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尊重客观规律的议论文

尊重客观规律的议论文

详细内容

篇一:《尊重规律》

尊重规律郭橐驼种树的经验和诀窍是顺从树木的天性,尊重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所以他种植的树木高大茂盛。相反,那些不会种树的人完全不顾树木生长的特点,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感觉来培植,严重违背了树木生长的规律,树木自然得不到茁壮成长。可见,尊重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学会尊重规律。

培根说:“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柑橘在南方能长出饱满甘甜的果实,但是倘若将它种在淮北,那么它的果实就会变得又小又苦涩;同样,在澳大利亚是高等良材的桉树,移植到美国后,却只能长成“薪炭林”用来烧火,不同的地域与气候条件对植物的生长是至关重要的。规律是自然存在的,它具有客观性与普遍性,柑橘会变苦涩,桉树会用来烧火,产生这样的结果只是因为这种做法违背了自然规律。因此我们要学会尊重规律。揠苗助长的故事家喻户晓,主人公一心只想庄稼快点收获,却忽略了其生存的规律,最终导致庄稼颗粒无收。鲁候养鸟因为不符合海鸟生活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凡,使海鸟最终走向死亡。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又他自身内在的依据和一定的客观条件,在不具备其根据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为的要求某个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可能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说明人类要想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先尊重规律,应当根据掌握的规律来指导具体的工作实践。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规

律办事,才能充分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事物的正常发展。因此,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为什么青藏铁路只从西宁修到了格尔木?在当时的条件下,如果继续修下去肯定不行。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路两侧几十公里的植被都遭到了严重破坏,至今寸草不生,曾经还挡住了2000多头藏羚羊,科学家通过对近40年来中国的气候实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源头。高寒缺氧的自然条件、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一直是铁路建设中的三大难题。正是人们自然界发展的固有规律,才避免了再一次对青藏高原地区造成破坏。规律是客观的,人必须尊重已认识到的规律,只有不断地认识和了解规律,利用规律,才能更好的造福人类社会。因此,我们必须学会利用已认识的到规律。

规律的存在和发展要求我们要想把事情做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的要求去做,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取得成功,而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篇二:《议论文好的议论逻辑(共2篇)》

篇一:议论文的内在逻辑

议论文的逻辑推进与层次结构

闵行区教育学院王林

(说明:本文发表于5月18日《文汇报》,发表时编辑对标题进行了修改)近年来,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写出的“四不像”的作文屡见不鲜。这种“四不像”的文章,没有对问题展开集中的论述,找不见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缺少内在的逻辑分析,结构松散无序,看起来像散文却无内在的神韵,像随笔却无内在的文理,像记叙文却无清晰的叙事脉络。这种文章,与命题者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考查要求相去甚远,影响了考生的语文考试成绩。

仔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通病主要有两个:一是文章的论证过程缺少逻辑推进,一是文章的层次结构布局不合理。

议论文的写作有三个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而所谓逻辑推进就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证的思辨过程。议论文从审题立论到谋篇布局到文章结尾,逻辑论证贯穿始终。许多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对论点和论据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他们在文章的开头就能够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然后罗列出一个乃至几个与论点相关的材料。但是,怎样利用材料对提出的观点进行深层次地、多角度地论证,都做得不好或者是没做。他们在提出观点后,基本上就在平面上打转,没有逻辑推进,没有层次递进,因而也就没有层次结构。

议论文的层次结构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进程路径。它不是简单的段落组合,也不是作者强加给文章的外在形式,它是便于作者思想观点表达、推动逻辑进程、最终形成自己观点的利器。一篇文章的结构常常是考生思维素质的反映,而要把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表达的观点、分析的理路、论证的逻辑过程全部包容其中,更显示出考生写作思维的发达程度与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考中,那些结构严谨完整、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更能获得高分。

议论论文的层次结构是逻辑分析层层推进的需要,它为逻辑推进服务,合理的层次结构有利于逻辑推进的进行,散乱的层次结构就会影响到逻辑论证的推进。因而,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极为重要。

议论文总体上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写作中,最常见的基本结构有下面几种:

1、总分式结构。这种结构可简化为:“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三部分,它要求“引论”与“结论”都要紧扣主题并前后呼应。本论部分的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层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2、递进式结构。这种结构是纵向延伸、步步推进的。它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也可以简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

部分。“是什么”部分可提出问题、指明问题实质、阐明论述范围、提出中心论点等。“为什么”是对“是什么”的说明,着重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怎么样”指出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这种结构和总分结构在写作时也可以综合使用。

3、对照式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简化为:“开头(提出论点)——本论(正反对比)——结论(总结归纳)”。对照式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来突出深化文章的观点。

当然,在写作中,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题型采用一些变式的结构,如针对某些材料作文,可以采用“引(引材料、亮观点)”——“议(发议论)”——“联”(联现实)——“结(做结论)”的结构等。这些都需要考生根据论述的方便而灵活变通。

议论文的逻辑推进与层次结构是相互依存的,逻辑论证随着层次结构而逐层推进,而结构层次又依照逻辑推进的需要而做合理的布局。写作之前,为文章谋划好布局,搭设好框架,这既保证了文章结构的完整性,又使得文章不会走题,更为作文取得好成绩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作文点评:

生活中的张与弛

闵行区七宝中学彭颖波

生活如同射箭,箭若在弦,只有张弓才能一矢中的,箭若离弦,只有弛弓才能养精蓄锐。射箭宜张弛有道,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张”,是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是对待工作、学习的严谨态度。在工作学习时集中精力是取得成就的前提。试想,如果没有弗莱明日复一日地在实验室中紧张探索,人类或许至今还在瘟疫与疾病中挣扎,如果没有鲁迅孜孜不倦地不缀笔耕,国人或许至今还在苟且与混沌中摸索??如果没有他们对待工作的这份严谨与不懈,又何来为人称道的成就?因此,对待工作与学习,“张”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有紧张应对,全力以赴,才能一矢中的。“弛”,是休养生息、调节放松,是工作、学习之余享受生活的明智之举。常言道:“一个不会休息的人必然也不会工作”,不论多么强韧的弓,绷久了都会断,不论多么坚毅的人,紧张过度都会失控。可见,学会松弛下来,自我减压,在工作学习之余“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多么重要。无论是爱因斯坦拉小提琴解压,还是巴普洛夫以运动调节身心,还是黄庭坚了却公家事后登快阁寄情于自然,

“弛”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弛”并不意味着一心享乐,消磨意志,反而是对“张”的补充和延续。只有将身心调整到最佳状态才能继续面对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并在其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与内心的宁静。一个不停埋头赶路的人是不会欣赏到沿途的风景的,一个只知勤奋工作而不懂放松的人也绝不会拥有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弛”是明智的,也是明确的。只有养精蓄锐,厚积薄发,才能再鸣惊人。

生活中的“张”与“弛”是有机结合的,我们要把握它们的度,这要求我们学会自律。把握“张”与“弛”的度不是难题,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二者的轻重,在该全力以赴时不因贪图享乐而消极怠工,在该享受生活时不因锱铢必较而忧心忡忡,这才是“张”与“弛”最完美的结合。所以,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贪念,克服惰性,更要做到坚守自己的选择,心无旁骛。这样,生活才能收放自如、张弛有度。

生活也像那时弯时直的弓,太紧则断,太松则疲。唯有射箭时绷紧,射完后放松,才是最佳的使用之道,才能使箭益远、弓益良。生活中的拼搏与放松、奋发与休闲的关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唯有张弛有道,才是生活的大智慧。

王林点评:这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开篇由射箭点题,简洁明了。然后在第2、3两段分别给“张”与“驰”下定义并做进一步分析。第4段再把“张”与“驰”合起来论证,提出要让“生活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结尾再次以射箭为喻,呼应开头并点题。这是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文章,它开合有度,松紧自如,让我们看到,文章的结构是逻辑推进的一种手段,它是以优化内容、深化思想为目的的。这篇文章很适合在和短时间内阅读,应评定为“一类中”。

使物与物使

徐汇区西南位育中学蒋思纬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然而,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君子使物”是对事物的利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它强调了自我价值、精神的独立,强调了人是物的主人,物受人支配。而管子又说“不为物使”,他否认了人受到客观规律的限制。因此,在我看来,人应有支配、掌控事物的能力,能且善于使物;与此同时,也应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此乃人与物相处的辨证之道,最终达到物与我的统一。

“君子使物”是合理的,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人不应只等待着命运的主宰,而应学会做命运、做生活的主人。“君子使物”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体现,将物为我所用,不被世

俗所累,探寻精神的独立与自我的价值。“君子使物”是物尽其用,使君子品性等各方面更趋于完善。霍金身体残缺,却依旧没有被自身的缺陷与难以掌控的冰冷的金属仪器所限制,反而利用现有仪器为之所用,突破极限,探索宇宙的无穷奥秘,《时间简史》的问世便使最好的证明。

然而,当人们习惯于强调人是物的主人,而忽视了物对人的制约,忽视尊重客观规律的重要性,便会陷于虚妄与不义之中了。人们过度砍伐树木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人们看似“使物”,使世间万物更有效地被利用,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却忘了在“使物”的同时,对大自然表达最基本的应有的尊重,最后竟被自然限制自身的发展,被其“物使”了。人类抛弃了义,陷入虚妄之中。

那么,也许有人会问:“君子使物以完善自身,那么若被物使,岂不是受到了牵制,达不到君子所追求的自在的精神、独立的境界了吗?”我想说,君子“使物”与被“物使”并不两相矛盾,我们应追求的是在接受事物客观限制下的支配事物,不任意妄为、不毫无节制,不做精神的虚妄者与不切实际的事物统治者。陶渊明受世俗影响而寻求自我的气节,一山一草的宁静安详都是他内心闲适、淡泊自守的写照,而他自守的气节对世俗亦有所裨益。杨丽萍受到自然的启发跳出灵动、纯美的孔雀之舞,她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她的每一次舞蹈,都是自然的重现,更是艺术的重生。他们都是在客观条件下寻求自我的价值,使“物皆着我之色彩”,使物变得丰富而多彩,使心灵与物达到完美的契合。

物与我应是辨证统一的。君子懂得使物,也应懂得接受事物对人的影响,寻求在限制下的自由与独立。

王林点评: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犀利的逻辑分析背后透出的沉稳与老练,以及作者驾驭文章的能力。文章开头点题并表明自己的态度,通过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在第2段论述“君子使物”;在第3段论述如果只“使物”,最终被“物使”。

第4段合起来辩证地论述“君子使物”与被“物使”并不两相矛盾。结尾点题。阅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逻辑推进的力量与缜密的思维,看到文章结构层次的布局与逻辑推进的进程如此合拍妥帖。精巧的结构把作者的观点清晰地凸显出来,文章应评定为“一类中”。“拿去”主义

宝山区吴淞中学周伊佳

林书豪在球场上的表现卓越非凡,让我为之倾心。但我知道,他不是我们的;苹果手机纤薄精巧,令我为之疯狂。但我明白,这也不是我们的。

这似乎是一种看似稳定的模式:台湾人卖力地生产,中国大陆人豪爽地掏钱,美国人尽情的吞咽。我们没有能力当卖家,于是只是“委屈”地当一回买家。可是你甘心吗?你愿意看到中国只能一个劲儿地“拿来”却不“拿去”的局面吗?当然不!我们要争做“食物链”顶端的人,发展自己的事业,自豪地朝别人喊一声:“拿去!”

“拿去”主义需要的是技术,是适宜的环境和培养的人才。美国的制度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来决定如何发展,而这恰恰是国内缺少的。我们的一些强

制性的教育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致使“夭梅”“病梅”屡见不鲜。没有了人才自然就没有了技术,于是只能眼红地看着别人发明一个又一个专利,挖掘一颗又一颗新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好好地反思,吸纳别人值得借鉴地东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发展我们自己的技术。

“拿去”主义说来容易,但做起来真有这么简单吗?究竟该怎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技术呢?回答只有三个字:创造力。

创造力并非与身俱来,这需要后天的培养和训练。著名的计算机教授李开复从谷歌“功成身退”后到中国开始新的工作,他把工作经验传授给中国学生,并鼓励他们开创自己的企业。在他看来,只要有勇于创造和改变的决心,就必会做出一番事业,世界也会因你而不同。

没有创新意识的人只适合活在过去,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发明出新的技术,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希望有一天,中国会召开新电子产品的记者招待会,台下的美国人争抢着购买。到那时,我们也释然一笑,喊一声“拿去吧!”

王林点评:这是一篇材料作文,作者在材料中读出了“拿去”二字并将其作为文章的论点。开头切题,语言充满张力和吸引力。第2段通过对比点出主题“拿去”;然后在第3段联系现实,指出“拿去”的背后其实是人才的培养;第4段通过设问,进一步点出“拿去”的关键。第5段指出创造力的来源;第6联系现实,指出我们应怎样做;结尾再次点题。本文在结构上表现出了一枝独秀的智慧,这里的“一枝”不是材料的单一,而是在思维上她采用了线型结构,抓住“拿去”这个独门利器直推下去,然后利用材料从多方面展开论述,最终达到“独秀”,“独秀”就是观点上的独树一帜。这种结构形式,对写作水平要求甚高,因此本文在结构及逻辑上都有“软”的表现,应评为“一类下”。

丢一支铅笔而已

闵行区七宝中学于晓航

年幼的林肯丢掉一支铅笔便认为失去了整个世界,而成年后的他却能将各种挫折看成丢失一支铅笔而泰然处之,是啊,失败挫折算什么?不过是丢了一支铅笔而已。(开头切题,简洁有力)

“丢一支铅笔而已”是通达的智者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面对挫折坦然豁达的心态。“人生似一场感冒,一阵疼一阵热,人人都经历过,不知不觉就过

去了。”若失败挫折被看成丢失几只铅笔或是生一次小感冒便能豁达许多。苏轼受累乌台诗亲,摘迁途中“回首向来萧瑟处。”一句“归去”立刻让千斤重挫折轻若鸿毛,这才是通达的智者看待挫折的方法。反观汉初大才子贾谊,一受挫折便郁郁寡欢,最终英年早逝,后人痛惜其才的同时也不免责其肚量微小。学不会以“丢一支铅笔而已”的心态,纵使有贾谊之才,遇汉文之君仍难以施展宏图,后人实当以此为戒。

“丢一支铅笔而已”是真正强者的自信,是永不言败的决心。能将失败看成“丢失一支铅笔”的心态,必然出自真正强者的自信:“是金子永远会发光的。”他们将失败看淡,甚至看成帮助自己成功的垫脚石,因为其心中从没有“失败”二字。乔布斯的逝世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在其传奇的一生。这位骄傲的强者面对被自己创立的公司开除,面对突如其来的癌症诊断书,他没有用“失败”形容自己,而是当作新的开始。正是这种源于强者内心的自信让其将失败看作“丢铅笔”一般的小事,永不言败的决心使其再造辉煌。对于真正的强者,失败挫折确实只是“丢失一支铅笔而已”。

“失败只是丢了一支铅笔而已”的心态,无论是出于豁达圆通的智者,还是自信不败的强者,他们所做的都是将失败的痛苦无限缩小。由此便可知,当我们因失败而一蹶不振时,失败的痛苦往往被自己无限放大。垓下之围的项王听到四面楚歌,便认为自己已无路可走,无颜见江东父老,放大了的失败最终压垮了这位武夫。我们很多时候恰恰像项羽一样,被自己放大的挫折打败。与其如此,何不将失败看淡如“丢失一支铅笔”呢?

苏轼在《前赤壁赋》里有云:“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天地尚如此,挫折不更像“丢支铅笔”一样转瞬即过。“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自我的坚守执着却可以稳固不变,机遇则也源源不断而来。挫折与失败与自我的执着与坚守相比完全处于一个瞬息万变的浅层面上,它们并不会影响到我们一生的价值追求,明白这一点,为失败痛苦的人也会如《前赤壁赋》中与苏子共舟的“客”一般,止悲而喜而笑了。是啊!失败算什么,不过是“丢了一支铅笔而已”。

王林点评:这是一篇根据材料而写的作文,作者开头把材料揉碎,快速入题,然后花开两朵:从“通达”和“自信”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到了文章的第4段,又收拢在一起进行论{尊重客观规律的议论文}.

述,得出“无论出于豁达圆通的智者,还是自信不败的强者,他们所做的都是将失败的痛苦无限缩小。”然后第5段再在逻辑上向前推进一步引用苏轼的话进行更深入的论述,最后再次点题作结。这里第4段是关键,如果收拢不住,全文就无法往下推进,就有走题的危险。由此可见,稳定的结构是保证逻辑论证指向论点的保证。文章评为“一类下”。

篇二: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

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

一、论文中的结构是逻辑推进的一种手段,它是以优化内容、深化思想为目的的。想提高议论文教学的质量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思维分析,这是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议论文的能力、获得逻辑推理的条件,也是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写出的作文屡见不鲜。这种文章,没有对问题展开集中的论述,找不见作者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缺少内在的逻辑分析,结构松散无序,看起来像散文却无内在的神韵,像随笔却无内在的文理,像记叙文却无清晰的叙事脉络。这种文章,与命题者对考生写作水平的考查要求相去甚远,影响了考生的语文考试成绩。仔细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通病主要有两个:一是文章的论证过程缺少逻辑推进,一是文章的层次结构布局不合理。

议论文的层次结构是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为了便于逻辑推进而对文章的谋篇布局,是作者对问题展开论述的思维进程路径。它不是简单的段落组合,也不是作者强加给文章的外在形式,它是便于作者思想观点表达、推动逻辑进程、最终形成自己观点的利器。一篇文章的结构常常是考生思维素质的反映,而要把自己所思考的问题、表达的观点、分析的理路、论证的逻辑过程全部包容其中,更显示出考生写作思维的发达程度与写作水平的高低。所以,高考中,那些结构严谨完整、逻辑性强的议论文往往更能获得高分。议论文的层次结构是逻辑分析层层推进的需要,它为逻辑推进服务,合理的层次结构有利于逻辑推进的进行,散乱的层次结构就会影响到逻辑论证的推进。因而,选择一个合理的结构布局,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极为重要。

议论文的逻辑要点是思路畅顺,条理分明,眉目清楚,顺序合理,层次得当,首尾连贯,前后呼应,放而又收,不离中心,虚实结合,入木三分,轻重得体,讲究分寸,议论有力,以理服人。议论文中的逻辑力量总体上由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构成。

这种结构要求“引论”与“结论”都要紧扣主题并前后呼应。本论部分的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层面对中心论点展开论述。

二、议论文中的稳定的结构是保证逻辑论证指向论点的保证。这种结构是纵向延伸、步步推进的。

它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也可以简化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几部分。“是什么”部分可提出问题、指明问题实质、阐明论述范围、提出中心论点等。“为什么”是对“是什么”的说明,着重讲清观点成立的理由,“怎么样”指出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这种结构和总分结构在写作时也可以综合使用。由此可见,稳定的结构是保证逻辑论证指向论点的保证。

三、可以感受到逻辑推进的力量与缜密的思维,看到文章结构层次的布局与逻辑推进的进程如此合拍妥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