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礼无以立 论文
详细内容
人无礼无以立论文(一)
人无礼无以立论文(二)人无礼无以立论文(三)论不学礼,无以立
年级:2012级
学号:20121030215
姓名:王柔
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
二零一四年四月
摘要
“不学礼,无以立”恰如不要“人际关系的通行证”,难免横冲直撞,做出越轨之事,从而扰乱社会伤害他人。礼仪是个人步入社会的名片和成功之路的通行证,礼仪体现了一个社会实实在在的文明。不拘小节,痛失良机;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礼仪能提高个人的自信;礼仪是最好的介绍信;礼貌于己无损而获益匪浅。
关键词:礼;仪;礼仪;人际关系;重要意义
一、“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无以立”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第十三章,原文是: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原文意思是: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启发,听了关于礼的启发,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启发。”
二、古人与礼仪
(一)、程门立雪
杨时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二)、孔融让梨
孔融小时候聪明好学,大家都夸他是奇童。孔融很懂礼貌,父母非常喜爱他。一天,父亲的朋友带了一盘梨子,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叫最小的小弟挑,小弟挑走了一个最大的。父亲让孔融挑,孔融挑了个最小的梨子。孔融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该给哥哥们。”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因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应该让着他。”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中国。
(三)、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
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三、周恩来总理与礼仪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周恩来总理当时确定的接待方针是“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尼克松乘坐的专机于2月21日中午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等到机场迎接。尼克松下机时,为了突出他和他的夫人,使照片拍出好的效果,不让基辛格、罗杰斯等人同他一起下机,等他跟周恩来握手之后,其他人才下舷梯。周总理是这样做的:在尼克松步出机舱,走下舷梯近一半时,周恩来鼓起掌来,尼克松也报之以掌声。周总理不是等尼克松一出舱就鼓掌,也不是根本不鼓掌,而是等尼克松下梯一半时才鼓掌,足见周恩来总理对礼仪细节的重视。尼克松对周恩来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美关系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而周恩来则对这次历史性的握手作了寓意深长的形容:“你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啊!”在机场欢迎仪式上,按惯例是悬挂两国国旗,奏两国国歌和检阅仪仗队等。尼克松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我方的接待完全符合礼仪。但同当时我们国家接待其他国家贵宾的仪式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没有群众欢迎场面。所以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对我们接待工作的评价是“合于礼而不热”。在欢迎宴会上,由于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中国乐队演奏了美国民歌和尼克松家乡的歌曲《美丽的亚美利加》、《牧场上的家》,让尼克松夫妇感到非常亲切。周恩来一般在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碰杯时,总是让自己酒杯上沿去碰对方杯子的中间部分,以示对来访客人的尊重。但这次在向尼克松敬酒时,却特意将他的酒杯杯沿和尼克松的酒杯杯沿持平后再碰杯。这种细节安排既不失礼也不过分,显示了我们对美国人不卑不亢的态度
四、礼仪对于人的作用
(一)、礼仪让生活锦上添花
随着人类的越发进步,人类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人们也就越加需要运用礼仪来调节和维护正常的社会生活。如今,我们大学生的年龄增长和生活环境不断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礼仪素质成了我们实现建立友情,发展友谊和了解社会的钥匙,成为我们完成社会化的纽带和桥梁。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我们而言,礼仪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问,或者说是一门技能。一个人的礼仪品行首先是由内而生的,所以修身当从修心而起。俗话说“礼多人不怪”,懂礼节,重礼节不仅不会被别人厌烦,相反还会使别人尊敬你,认同你,亲近你,无形之中拉近了同他人的的距离,也为日后共同生活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也会使事情更加向好的方向发展,也会有个更好的结果。反之,若不注重这些细微礼节问题,犯了“规矩”就可能使人反感,甚至会造成关系恶化,导致事情向坏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学好礼仪的重要性。生活中,礼仪的体现其实随处可见,小到在公共汽汽车上让座,大到为服务社会做志愿者。有些人觉得做什么事情都“不拘小节”便可,殊不知那样会给他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和麻烦,并且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如果第一印象给人留下的便是知书达理,懂得礼仪知识的人,一定会受人尊重。
(二)、礼仪让工作如鱼得水
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学习礼仪,更会是让人受益终身的一件事情。因为没有哪一项工作是不需要接触外界的,也没有哪一份职业是不用和人打交道的。每当我们看见或得到文雅得体的礼仪时,心中就会有敬重的感觉。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是一个人内在素质与仪表特点的和谐之美、综合之美、完善之美,更代表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礼仪看似虚无抽象,其实包含在我们每一天的工作中。如何把服务礼仪和日常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至关重要的是职业道德。其实我们的社会生活大都涉及个人的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之类的“小节”,然而正是这些“小节”,像一扇扇窗口——正式的透射出一个人的素质修养、文化程度、审美情趣等内涵,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即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坐姿站态,音容笑貌,常常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仪容端庄,温文尔雅,举止雍容大方,进退应对有度,待人接物得体,这些细微小节传递出的是善意、愉悦、尊敬与友好,将给他人带来尊重,给自己带来自信,使我们的世界充满理解和爱。反之,不顾礼貌礼节,我行我素,将无形中树立起一道新的篱笆,影响个人的社交形象,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三)、礼仪让让企业如虎添翼,。
希尔顿酒店是世界著名的星级酒店,创始人希尔顿经营旅馆业的座右铭是:“你今天对客人微笑了吗?”这也是他所著的《宾至如归》一书的核心内容。美国希尔顿饭店创立于1919年,在不到90年的时间里,从一家饭店扩展到100多家,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饭店之一。80多年来,希尔顿饭店生意如此之好,财富增长如此之快,他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通过研究发现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牢牢确立自己的企业理念,并把这个理念上升为品牌文化,贯彻到每一个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饭店创造“宾至如归”的文化氛围,注重企业员工礼仪的培养,并通过服务人员的“微笑服务”体现出来。
由此看来,古人重视礼仪,大到国家领导也十分重视礼仪,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意从小培养我们的礼仪,以礼仪待人。人无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囯无礼则不守。学好和熟练现代礼仪有助于提升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建立适合自己发展的人际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搭建成功的桥梁。我们这个民族一代一代传承发展以来的礼仪观念,在培养着人们的礼仪心性。我们在与人相处中,需要良好的举止言行,需要讨论我们民族传承下来的礼仪文化,明白礼仪事理,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进行内在的修养,有益于我们现实中相互交际、生活和事业发展
人无礼无以立论文(四)不学礼,何以立
——实践是重点,细节是关键。
光阴荏苒,如驹过隙,伴随着冬日的温暖,又是一年元旦临近。本学期的技能选修之《商务礼仪》课程也随之步入尾声。回首这一学期礼仪课程的学习,获益匪浅,使我学会了在更好的塑造自身形象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更好的与别人沟通。
《论语》有云:“不学礼,无以立。”那么,何谓之礼仪呢?所谓礼,就是尊重别人;仪,是通过一定的规范形式将尊重的意思表达出来。它既是人际交往的艺术,也是有效的沟通技巧。礼仪是约定俗称的行为规范,它包括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和国际礼仪五大类。
经过18周的学习,我对“商务礼仪”这门课程有以下收获:
一、了解了学习商务礼仪的重要性
“礼者,敬人也”,“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之称。讲“礼”懂“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显重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随着社会发展,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的流行,追求个性是当代年轻人的特点,在追求突出个性过程中,却有一些大学生把丑陋当成了个性。许多不文明、不礼貌,甚至丑陋、陈腐、粗俗的东西都被当做了“新潮”、“潇洒”,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面,经常可以看到衣冠不整者、行为不端者、张口骂人者、随地吐痰者,其他的不讲礼不懂仪的现象亦不鲜见,如关门之时声震如雷、打电话从不自我介绍、不再礼让教师、碰见熟人不打招呼、端着饭盒边走边吃等等。这些不良现象已愈加普遍。踏入大学就像踏入半个社会,四年时光飞逝,很快我们就将踏入社会就业,如果你现在都不养成良好的商务礼仪习惯,到时即使你有好的能力,是只“千里马”,别人也不愿意当欣赏你的“伯乐”。所以大学生学习商务礼仪正确运用礼仪是很必要的,总结意义如下:
第一、提升个人的素养,比尔•盖茨讲"企业竞争,是员工素质的竞争".进而到企业,就是企业形象的竞争,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示素质。正确的礼仪习惯所展现的其实就是你的素质。
第二、方便我们的个人交往应酬。我们在商业交往中会遇到不同的人,对不同的人如何进行交往这是要讲究艺术的,比如夸奖人也要讲究艺术,不然的话即使是夸人也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比如大学校园中,若是有人在寝室看书,就会有同学说:某某某,你真是太勤奋了,果然是拿奖学金的孩子….其实那位同学原本是要赞扬别人的,只是因为没有掌握好说话的艺术,难免会让人误会他原本之意。第三、有助于维护企业形象。在商务交往中个人代表整体,个人形象代表企业形象,个人的所作所为,就是本企业的典型活体广告。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此时无声胜有声。想起课上一次按学号尾数相同为一组进行无领导小组讨论,论题大意是一知名品牌面包坊派一司机把刚过期几天的面包运去销毁,途中遇遭受饥荒的村民围堵恳求把面包给他们食用,问题是如何协调才能既给村民食用面包,又不使当地记者报道此事?我们组讨论的结论是:司机为了不影响公司声誉,又同情村民遭遇,决定把面包给村民,又不使记者报道的方法是:告诉记者是请村民帮忙卸货销毁,作为回报,同意让面包作为农作物肥料使用,至于村民真正怎么处理,是否用来解决温饱,就和公司无关了。
二、加强学习,重实践,关键在细节,非礼莫行。
记得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有次暑假回家,有位同学提早找工作实习,特意穿了刚买的一套衣服:依稀记得上衣穿的白衬衫,深色西裤,白袜,深色皮鞋。他还很高兴的问我好看么?当时我就觉得白袜穿着实在是太怪,我给他建议说换双深色点的袜子换下会好。他问为什么?当时我说不上来。所以当学习了商务礼仪之男性着西装的礼仪要求课程时,我才明白,商务着装要注意“三色原则”,即全身颜色不多于三种颜色,其次要注意“三一定律”,即鞋子,腰带,公文包三个部位保持一种颜色,再次要注意“三大禁忌”,即袖子商标没拆,袜子出现问题,领带打法出现问题。因此,我对此原则记忆深刻。
通过商务礼仪课程的学习,以下几点对我尤其印象深刻:
职场着装六大禁忌:1、过分杂乱2、过分鲜艳3、过分暴露4、过分透视
5、过分短小6、过分紧身,虽然说没有法律来约束某人的行为,但是在商务场
合,如果你违反了商务礼仪道德准则,那么你就要受到人们不同眼光的对待、受到人们的指责,也就是说你会同那个社交圈子脱离关系,因为你不注重那样的规则。
名片使用礼仪:名片索取是现实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从事商务方面工作的人才,更要知道这一点,交换时说“能否有幸得到你的名片”,要谦恭、平等,双手接过别人递过来的名片点头致谢,认真轻读一遍以示尊重,再放入手提包或者名片夹中。注意这些会帮助你很容易得到你想要的名片,因为你索取名片的人认为你很有诚意、很有礼貌、很懂得人情社交的规则,那样他自然而然的就愿意和你交友,因为在他的脑海中你是个不错的人。不应像案例中,王经理将咖啡杯放在客户的名片上那样失礼,使客户方经理失了面子,严重的更可能失去生意合作的机会。
电话礼仪:尽量在电话响三声之内接,接电话最好省略“喂”,直接说“你好”,如果是单位的电话可以直接自报家门,比如“您好,这里是某某单位,请问有什么可以为您服务的”之类,电话时间尽量控制在三分钟之内。如果是重要电话,挂电话前最好重复要点,要有再见等话语,避免莫名其妙的挂电话;电话一般情况是等对方挂电话后再挂电话;如果两个人都在等对方先挂电话怎么办?总不能一直等下去,这时通话结束3秒后就可以挂电话;如果是座机,请轻放电话,否则那声响绝对把你前面的好映象都抹掉。就有一件关于电话礼仪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记得那次是周三,老师打电话让我通知(下)周五专业课不上,调到下周三一起上,由于老师没明确指出是下周,而我在通话结束前没完整重复要点,就直接通知本周五停课,造成了一个大乌龙。所以,若是关于通知类电话,在通话结束后,一定要完整重复下重要内容。
礼仪和人的其他知识和能力一样,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和训练才能获得。否则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到用时仍旧要犯错误。如航空公司的空中小姐,仅微笑这一项就要训练长达半年之久,直到笑得亲切、自然、文雅才能获得登机服务的资格。以上种种事例,尤可见实践之重要,细节之关键。
最后是我的一些课程看法和建议:记得讲到领带礼仪及围巾系法礼仪时,有请学生现场演示,觉得很好,有很好的互动形式,调动现场气氛。时常会重分小组讨论,大多是在上课一会重新划分各组换位置坐,建议在课前,或者课中休息
十分钟时间再换位置重组小组。可留些时间多播放些相关礼仪视频,或者推荐些有关礼仪的视频网站,拓展礼仪知识。
通过这门礼仪课程的学习,使我更加了解礼仪,规范行为习惯。礼仪贯穿着人际交往的始终,为交往的内涵服务;不重视礼仪必然会影响交流的深度和交往的持久性。由于礼仪的缺憾而影响交往是在是因小失大。不独对外交往,我们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重视礼仪,从身边做起,从细节开始,养成习惯,自然成为一种修养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品味。我相信社交礼仪这门课程会对我的事业生活一生都会受益!在这里我要衷心地感谢谢辛勤为我们上课的翁鸣鸣女士,谢谢!
人无礼无以立论文(五)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古人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对礼仪的要求和态度一直是很严肃与谨慎的。从《论语》到《礼记》,无一不在诉说着礼仪对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任何社会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礼仪,人类越是进步,社会生活越是社会化,人们也就越需要礼仪来调节社会生活。荀子说:“礼者,人道之极也”。在为人处世这项大学问中,礼仪举止是否得体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礼仪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得体的衣着,文雅的举止,恰当的问候,有礼的行为所体现的已不仅仅是个人很有礼貌的简单层次,而且是个人才能、自信心、热情、对生活的热爱等等积极的心态。从“不学礼,无以立”可以看出:离礼仪有多远,离成功就有多远,礼仪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有位哲人说过:礼仪是一个人心灵程度的反映。也有人说: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标志,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种阶梯。作为学生,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礼仪。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身,人的文明修身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古人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但我认为大学生已完成了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日趋成熟和稳定,但青年人的多动性、自主性、独立性和青春期特有的特征,又造就了办事轻浮、不计后果、缺乏礼仪修养的种种行为。在大学校园中,果皮纸屑随意丢弃者有之,言语污秽、出口成“脏”者有之,穿着不整、故作潇洒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现象虽不成气候,却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整体形象,种种现象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仍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这与党和国家对于青年学生高素质的思想要求相差甚远,与肩负未来的历史使命所需格格不入。如果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下去,不仅会影响学生本人的生活和事业,更污染了育人环境。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就是说,在市场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普及大学生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