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长城的论文
详细内容
篇一:《长城论文》
一、长城的意义
1.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长城对边疆地区开发起到的促进作用
历代长城的修筑都是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来完成的。主要是依靠从中原各地调来的军队和征调民夫,促进边疆的开发可见工程的艰辛和伟大。长城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二、长城带民族融合概括
长城出现以后,秦汉两代王朝直接面对的是以河套、阴山为政治经济中心,控制东到辽东平原,西达天山南北,北抵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南至河北、山西、陕西北部黄河一带广大地区的强大的匈奴奴隶制多民族政权①(马长寿,《北狄与匈奴》,它是典型的北方干旱草原型经济文化。继匈奴之后而起的东胡系乌桓、鲜卑据有匈奴故地,势力超过匈奴。长城带的西部是羌系游牧民族,很早就自然或被迫向长城带腹地迁徙。秦汉至隋以前的800余年间,长城带的民族
征战、迁徙、交往与融合,都是在这两大经济文化类型民族之间进行的。魏晋时期的所谓"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情况②《晋书》卷56,《江统传》。是长城带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民族混杂居住阶段的具体写照。唐至明的上千年间,活动于长城带上的游牧狩猎民族则有突厥、回鹘、奚、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民族,他们更是大规模地同农业民族交往,相互吸收或大批融合于农业民族。
长城带民族融合持续的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包括了长城带各阶级、各民族长城带民族融合的范围极广。匈奴把长城带腹地民族掠俘到大漠南北,而匈奴大量部众被迁居关陇、河南、河北等地;羌人原居青海、甘肃、川西北等地,自商末起东迁,后遍布于陕、甘、宁夏甚至东到山西、河北、山东地区;乌桓、鲜卑本是居住在内蒙古东北呼伦贝尔等地区的民族③见《汉书》卷54,后逐渐南迁分布于从山东到新疆,从大漠南北到淮河流域及四川西北的广大地域,同各民族进行不间断的民族融合,到隋唐之后逐渐融合于汉族或其他民族;明代将河西走廊的回回等民族大批迁往河北、山东、辽宁、北京等地,当初这些地区安插的既有回回人也有蒙古人。蒙古人后来由于与回回同俗''而同化于回回之中了④《后汉书》,卷90《鲜卑传》;清代的满族入关之前既已在东北地区进行广泛的民族融合,入关之后许多满族官兵分布于长城带,仅北京周围的官兵就达10余万,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投入到长城带民族融合的洪流之中。
三、长城带民族融合的几种形式
1、因民族间的战争造成大规模的民族流动(包括迫迁),从而造成民族大杂居的形势,进行强制性民族融合,这在长城带民族融合中占相当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带各民族间都进行过频繁的大规模战争,其中不少掠夺性战争,曾给各族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和痛苦。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战争中被俘将卒和被掠人众被当作奴隶、奴婢使用和买卖,成为强制性民族融合的一种方式。如公元前133年至前90年,汉武帝对匈奴征战达40余年,其间大批被俘人众变为奴隶、奴婢。汉朝也有大量人众被掠俘,如李陵⑤米文平:《鲜卑石室的求索与发现》;降军大都以奴隶身份被强迫融入匈奴之中。东汉和帝永元中,被击破的匈奴分别西迁、南下,融于月氏、丁零、乌孙、汉等民族,尚有余众10余万落在故地,被鲜卑吸收遂自号鲜卑⑥《后汉书》《匈奴传》,匈奴不见于史。
明初进行大规模的对北元战争,将大批俘虏和蒙古族投奔者迁往长城以南各地居住,仅洪武、永乐两朝从蒙古迁入内地的蒙古军民不下70万人;蒙古族统治者也不断从长城以南地区大批掠夺各族人口,如万历年间,俺答汗一次就从山西境内掠俘二十万众⑦据王辅仁、陈庆英:《蒙藏关系史略》。
从以上史料不难看出,历代各民族统治者在战争和统治时期,都进行过大规模的人口掠夺和迫迁,这除了给各族人民造成极大痛苦之外,客观上为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一是部分人直接融入各民族;
二是造就了长城带各民族大杂居形势的反复出现,并且在民族交往中,经济文化发展较低的民族必然受经济文化发展较高民族的强烈影响,加速自己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向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民族靠拢并趋于一致,最后达到民族融合。
2、在长城带的民族融合中,各民族上层间的和亲和互通婚姻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长城带各民族上层互通婚姻、和亲,历代文献都有广泛记载。如《左传》庄公28年和僖公23年所记: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狐姬生公子重耳,小戎生夷吾;后为晋文公的重耳又娶狄人季隗为妻生伯鲦、叔刘。汉匈和亲,两汉不断,仅公元前192年至公元前152年的40年间,就有4次以汉室公主身份嫁给匈奴单于的和亲婚姻。北魏鲜卑的门阀化并与汉族门阀通婚,魏孝文帝及其兄弟们都带头娶汉族高门女子做妻妾。唐朝统治阶级长期同鲜卑通婚,如唐太宗之母窦太后,太宗之长孙皇后,都是鲜卑人,唐室公主多人嫁给鲜卑族。清代满族同蒙古族之间的通婚,从努尔哈赤起世代不断,而顺治帝之母孝庄太后就是蒙古科尔沁部塞桑之女。这种上层统治阶级之间的和亲或互通婚姻的民族融合方式,在历代各民族中都广泛存在,起着不同民族之间互通婚姻的带头或首肯作用。
3、和平时期的自然融合是长城带各民族在融合过程中的主要途经如前所述,虽然战争和迫迁等强迫性民族融合(同化)在长城地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战争的时间毕竟是短暂的,各民族和平相处则是长期的。战争和迫迁虽然可以实现一定程度{有关长城的论文}.
的民族融合,但它的主要结果还是造成不同民族杂居或混一的形势,创造民族融合的条件,而民族融合的真正完成,还须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它是实现民族融合的社会环境保障,没有它,民族融合则难于顺利自然实现。因为民族融合的主体是各民族广大劳动人民,他们只有在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和平劳动,相互交往甚至同统治阶级的共同斗争,才能达到各方面的一致,才能逐步实现民族融合。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战争和民族大迁徙,形成了长城带空前规模的各民族错处和混一的形势,历经800余年,尤其魏晋以后350余年的相互交往、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使进入长城带的落后民族逐渐同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民族达到了基本一致,民族融合才算基本完成。北魏末年虽然初步达到了这一点,但由于重陷战乱,民族融合的进程被中断,直到唐朝出现较长时间的统一安定局面之后,这一轮民族融合才最终完成,耗时长达千年之久。但是,以万里长城为中介的长城带,南北经济文化形态依然不同,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即南北失衡,所以唐末以后,又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又一次形成新的民族错居杂处形势,其后便是"蕃汉百姓,皆得一处,养畜资生,种田未作"⑧《明会典·婚姻》,各民族人民友好相处,和平劳动。历史虽非简单的重复,但却循着其本身的规律向前发展。到明末清初,又一轮民族融合在长城带基本完成,历时700余年。
4、始终以汉族为主体、为核心。汉族作为长城带民族融合中积极的一员,始终占据主体与核心的地位。这是因为,首先,长城带的
篇二:《长城论文》{有关长城的论文}.题目名称:世界遗产在中国——长城
系别:XXX
专业:XXXXXXXXXXXXX
班级:XXXXXXX
姓名:XXX
学号:XXXXXXX
指导老师:
2013年12月9日
一、长城的意义
1.修筑长城的军事意义:
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2.长城对古代农业社会的影响:
长城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和平安定的保障。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统治者凭借长城,多次击退了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为封建社会农业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相对和平的生产环境,也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定。
3.长城对边疆地区开发起到的促进作用
历代长城的修筑都是采用分区、分片、分段包干的办法来完成的。主要是依靠从中原各地调来的军队和征调民夫,促进边疆的开发可见工程的艰辛和伟大。长城也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
二、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对于长城,大家都很熟悉。中国历代长城累计长度超过10万里。长城的修建历史上下有2000多年。楚国的长城是中国的第一道长城,修筑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50年以前。从那个时候算有2000多年,所以人们说长城上下2000年,纵横10万里。长城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类文化遗产,最大的文物。无论是它占有的空间,还是它悠久的历史,都在人类文明史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常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实际上,长城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
象征,也有很多内涵,主要是针对我们国家自己而言,而国外的朋友到中国来感受长城,并不是来感受我们民族的“象征”,而是来感受人类文明的标志,感受长城这座人类文明见证物的历史信息。在这一点上,长城有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早已失去军事防御作用的长城,它今天存在价值就在于人们都有要去感受历史文明的需求。所以我认为万里长城永不倒真正的体现就在这一点上。只要有人类,就有这种需求,而有了这种需求,长城就会活着。这是从长城作为象征意义上来说的。许多外国游客来中国登长城,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在中国的古代为什么要修长城,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了这么艰苦的劳动。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长城是和平的标志,是人们在和平的愿望下修建的。只有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实在不愿意打仗的民族,才会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去修长城。这一点是长城的核心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它也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
三、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
长城的产生,实际上是在社会发展到人需要防御人的时候,才逐渐有了雏形。财富有了积累的时候,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有了防卫和抢夺的需求,在这时候人才会防卫人。从那另一个角度看,有了防范也就有了进攻。有了财富的抢夺,肯定就有抵抗,也就产生了战争。所谓战争是指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是产生了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有的,是解决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长城作
为一道军事防御的工程,严格地说它的作用是很有限的。战争是搏斗双方要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另一方,使另一方屈服,贯彻自己的意志。而长城达不到这种作用,长城防卫得在严谨、再好,给对方也构不成打击,仅仅是让对方进不来。所以长城从军事角度来说其作用是很有限的。但从历史角度来说是这样吗?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长城的产生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2000多年来,这么多朝代持续这么长时间在修长城,而且修得规模这么大,肯定有一个合理的价值。
长城在历史上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在哪里呢?它真正的作用是缓解和调适了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的冲突。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交界的地方,争斗十分激烈,经常出现混乱无序的状态。长城产生之后,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才有了改变。所以长城真正作用是在两种经济行为冲突下,所起到一种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也不完全是保护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它既保护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又保护了游牧文明。因为战争对双方都造成伤害。除经济外,长城的作用也还体现在政治上,战争就是政治的延续。回顾长城的历史,长城上很多时候也是烽烟四起。凡是战火烧得很旺的时候,一般都是民族政策存在很大问题的时期。所以,我认为长城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产物。
四、长城的修建
中国长城的修建,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以前所说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其实那个时候修建的沟墙都不是长城,只是防御工程的一种雏形。最早长城的产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楚长城作为中国的第一
道长城,是在公元前656年就已经发挥了作用的一道楚国防御齐国的长城。
秦始皇万里长城是中国的第一道万里长城。秦始皇对秦国境内的长城是又拆又建,拆的是战国时期其他六国之间的长城,拆除了封建割据势力可重新起用军事工程的隐患,拆除了六国贵族残余势力妄图恢复旧国的希望,从精神上、从生存条件上彻底摧毁了六国的残余势力。建的是秦国北部边境的安全线,它从甘肃临洮起一直走向辽东,将自然条件良好、土地肥沃、适宜农业耕作的西部、北部边境用长城围护起来,划出了一条以农耕生产为主的农业经济区与以畜牧为主的游牧经济区分界线。它对外抵御着匈奴的侵扰,对内维护境内的正常经济生活,对维护集权制王国的统治起了重要的作用。
汉代大规模修筑长城是为了彻底地解决匈奴对汉王朝的侵扰。从汉代修建长城的战略方针来观察,汉代长城的修建不但是为了防御,而且是为了更好地扩张。汉王朝建立初期,社会经济状况落后,兵力不足,对于北方日益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不断侵扰难以抵御,汉王朝只好通过守边防备和安抚、和亲策略双管齐下,来维持边界安定。到了汉武帝时期,他推行了增加中央王国经济实力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加强了中央集权制,有了反击匈奴侵扰的经济基础和大规模进行军事作战的能力。西汉王朝为了巩固新开拓的疆土再次修建长城,把西北的绿洲圈在长城之内,不仅将长城修筑到大漠以北和西部高原上,切断了匈奴南侵的生存线,巩固了西北边境,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篇三:《长城论文》沁园春.雪
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八达岭长城
位于北京延庆,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登上这里的长城,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迄今为止,已有包括奥巴马、尼克松、撒切尔夫人在内的三百多位知名人士到此游览,八达岭景区以其宏伟的景观、完善的设施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内涵而著称于世。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在明长城中,独具代表性。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中很常见。
壕堑、界壕壕堑: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有关长城的论文}.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编辑本段
相关传说古时候,孟老汉和姜老汉互为邻居,仅一墙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汉在自己院中种了一颗葫芦籽,经过浇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芦秧长得肥壮、高大,从墙头爬过去,到姜老汉的院里结了个很大的葫芦,有几十斤重。等葫芦熟后,姜老汉拿刀把它切开,突然见里边躺着个又白又胖、非常可爱的女娃娃,姜老汉喜出望外,奔走相告,村里人听说后,纷纷前来观看这新鲜事,可是孟、姜两老汉却因此产生了矛盾,吵得不可开交。孟老汉非常坚定地说:“这葫芦是我亲自种下的,胖女孩该归我。”姜老汉却固执地说:“这葫芦结在我的院子里,这女娃该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难解难分,毫无结果,后经村里人调解为:女娃娃属于两家共同的,轮流居住,共同扶养,并取了个“孟姜女”的名字。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十多年过去了,孟、姜两家老人为现已长大成人的孟姜女选了个丈夫叫范杞梁,选定良辰吉日,准备成亲。天有不测风云,成亲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从门外闯进几个衙役,一拥而上把新郎范杞梁当民夫抓走了。原来,当时由于秦始皇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民夫修筑长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们被累死、饿死的不计其数,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们又到处抓民夫补充,范杞梁也被发配去充当修长城的民夫了.转眼一年过去了,范杞梁杳无音信,急得孟姜女饭吃不下,觉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跟两家老人商量后,决定去找丈夫,发誓找不到丈夫绝不回家。
她带上干粮和给丈夫特制的御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风吹雨淋、日晒风寒、饥寒交迫、步履艰难,经过千难万险的万里跋涉,她终于找到了修长城的地方,一打听才知道,为修长城死了许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并被埋在长城下,尸骨都找不到了。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孟姜女顿时就伤心地痛哭起来,泪如泉,声如雷,哭得惊天动地,天昏地暗,眼看着长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里塌到哪里,足有八百里长。这下可急坏了工程总管,急忙去报告正来此巡查工程进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赶忙去见孟姜女寻问根由。一见之后,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为“正宫娘娘”。孟姜女虽然怒火满腔,但还是压住心头仇恨,灵机一动,将计就
计地非要秦始皇答应她三个条件,才能当“正宫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杞梁的尸体;二要为其丈夫举行国葬;三要秦始皇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听罢孟姜女提的三个条件,思索片刻,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着头皮答应下来,孟姜女戴着孝拜了为筑城而死的范杞梁坟墓后,宿愿已偿,面对滚滚的渤海,纵身一跃,投海自尽了。
现今作用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但目前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长城学、民族学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万山——杜甫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南北朝·江晖
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观之一。它以气势雄伟、历史悠久、工程艰巨而闻名于世。
在我国的历史上,万里长城既是无可比拟的防御工事,又与北方多民族的经济与文化密切相关。
此外,沿长城西去,连绵不断的亭障烽燧还起到了维护古代“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使起源于黄河流域的文化得以不断向西方传播,同时又从西方相继引进外来文化,使中土文化
益增光辉。
长城的建筑,早在秦始皇以前就已开始。公元前七世纪,楚有方城。《春秋》僖公四年(前656)《传》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杜注》:“方城山在南阳叶县”。《汉书·地理志》谓:“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
公元前四世纪左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1秦昭王筑长城。“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2。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3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4秦始皇于西北沿河置塞及沿黄河、阴山设立亭障要塞。三十三年(公元前214)“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为塞。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徙谪实之初县”。5三十六年(前211)“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6以“拜爵一级”鼓励平民迁徙。
汉高祖本纪二年(前205)“缮治河上塞”,可说是最早的汉塞。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7。
汉代长城较秦长城更有所发展,共筑了外长城,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汉武帝大力修筑长城的西部,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汉书·西域传》讲得很清楚:“秦始皇却戎攘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汉世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始终不渝,“持汉节不失”。张骞“身所至者大宛(费尔千纳盆地)、大月氏(阿姆河流域)、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康居(塔什干、楚河一带,巴尔喀什湖西南),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8张骞在大夏时,见“市之身毒国(印度)”的“邛竹杖蜀布”。
“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9张骞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长安,共十三年,出发时一行百人,归来仅张骞与堂邑父生还。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发现和考察、证实和订正了有关西域诸国地理、历史、政治、经济、交通、习俗等的情况,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张骞传》、《西域传》的记载,极大地拓展了对“丝绸之路”的认识。元朔六年(前123)封张骞为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至元鼎三年(前115)张骞及副使再次出使西域,到达乌孙(巴尔喀什湖东南),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这些副使通大夏等国之后,并与各国使节一道回到长安。从此,西域诸国开始与汉正式往来。历史记载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10史学家司马迁、班固称誉张骞为“凿空”之举(注曰:“骞始开通西域道也”)。张骞两次西域之行,开通了举世闻名的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创了新纪元。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发展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汉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经营河西走廊。
汉武帝于元期二年(前127)取河南地,于元狩二年(前121)取河西地。河西四郡为通西域唯一要道。南有祁连山,北接沙漠,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东西延伸一千余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一、二百公里不等;这一狭长地带为通西域的天然走廊。
《汉书·西域传》载:“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徙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玉门、阳关)焉。”
(一)令后以西至酒泉《史记·平准书》曰:“又数万人渡河筑令居,初置张掖、酒泉郡”。集解引“徐广曰:元鼎六年(前111)。”《后汉书·西羌传》谓:武帝元鼎六年伐羌后,“乃渡河、湟,筑令居塞”。
(二)酒泉以西至玉门—一元初四年(前107)。《史记·大宛传》:“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集解引“徐广曰:元封四年封浩侯”(见汉书·功臣表)。
(三)玉门西至盐水或盐泽(罗布泊)。《史记·大宛列传》:“汉已伐宛……岁余都城,佛教大盛,有小王舍城之称,皆习学小乘法教)。至揭职国,东南入大雪山,越哈喇山隘,达梵衍那国。(都城位于巴缅河流域。其国境据《新唐书》卷221下,“西北与护时健接,东市距罽宾,西南诃达罗支,与吐火罗连境。《西域记》载:“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伽蓝东有鍮石(即黄铜),释伽佛立像,
篇四:《古文化遗迹长城论文》{有关长城的论文}.万里长城何处寻:多数百姓不识长城
“要保护长城,首先要解决什么是长城、长城在哪里等基础问题,这样方能避免老百姓因不知情而人为破坏长城的现象出现。”
万里长城的雄伟壮丽是每一个中国人心目中固有影像。然而,自宁夏至内蒙古一路走来,记者昔日脑海中的长城印象却日渐模糊,没有绵延不绝的巍峨城墙,没有奇美壮观的烽火敌台,有的只是一段段破损的残垣断壁。长城在哪里?这是一路上我们听到最多的疑问。在内蒙古四子王旗,如果不是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提醒,恐怕没有人会意识到自己已经脚踩长城了。放眼望去,空旷的草原上,一条高不到1米的土龙状壕堑蜿蜒而去,壕沟面长满了野草,内墙建筑已荡然无存,西侧的一条南北向公路将其从中截为两段——这便是金长城的现状。据王大方介绍,女真人建立的金朝为抵御蒙古族武装,在其北部边境兴筑界壕和边堡,统称金界壕,又称金长城,除去重复利用的地段外,总长约3000公里,是内蒙古境内现存最长的长城遗址。
35岁的当地牧民敖力直到十几年前才知道自家旁边这个长满草的土墩竟然就是长城。“我们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土梁旁,谁想到这是长城呀?跟电视里放的北京长城太不一样了。”敖力说,即便现在,他的羊也时常跑上去吃草。
在调查中,这种情况带有一定普遍性。区别于京、冀等地由砖石砌筑的长城,宁夏和内蒙古境内的长城几乎全由黄土夯筑而成,由于年代久远和自然侵蚀,很多夯土或堆土材质的长城已经面目全非,变成一道道或高或低的土梁,历史遗迹并不明显。很多老百姓并不知道自己就住在长城遗址旁。内蒙古分布着赵、秦、汉、隋、金、明等朝代长城1.5万公里,约占中国长城总长度的30%。但2007年自治区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近90%的内蒙古人不知道内蒙古境内有长城。在一些村民眼里,那些几米高的土石墙不像长城,更像是自家的院墙。因此他们往往从长城上取土、取石,用来盖房子,无意中对长城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据嘉峪关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俞春荣介绍,嘉峪关关城是现存长城关隘中保存最好的。自上世纪八十年开始,嘉峪关关城就多次被整修维护,将相关旅游产业迁出关外,并在城楼周围建公园作为隔离带以避免旅游开发对关城造成人为伤害。
相对于较为完好的关城,其北部一段百米城墙多处出现裂痕和破洞,而东段的城墙则随着过去几十年农田、道路、水渠的修建只剩下草滩上几处突出地面的线状土丘。西段城墙也已经倒塌大半。俞春荣称,对于这三段长城的现况,目前还没有最新的数据,只有等待国家文物局牵头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的结果。
长城保护资金分配存在贫富不均{有关长城的论文}.
对于嘉峪关城墙与关城的保护程度不一,俞春荣解释,整个长城沿线的保护整体都存在着贫富不均的问题。国家财政拨款也是保证重点,不会满把撒盐。这和嘉峪关长城的现状一样,都是有限资源下的选择重点保护。
万里长城遗址在今天可以分为景区和非景区两类,人们所熟知的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已经开放的景区长城加起来也不过1000公里,而古长城真正的主体恰恰是那些盘桓在高山峻岭戈壁荒滩之间无人管理的残垣断壁。
问题
1、违背文物保护的原则,降低长城的资源品位
某些旅游部门为提高长城旅游资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和保护长城,保障游人安全的需要,采取了一些维修和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对长城知识匮乏,不知道维修长城应尽量使长城维持原样,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结果造成了对长城的破坏。这些错误的做法违反了世界遗产的原有性和真实性要求,大大降低了长城旅游资源的品位。发生这类事情有开发者认识不够的原因,也有文物管理部门的工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以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有关长城的论文}.
问题。国家对长城修缮的规定伸缩性很大,理解也多有歧义。
2、以赢利为目的进行掠夺性开发
作为长城旅游景点的管理,必然有经济利益的要求,但若是违背了“长城保护”的原则,不合理地进行开发,其开发行动也就成了一种破坏。有些景区简单地把长城作为经济产业来对待,缺乏全局观念和长远眼光,使景区超负荷接待游客。有的地方长城本已十分残破,开发旅游对长城和游客来说,都存在着安全隐患,但是管理者还在尽力增加客流。
3、新建设施与原有长城景观不协调
在长城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中,需要兴建一定规模的旅游设施,以满足游客对饮食、住宿、交通、购物等的基本需求,但必须符合以下两方面的要求:①新建设施必须遵守国家和地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关规定。②坚持新建设施与原有景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原则。如果开发建设不当,就会造成新建设施和建设项目与景点环境气氛极不协调,损害长城的整体景观风貌,降低景观质量,破坏了长城景区的应有气氛和意境。有些景区建了许多现代化商业性设施,直抵长城脚下,相对高度高过了长城,影响了长城的雄伟风采,也破坏了原来的意境。有的地方在长城景区投巨资搞卡丁车运动场,升降机等娱乐场,更破坏了长城景区的景观环境。
4、游客对长城的破坏
游客大量地涌入景区,为景区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对长城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首先,大量超载游客的进入打破了原有长城景点的生态系统,导致了长城旅游资源的间接的损坏,其次游客的踩踏也对未经修缮并采取保护措施的长城造成了直接的破坏。有的地方长城两侧的城砖,由于连遭高密度游客的践踏,出现了严重的凹陷,两侧的雉墙由于游客的手推,也出现了松动,甚至倒塌现象。另外由于部分游客素质低下,长城保护意识淡薄,在城墙上任意刻画涂抹
对策
《长城保护条例》总结了近年来长城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在总体思路上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针对长城的特点和长城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补充完善有关制度、措施,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对长城实行整体保护、分段管理,明确长城所在地人民政府的责任;
三、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的积极性,明确长城利用单位的责任,设立长城保护员制度;
四、对长城的利用行为加以规范,明确将长城段落辟为参观旅游区的应当坚持的原则和具备的条件。
除此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长城的保护:
一、大力加强长城保护宣传工作。要利用广播、报纸、图片、幻灯、电影、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体广泛宣传保护长城的意义,宣传国家保护文物的政策法令,引起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保护长城的重视。要动员长城沿线全社会都来保护长城、爱护长城。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使长城沿线广大群众成为长城的保护者。
二、其次,搞好长城保护工作要加强长城实地调查。只有真正对本省本市境内长城有了较详细的了解,在制定保护管理措施上才能有的放矢,对破坏严重地段才能找到根源,对症下药,使长城保护的法规法令落到实处.。
三、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保护规划
实践证明,制定保护规划是对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将从保护长城本体及其环境的完整性、真实性出发,在对长城进行全面研究评估的基础上,就规划的原则、性质、目标,保护区划、保护措施、相关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以及展示开放、管理等方面做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原则性规定。
《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的主题是长城保护,涉及土地使用、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和旅游设施的控制管理等。因此,规划的编制由发展改革委牵头、文物部门具体组织,建设部、国土资
源部、交通部、环保总局、林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配合。
划定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是落实规划和各项管理措施,依法保护长城的基本条件。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将在〈长城保护总体规划〉确定的原则基础上,针对不同地段的具体情况,以长城本体、相关遗存和周边环境不受破坏、损害为标准划定。同时,在游人集中区域、交通要道、省市县界等长城重要地段和其它必要位置树立保护标志,提示人们自觉保护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