面的句子;指三名同学分别读老汉的句子。第二遍读时环境描写的语句一样,老汉的语句让女生齐读写老汉的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齐读第三句。这样更加衬托出老汉的沉重与果断,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

4.总结写法特点。

作者用语言、动作、神态、环境描写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

(四)拓展延伸,尝试运用

为了深入感受人物的内心情感,更完美老汉的形象,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我设计了此读写结合。

1.读写结合

.同学们,虽然课文没有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可是相信同学们已经读懂了。当时老汉的揪和推;小伙的瞪和推,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呢?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父亲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示题目的深刻寓意,了解写法特点。

(1)过几天洪水退了,老太太来祭奠了,她会说些什么?乡亲们又会说些什么?你又会说

些什么呢?播放悲伤的音乐渲染气氛。

(2)虽然木桥毁了,但是相信人们心中会永远建起一座桥。“这是一座()桥!”。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同时,却不断深化了桥的含义。这不再是那座窄窄的木桥,而是老汉和儿子用自己的生命搭建起的生命之桥;是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桥;是党员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见证桥。

3.拓展阅读诗歌《有的人》。

二、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往往就是一份微型教案,本篇课文的板书我力求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防止面面俱到,使学生一看板书便能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大公无私

人物老汉舍己为人语言动作神态

„„

桥(小说)情节指挥过桥

环境大雨洪水比喻拟人短句

【篇四】人教版桥说课稿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第十六课,本组课文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四篇课文故事感人,人物形象鲜明,情感丰富、强烈。《桥》这篇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这篇教材的编排位置、写作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想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

清瘦、放肆、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

三、教学重难点人教版桥说课稿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我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做为教学的重点,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为主的教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多方位、多视角地让学生去认知、去朗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积累语言,拓宽视野。

我采用的学法是朗读感悟法、联想法、勾画圈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将安排以下五个环节来展开。

1、出示课题,谈话导入

开课之初,我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接着我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同学们会说出诸如立交桥、平桥、拱桥之类的答案。我顺势

再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里面的桥式一座什么样的桥呢?由此进入第二个环节。

2、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懂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生读文的过程中,我板书两组词语。一组是描写洪水的“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另一组是描写老支书的“清瘦、沙哑的喊、冷冷的说”还有“祭奠”一词。学生读完后,我找同学读这些词语,指导势不可当的当字放肆的肆读音,祭奠一词的读音和写法。引导同学们说出这两组词所描写的对象即洪水和老支书。再通过“祭奠”一词,引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请学生说出主要人物老支书、小伙子和乡亲们,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此后,我进行第三个环节的教学,重点研读,感受人物形象

回顾问题,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学生找到“窄窄的桥”,我再引导他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桥是什么样的。学生会说这是一座救命的桥。我请同学们假设一百多号人如果都挤上这座窄桥会出现什么情况?是谁在关键时候救了乡亲们。从而引出是老支书的事迹。再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七自然段一直到最后,用不同的符号圈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词或句子。思考老支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之后分析学生找到的老支书语言的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注意句中的三个叹号的作用。描写动作的第15自然段的“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和20段“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这一揪一推中体会老支书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对他的爱。描写神态的句子第七段“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篇五】人教版桥说课稿桥优质课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桥》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桥》。

一、说教材。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设计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三、依据课标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1

•依据课标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

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唤起学生美好的情感。

四、以生为本说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法和读书感悟法。

学法:引导学生用“画”重点词句,“读”重点语句,“说”自己体会,

“写”内心感情的方法来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主要分为激情导入,整体把握;自读自悟,潜心会文;感情朗读,突出重点;细读品味,突破难点;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教学程序如下:

(一)激情导入,整体把握。

1、导入:学生观看山洪暴发的课件。完毕,可问学生,你见过类似可怕的场面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怎么一种灾难?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课文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紧急、害怕、感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先观画,后读文,再说总体印象,由画面进入文本,以触目惊心的画面加上教师言语的激情导入,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愿望,形成阅读期待。之后,学生说出读文后的总体感受,整节课就围绕学生的初步感受——紧急、害怕、感动拉开了帷幕。]

选择好切入点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因此,我准备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洪水—感悟老汉—领悟表达”这几个部分,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文本所生发、焕发出来的知识能力目标和人文内涵。

2

(二)感受洪水肆虐与人们恐慌。

1、自读文,想想从文中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

2、课件出示有关洪水和老汉的两组词语,学生认读,并相机点出教学重点。

3、交流文中使人害怕的语句。出示句子:①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②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③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④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⑤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⑥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老师配乐范读这些句子,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从哪儿读懂的?(适时引导:除了感受到了洪水凶猛,势不可挡,还暗含洪水来得快,水上涨迅速,暗含情况危急。)

3、当时,被惊醒的人们有什么表现?如果你也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读书联系生活实际,说自己的感受,体悟洪水到来时人们的害怕,形势的紧急,从而为下面老支书的出场做好铺垫。]

(三)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人格魅力。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抓老汉的三次壮举,通过危险的进一步逼近与老汉言行举止的对比,反衬出老汉的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人格。可叫学生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在书上作出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交流:感动之一:(第一次喊话)老支书的壮举: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思考:老汉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3

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从这儿可以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感动之二:(第二次喊话)老汉的壮举: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一句的教学,可结合文中插图)先让学生圈出老汉动作的词,说说你从这些词中体会到了什么?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对照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在危险进一步逼近时,毫不犹豫地揪出自己的儿子,再一次把生的希望留给了村民们,把死亡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和他的亲人。

感动之三:(第三次喊话)老汉的壮举: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当洪水齐胸膛时,老汉的哪些举动又让我们肃然起敬呢?圈出动词吼、推,你从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当时又出现了什么样的情况。(对比读句子: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将环境描写“水势之大,情况危急”这一条线与老汉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光辉形象这一条线结合起来学,避免了孤立地体会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因为脱离环境描写的烘托去纯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是零碎而杂乱的,这样做,没有注意文字内容的完整性。所以,围绕这一问题,以三个小板块4

的形式出现,命名为感动之一,感动之二,之三,实际上就是抓老汉的三次言行,并与当时水势的凶猛结合起来读,便使老汉的英雄形象凸显得越来越美丽动人。这也符合《课标》上说的:不要孤立地做一些繁琐的分析,机械地把它们割裂开来,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揭示课文结尾,探究老汉内心,铭记老汉精神。

(1)、配乐朗读23——27段,体会父子英勇献身的崇高与悲壮。

(2)、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但老汉早已被洪水吞没,想想看,在死亡逼近时老汉冲上前揪出的居然是自己的儿子。是什么力量使老汉这样做?他当时是怎么想的?难道他就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你从文中哪儿看得出来?出示句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猜猜看,老汉想喊点什么呢?人教版桥说课稿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升华情感;突破教材局限,拓展延伸,想象说话练习,再次开发教材,调动了思维,注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深化了文本理解。

(五)、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问题:1、学习了全文,你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桥”?(可以给课文换个题目)

2、这篇文章最能触动你心灵的、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理念依据:呼应教学开始时对“桥”的认识,使教学流程完整、统一,把握“桥”的深层意蕴,有助于文章中心的感悟理解;解放学生,让学生说出这篇文章给自己的情感留下的深刻印痕,凸显“情感目标”。

(六)、情感延伸,升华感受。

5

【篇六】人教版桥说课稿小学语文《桥》--说课稿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桥》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稳,高风亮节和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理解恐怕不够深入,也不容易联想到桥的深刻含义。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人教版桥说课稿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五、说教法、学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六、说课时安排本课分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第二课时,完成教学目标中的2、3项。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七、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学过的词语入手(出示词语),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在这里,我首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进入,文章讲述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之下,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并适时板书:洪水势不可当)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适时板书:人们惊慌失措)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从三个感叹号来体会,学生纷纷入境地朗读,他们不是用声音,而是在心来体验呀!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这样的老汉怎能不受人拥戴呢?可是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经漫到人们腰际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小伙子,谁知道他和老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激情的话语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文本、学生已经融入在了一起,这时话锋一转,将学生带入故事的高潮。接着我将配乐朗读老汉与小伙子对话的一个片段,将文中的“老汉”与“小伙子”改换成“父亲”与“儿子”这样更能让学生如临其境。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

儿子瞪了父亲一眼,站到了后面。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父亲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儿子。

儿子推了父亲一把,说:“你先走。”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

父亲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我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出示12)想一想,老汉与儿子的内心独白。

①父亲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心想,儿子啊,

②儿子瞪了父亲一眼,心想,父亲啊,

③儿子推了父亲一把,心想,父亲啊,

④父亲推了儿子一把,心想,儿子啊,)

然后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揪”和“推”与小伙子“瞪”和“推”的矛盾动作后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指课题,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谁?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教师适时板书:血肉之躯永不坍塌)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后,大屏幕出示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阅读教学上教给学生文章的表达方法,学生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让每一位学员成为社会精英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参考题目:

1.爷爷,我们想您!

2.老支书,慢走!

3.挥泪送别老支书

4.洪水退后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六、说板书设计

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环境的紧张,又能将人们与老汉在危急时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同时用红粉笔画了一座桥的形状,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桥的深刻含义,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