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关东文化民俗
详细内容
篇一:《6.1关东文化旅游区》
教案首页
教案纸
年月日
第6章林海雪原——关东文化旅游区
篇二:《关东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插画研究》关东文化影响下的现代插画研究
摘要:了解关东文化的艺术性及其价值并对现代插画要有一个很清楚的定位,在创作时一定懂得巧妙的运用想象和现实相结合体现实用性和艺术性。在研究和继承关东文化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论文提出将关东文化中的精髓融合到现代插画创作中去,对于插画创作是一次创新,提出了新的问题,开拓了插画创作的新领域,提出融入地域性很强的风俗文化的新观点,构建了新的理论,对于插画来讲是一个新的面貌,能够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对于创作者说拓宽创作思路,对于民族文化来讲也是一种发扬光大。在创作上尽量体现关东文化特色,插画作品要有创意,使人一看就有种欣然已久的吸引力,既实用又能体现艺术价值,并且能让人认识到关东传统文化的艺术价值,让更多的人来传承民族文化。
一、关东文化的特点
关东文化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关东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关东文化是儒家文化圈的边缘地带,也是俄罗斯文化、日本文化扩张的边缘地带,因此多种文化在此产生交流与碰撞。由于文化的多元碰撞,造成这样一种文化重叠和划分的格局:广大汉族和中国少数民族遍布关东大地;俄、日的扩张与争夺形成均势后,导致南满和北满的划分,出现三元文化的碰撞与重叠;随着日本吞并全东北而出现中日文化的碰撞与重叠;及至苏军对日宣战、日本战败投降,又出现中苏(俄)文化的碰撞与重叠,这一格局到20世纪60年代中苏决裂而告结束。关东文化区别于中原和关内其他文化的特点表现为: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为特点的关东人群体性格特征,这一特征来自于关东大地白山黑水的濡染,来自于多民族的融合,来自于汉族移民带来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多元碰撞,兼容并包。
二、插画界定
现代插画与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插画有一定的区别。从两者的功能、表现形式、传播媒介等方面有着差异。现代插画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商品。商业活动要求把所承载的信息准确、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希求人们对这些信息正确接收、把握,并在让观众采取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因此说它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而一般意义的艺术插画大凡有三个功能和目的:
1.
2.
3.作为文字的补充;让人们得到感性认识的满足;表现艺术家的美学观念、表现技巧,甚至表现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现代插画的功能性非常强,偏离视觉传达目的纯艺术往往使现代插画的功能减弱。因此,设计时不能让插画的主题有产生歧义的可能。必须立足于鲜明、单纯、准确。
三、国内外插画状况
(1)国外:插画最发达的地方:美国是插画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欣赏插画在社会上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方面有大量独立的插画产品在终端市场上出售,比如插画图书、杂志、插画贺卡等等。另一方面插画作为视觉传达体系(平面设计、插画、商业摄影)的一部分,广泛地运用于平面广告、海报、封面等设计的内容中。美国的插画市场还非常专业化,分成儿童类、体育类、科幻类、食品类、数码类、纯艺术风格类、幽默类等多种专业类型,每种类型都有专门的插画艺术家。整个插画市场非常规范,竞争也很激烈,因为插画艺术家的平均收入水平是普通美国人平均收入的三倍。
插画在日本、韩国、香港和台湾:众所周知,日本的商业动漫已经有了庞大的市场和运作队伍。而动漫是插画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在CG技术(puterGraphics,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进入插画领域之前,靠手工绘制的动画就已经成了日本的朝阳产业。今天的年轻一代则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电脑数码技术。
而在韩国,随着近几年游戏产业攀升为国民经济第二大支柱产业,插画尤其是数码插画异军突起,用数码插画设计出来的游戏人物随着韩国游戏在中国的普及而赢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在国外,插画教育和市场的结合很紧密。很多知名的插画师都是各个大学的客座教师,他们把最时尚最前沿的商业意识带到学校。今天通行于国外市场的商业插画包括出版物插图、卡通吉祥物、影视与游戏美术设计和广告插画4种形式。
(2)国内:国内目前现代插画的形式主要是通过传播媒体进行分类的。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印刷传播媒体,二是影视传播媒体,三是网络传播媒体。印刷传播媒体形式的插画主要分为期刊报纸插画、招贴广告插画、产品包装插画和企业形象宣传品插画。这一类形式的商业插画发行量大、传播面广、制作周期短,它可以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也是用户最为普遍的。影视传播媒体形式的插画主要分布在电视与电影中,它与影视广告的区别就在于画面的相对稳定与静止这类形式的插画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比较性较强。作为影视插画也是各厂家与企业加强对商品进行宣传与推广有力的传播媒介。网络传播形式的插画是随着电脑网络发展起来的新兴的插画形式,它的主要载体就是电脑网络,其特点是形式独特内容互动性强、表现的空间性大。作为新兴的插画形式网络传播媒体的插画也有它的局限性,那就是受众程度的不平均,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局限性在国内会逐渐消失。插画教育:北京印刷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广播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都在近两年开设了插画或与插画相关的专业,但是教学内容往往只包括出版物插图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商业插画。香港和台湾的插画设计师还在寻找着属于自己的产业之路,尽管他们的作品都有着明显的学习日本的痕迹,还是明显感到插画事业的蒸蒸日上。在国内,插画已经遍布于平面和电子媒体、商业场馆、公众机构、商品包装、影视演艺海报、企业广告甚至T恤、日记本、贺年片.
三、打造东北民俗风情的现代插画
在东西文化相互交融的大环境下,插画市场也呈现出了文化的大融合,带有地域性差别的作品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我们在坚持插画表现技能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根据地方的艺术特色,走民族化的插画道路。本文主要研究在插画创作时,要把表现形式的现代化和关东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关东的传统文化,大秧歌、满州剪纸、朝鲜族舞蹈、二人转等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运用到现代插画中,将关东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法数字化,这样既可以丰富插画的形式和内容,也能够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插画形式。一幅优秀的现代插画在构图、色彩搭配和表现手法上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本文主要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研究。
(一)、东北大秧歌、二人转、朝鲜族舞蹈的肢体语言、人物造型和满洲剪纸的朴实形象、融入到现代插画造型的创作中。
1、满洲剪纸始于明代,由于对嬷嬷神的崇拜,满洲族剪纸产生了《嬷嬷人儿》,剪成的人物造型都是身着旗装,头顶梳髻,或头戴“达拉翅”的典型满族装束,人物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官为阴刻,鼻子三角形,这种剪纸,是满洲族剪纸的代表作,造型粗犷朴实,很有特点。还有许多满洲族剪纸表现了长白山区的自然风貌、生产习俗、节令习俗、婚丧习俗及民间传说。{东北关东文化民俗}.
2、朝鲜族舞蹈流传在中国吉林省延边地区与黑龙江、辽宁等省的朝鲜族聚住区。朝鲜族是从事水田种植的古老民族,其民间舞蹈具有农耕劳动的特征,在东北地区的特定环境中,育成具有风韵典雅、含蓄的人物造型特点的舞蹈。
3、东北秧歌流传于我国的东北三省。其人物造型、火爆、逗趣、独特风格特点,蕴含着关东人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东北秧歌动作多变,简单易学。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阔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4、东北二人转刻画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造型丰富,十分生动地反映了东北的文化、民俗、道德和观念。受地域文化影响,东北二人转多采用东北方言土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大众性;
(二)、关东十八怪、满洲捕鱼祭祀活动等一系列风俗文化融汇到现代插画构图创意中关东文化(亦称风俗文化)流传久远,底蕴深厚,门类繁多,精英荟萃。关东十八怪是关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里面涉及到老人、小孩、大姑娘、小伙子等各个年龄段人物,通过语言描写感受到关东人的热情、豪爽,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的人物造型。
(三)、东北大秧歌、二人转朝鲜族舞蹈服饰的色彩搭配融入到现代插画对色彩的运用中
东北大秧歌、二人转朝鲜族舞蹈的服饰色彩特点:色彩艳丽,浓烈,运用大红、大绿、大粉等色彩把火爆、热烈的气氛营造出来,达到眼花缭乱的感觉。在插画作品中,传统人物形象,图腾图案,传统服饰等在插画领域焕发出奇异、华丽的色彩,毋庸置疑传统图案,华丽色彩这些极其具有关东文化特色的元素符号完全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现代插画中,并能成为关东式插画的作品。
(四)、东北建筑及生活环境融入到现代插画的背景中
草坯房子篱笆寨,烟囱贴在山墙外。由于天气寒冷东北人住的是大火抗,人的衣、食、住、行,是人的文化及思想形态的反映,关东民间的这一居住习俗也是这里的民众生活及环境的文化纪实,房子是关东文化的标志。关东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要部分,地理学家习惯称这里为东北亚区域,即指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内蒙古五个省区,还有原苏联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均属这一区域。关东的住房有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房屋的设计、材料的运用上,民间百姓的概括就是“土坯房子篱笆寨”。这的关东三宝人参貂皮鹿茸,山的奇特,水的富饶,木的不沉,石的漂浮,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向人们昭示了这个地域的民俗文化属于与其他地域不同的一种民俗文化。在研究和继承关东文化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本文提出将关东文化中的精髓融合到现代插画创作中去,对于插画创作是一次创新,提出了新的问题,开拓了插画创作的新领域,提出融入地域性很强的风俗文化的新观点,构建了新的理论,对于插画来讲是一个新的面貌,能够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对于创作者说拓宽创作思路,对于民族文化来讲也是一种发扬光大。
艺术最怕没有交流、闭门造车。纵览大视觉艺术范畴,表演艺术、摄影、录像、多媒体、装置艺术、听觉艺术等等时时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判断,颠覆并重塑着我们的生活规则。以患得患失的心态做艺术,艺术本身只会越做越小,这是大忌,要懂得放弃。而版画艺术正需要翻天覆地的革命,从形式到内容,从“有”到“无”,再从“无”到“有”。
参考文献①齐凤阁:《超越与裂变———1979-1999年中国版画的新景观》,
《中国当代美术图鉴》版画分册,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②殷双喜:《影像与图像》,《美苑》2001年第2期。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考试时间:第15周周四19:00-20:40
地点:教学楼N401
温馨提示:亲们,注意写上序号,否则影响成绩。
资料邮箱:sdauctwh@163.
密码:15866016449
中国传统文化绪论
主讲:刘铭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时代性2、同一性3、民族性4、地域性5、阶级性
第一、时代性
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都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文化变异的结果。
第二、同一性
文化的同一性包含两个层面:超自然性与超个体性。
文化是靠社会群体传承积累和延续的,人类活动总是带有社会性{东北关东文化民俗}.
第三、民族性
人类社会都是按照民族或国家来区分的,法兰西民族、日耳曼民族、犹太民族、日本民族、阿拉伯民族,甚至藏族、蒙古族等等在文化上的差异是有国共睹的。
第四、地域性
逐水草而居:草原文化特色
第四、阶级性
当社会集团内部分化为不同的阶级时,文化不可避免地被打上阶级的烙印,文化自然具有了阶级性。
人权宣言: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产物
文化具有以下功能
第一、满足需要的功能
人类的需要无不与文化息息相关,即使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日益获得了文化的内涵。
人类的酒文化,把动物满足纯生理需要的液体摄入变成了具有社会性的行为。
第二、认知的功能
通过文化的积累延续,人类得以将有关知识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并不断加以充实。
人类在改造地球的基础上,如今又开始了对太空的探索。科技文化的发展,必将把人类送上更遥远的太空。
第三、规范的功能
社会规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规章制度、社会舆论表现出来,并渗透在大众的风俗习惯、感情倾向和理想信念中,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规范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是社会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规范有时是强制性的,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违犯了就要受到制裁或惩罚;有时又是自觉和习惯性的,是约定俗成的惯性行为定势。
第四、凝聚的功能
因为有了共同文化,人们才感到自己属于某一民族,从而很自然地仿效自己同胞的语言、服饰、习俗、风度甚至思维方式。这样,共同文化就成了民族成员紧密团结的基础,产生出一种巨大的凝聚力。
我国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建立在高度的文化同的基础之上的。
绪论
主要内容:
一、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culture)的外文含义:
最初有改良土壤、动植物培育、神明祭祀等;后来引申出了今天“文化”的诸多含义。★汉语“文化”含义:
《周易.贲卦.彖传》曰:“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文”指自然规律;
“人文”指人伦秩序。
“化”有造化、演化、教化等含义。
“文化”:以文教化天下。
(一)广义的文化
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东北关东文化民俗}.
“文化”概念使用的泛化
考古发现某一处古代遗址,通过这一遗址的研讨,揭示其历史内蕴,就称某某文化,如“玛雅文化”、“仰韶文化”等。评价一个人的学识涵养:“某某人很有文化。”企业文化: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追求。其它还有“社区文化”、“商业文化”、“校园文化”、“寝室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等等。
☛物质的:人类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文化的构成与分类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物质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和结果。
物质文化中不仅积淀着制度文化的因素,同时也凝聚着精神文化的内涵。在传统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一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作了明确规定
古代服饰与人的身份相一致
(2).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
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中最具权威的因素,它往往规定着文化的整体性质。
自由女神像:制度文化的一个标志
制度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又带有精神文化的深刻烙印。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一切制度都要符合儒家思想精神,甚至科举考试也必须以“四书”、“五经”为准绳。
古代龙的形象也是为专制的制度文化服务的
(3).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义称心态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孕育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的总和,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二)狭义的文化
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
包括:哲学、伦理道德、宗教、历史、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形态。
“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
人类的出现也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200-50万年前的猿人、50-25万年前的原人、25-4万年前的早期智人和4万年-现在的智人。(按体质形态进化划分)
A、先有文化,后有文明
B、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和尺度
C、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
D、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
E、文明的外延大于文化
一般认为,国家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形成的总体标志。
人类文明的三大要素是:A、青铜器(金属工具)B、农业C、城市D、制陶E、文字
文化现象包括: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口头传统和表述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氏族社会晚期——晚清之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汉族为主体、包括其境内56个民族长期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一)传统的主要特征
1、稳定性(世代选择积累的结果)
2、模式化(以较固定的型式,起到规范人们思想、行为、心理的作用)
3、排他性(同异质文化接触时,往往不会轻易、顺利、自然地融合起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主要是指: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结构
我国自古以来疆域辽阔,土地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各种不同区域地理条件差异明显,整体地理环境独立封闭,这是我国总体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
从地形地貌类型看,我国地形从东到西可划分为沿海低洼平原地带、平原向高原过度地带以及高原地带三种类型。地形地势西高东低,高度由西向东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地貌,从西部的高山到东部的沿海,海拔悬殊,差距达到9000多米。
从气候气温方面来看,我国气候带由北向南可分为亚寒带、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等六种类型。从北部的黑龙江流域到南部的南沙群岛,气温差距冬季可达50°C以上的悬殊,夏季的温差也可达20°-30°C。年降雨量方面,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的降雨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多雨地区和干旱地区的降雨量悬殊巨大,相差1500毫米以上,多雨的地区年降雨量可达1600毫米以上,而某些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东北关东文化民俗}.
地形地貌的差别,气候类型的差别,海拔高度以及降雨量的差别等等,必然形成不同的地理气候区域环境,由此产生不同的经济类别区域,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丰富性与多元性格局的存在形态。
比如,按我国地形地貌及气候差异区分的文化类型,有河谷型文化、草原型文化、山岳型文化、海洋型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类型各有个性特点。
河谷型文化以农耕为主,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
草原型文化以畜牧业为主,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
山岳型文化的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
海洋型文化的特点则是开放性和冒险精神较强。
如果再从地理环境更小范围区域出发,则可以把中华地理区域环境所涉及的、带有明显地方区域个性差异的文化现象,细分为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关东文化、岭南文化等等。把诸多不同地理差异或地缘特征的文化类别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类别多样,以及文化内容的博大精深,极其丰富。
东临大海(古人难以逾越的太平洋)
西北是大漠
西南是耸立的世界屋脊
大海、沙漠、高山共同护卫着版块状的东亚大陆,使中国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主要植根于农耕自然经济土壤之中。
与其并行或对峙的还有游牧经济。
农耕自然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集权政治体制
2、“重农”、“民本主义”
3、注重现实和经验理性{东北关东文化民俗}.
4、循环思维和“安土乐天”的观念
崇尚中庸和注重自然节奏
3、社会结构
古代中国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以及与宗法制紧密相连的专制政体长期持续。
传统社会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基本精神,指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观念。
(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价值理想或终极理想的执著追求的总和。
“以人为本”主要表现:
◈{东北关东文化民俗}.
◈
◈
◈重人生、讲入世肯定人的个体价值强调人性尊严,注重人性的完善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体性
◈强调伦理教化功能
(儒家思想)
老庄道家也有“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要自爱人要自然人要自理人要自强
从避世的层面对人的生命予以关怀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
强调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兼收并蓄的会通精神
会通就是变易;是融会贯通。这是中国文化强大同化力与融合力的体现。
如:◆先秦的“百家争鸣”
◆各学科成果的互相借鉴吸收
◆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融汇
(四)贵和尚中的和谐精神
贵和谐,坚持中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和谐。
追求“和”并不是要求取消个性的差异而达到统一。
“和”是不同事物间相配合而达到平衡;
“同”是取消个性的统一。
尚中的观念,即“中庸之道”。
“中”,是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适度允当。“庸”,即“用”。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功能
★民族的凝聚功能
★精神的激励功能
★价值的整合功能
四、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
素质是指人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备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是爱国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积极进取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积极作用:
1、礼仪修养“人有礼则生,无礼则死”
2、治学态度严谨、贵学尚识、笃志虚心、善问敢疑、深思彻悟、博学专精、务实致用
3、审美品位文化人应讲究审美的格调
4、伦理道德讲是非,讲善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爱国主义“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思考练习:
1、如何理解“文化是人创造的,人又是文化创造的”?
2、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包括哪些内容?
课程主要学习内容
以中国古代哲学、伦理道德、宗教、历史学、艺术、科技等具体的文化形式为主要依托,介绍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规律、类型、特点及基本精神。
第二讲中华文明的开端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开端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节汉字与中国文化
第三节龙与中国文化
第一节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半坡遗址
半坡人居住:
一、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
中国人重视寻根问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
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姓氏以其特殊的血缘文化,记录了中国人5000年父系社会的进化史。
拓展:中国姓氏简介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史记·五帝本记第一》对轩辕姓氏身世、出生、去世、发明、征战、治国等方面进行了完整的记述。
《国语.晋语》: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等,说明黄帝的子孙很多。
中国远古部落三大集团
炎帝族有一部分顺渭水东下,沿黄河南岸向东发展,形成姜姓国家,如申、吕、齐、许等。
黄帝族顺北洛水南下,又东渡黄河,沿中条山、太行山向东北发展,形成晋南的黄河一带许多姬姓国,如虞、杨、韩、魏等。
2、东方的东夷集团:最早在山东居住的远古居民。太昊、少昊、蚩尤、舜、后羿、皋陶、伯益属此集团。
3、南方的苗蛮集团:三苗、伏羲、
女娲属此集团。
经过夏商周三个朝代,在中原部落同黄河中下游的其他部落(蛮、夷、戎、狄等融合)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步融合,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说的“华夏”民族的文化核心地区。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在历史上各种不同文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融入中国文明这股巨大的洪流。
二、炎黄二帝的功绩
(一)炎帝的业绩
最大的业绩是发展了农业;其次是医药。
其子孙创制了箭靶、钟、罄、乐谱的章法以及五弦琴等。
尊炎黄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是基于同根同生血缘认同之上的民族和谐。表现了中华文化的同一性、统一性。
“炎黄儿女”包括:
全世界所有具有中华血统的中国人。(包括中华56个民族以及海外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