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详细内容
篇一:《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
承蒙你们的允许,首先我要说明一下今天下午我计划论述的东西。我论文的主体是“中国人的精神”,这并不单单意味着仅仅论及中国人的性格抑或特性。关于中国人的特性,之前早已有了非常多的描述,但是,我想你们能够认同我的看法,这些描述抑或说是关于中国人特性的例举,迄今还没能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关于中国人内在本质的图画。除此之外,当我们言及中国人的性格抑或特性的时候,要将其抽象概括是不可能的。正如你们所知的那般,中国北方人的性格和中国南方人的性格就有很大不同,这就如德国人的性格和意大利人的性格不同一样。我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精神,是指中国人生存所凭借的东西,即一种在心灵、性情以及情感上具有本民族独特性的东西,它让中国人得以和其他任何民族有所区别,尤其是和现代的欧洲人以及美国人区别开来。或许在我论述的主题上,能够最好的将我的意旨表达出来的是:中国的人性类型,或者用更清晰精简的话来表达,那就是所谓的真正的中国人。
那么,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呢?对此。我敢确定,你们能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论题。对现在来说更是如此,当我们从如今中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切来看,中国的人性类型,也就是所谓的真正的中国人,正在面临着消失的境地,而取而代之的,便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一种新的人性类型,即进步中的抑或现代化的中国人。实际上,我提议,在真正的中国人、古老的中国人性类型完全从这个世界消亡之前,我们应当最后将其考察一番,看一下是不是可以找到一种有机的特殊的东西,而正是这种东西让真正的中国人得以和其他民族有如此的不同,并且和我们在如今中国看见的新型的中国人有所区别。
在我看来,首先,在古老的中国人性类型中,首先能够打动你们的是,那里面没有一点野蛮、残酷以及暴力的东西。借用一个用来形容动物的术语来表达,我们可以这么说,真正的中国人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命。我认为,一个生活在中国最底层的人和欧洲社会同一个阶层的人相比,更少了一些动物性,也就是德国人所谓的‘蛮性’。实际上,我认为,概括中国的人性类型带给你印象的那个词。
便是“gentle”(即温和)。这里我所说的温和不是天性软弱抑或软弱温顺。对于“中国人的顺从”,已故的麦佳文博士说过,“不是绝望的、阉割了的人的那种顺从”。实际上,我所说的“温和”是指没有那种生硬、粗糙、野蛮以及暴虐,也就是不具有任何让你感到震惊的东西。也可以这么说,在真正的中国人性类型中有这么一种特质:从容、镇定以及历经磨练之后的成熟,犹如一块经过千锤百炼的金属。甚至可以说,对于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丑陋,但这丑陋中并不存在丑恶。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粗俗,但这粗俗中并不存在放肆嚣张。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迟钝,但这迟钝中并不会有愚蠢。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也许会很圆滑,但这圆滑中并不存在阴险。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即使在那些真正的中国人的身体、心灵以及性格中存在的毛病和缺点中,也不会有那些让你为之厌恶的地方。在中国旧时学校中,甚至在最下等的真正的中国人中,你也很难找到一个让你十分厌恶的中国人。
在我看来,中国的人性类型带给你的整体印象便是温和,那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温和。当你对这种真正的中国人身上存在的不易言表的温和品质进行分析时,你会看到那是同情和智能这两种东西相结合得到的产物。我曾经将中国的人性类型与驯化的动物相比,那么,是什么让驯化的动物和野生动物如此不同呢?在那些驯化动物的身上,我们能够找到某种人类所特有的东西。而这种区别于动物的人类特性是什么呢?区别在于智能。驯化动物的智能并非是聪明才智,也不是那种通过推理而得来的理智。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比如说狐狸的聪明,让其知道去哪能够找到小鸡吃。狐狸这种天生的智能是一切野生动物都具有的。可是,驯化动物身上具有的某种可以称为人类智能的东西,大大不同于狐狸抑或任何动物的智能。它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天生,而是源自同情和一种依恋。纯种的阿拉伯马之所以可以明白它的英国主人的意图,不是由于它学过英语语法抑或它天生知晓英文,而是由于它对主人有着生就的爱和依恋。而这正是我所谓的人类智慧,它明显区别于狐狸以及其他动物的聪明。而驯化动物和野生动物的区别正在于是否具有这种人类品质。同样的道理,我要说明的,正是这种同情的智慧所予以中国的人性类型、真正的中国人难以形容的温和。
我曾经在某处读到一位外国朋友的评论,他在日本和中国这两个国家都住过。
作为一个外国人,他发觉在日本居住的日子越久,就越对日本人感到厌烦;而在中国居住的日子越久,却越发喜欢起中国人来。对日本人的这种评价是不是真实我不知道。但是我认为,只要是在中国生活过的人,都能同我一般赞同这种对中国人的评价。大家都知道,外国人居住在中国的日子越久,那种可以称之为中国味的情感倾向就会越多。尽管他们(中国人)不怎么注意卫生和讲究生活,尽管他们的思想及性格中有很多缺点和不足,但他们身上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东西,这种东西让他们获得了其他民族都无法获得的外国人的喜欢。我们将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称之为温和,如果不加以正名,外国人心中便会将其误以为中国人身体及道德上固有的缺陷,也即温顺与懦弱。就像我试图像你们表述的这样,那种温和便源自于被我称为的同情或真正的人类智慧,这种真正的人类智慧既非来自后天的推理也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一种同情,或者说源于一种同情的力量。那么,中国人这种同情的力量是源于什么秘密呢?
在这儿,我冒昧给出一个中国人同情的力量的秘密是什么的回答,如若你愿意,也可以将它称为一个假设,下面就是我的解释。中国人之所以具备这种力量----这种源于同情的巨大力量,是由于他们彻底,或者说几乎彻底在用心灵生活。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完全是一种对生活的感觉,它既非那种来自身体器官的感觉意义上的感觉,也非你所想象的那种来自神经系统的激情意义上的感觉。实际上我是想说,真正的中国人生活在心灵和情感之中,这种生活可能让他变得更加超脱,甚至超脱于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物质和灵魂所构成的世界上所必需的条件之外。这便很好地解释了中国人对诸如恶劣环境或不甚讲究这类物质上不便的漠然了,当然,这并不是我们此处要论述的问题。
我认为,中国人具备同情心的力量,是由于他们彻底生活在心灵或者说是人类情感之中。首先我给你们看两个实例,解释一下我所谓的过着一种心灵生活的含义。第一个例子是:你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认识我在武昌的一个老朋友兼老同事梁敦言先生,他曾经做过北京的外务部长。梁先生对我说,在他首次接到汉口海关道台任命的时候,他渴望以及追求清朝大员的官职和顶戴花翎。他很欣然接受这道任命,不是由于他喜欢顶戴花翎,也不是由于他会因此而享有荣华富贵(而在武昌时我们都十分贫穷),而是因为他所受到的提拔能够让他远在广东的老母{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便是我所谓的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心灵、情感抑或说是人类之爱中的含义。
我要列举的另外一个例子是这样的。我的一个身在海关的苏格兰朋友对我说过,他曾有一个中国仆人,这个人是一个标准的流氓,他说谎、敲诈并且赌博。可是,当我的这个朋友在一个荒僻的渡口由于伤寒发作而病倒的时候,身旁并无其他外国朋友的照料,照顾他的正是这个中国仆人,这个平日里糟糕的流氓,并且比他能想到的关系最好的密友和亲戚的照料还要细微周到。实际上,我认为,《圣经》里用来描述一个女人的话也可以用来形容这个中国仆人,以及其他大部分中国人:“要对他们多一些宽恕,因为他们的爱心也更多一些。”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看见并知晓中国人的品性以及性格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是他的心已经被他们打动,这正是由于中国人富有爱心,或者像我所说的,他们生活在一种心灵、情感抑或人类之爱中。
在我看来,现在我已经掌握了这条线索:中国人的同情心,而恰恰是这种同情的力量予以真正的中国人同情理解并获得真正的人类智慧,这就是让他们具备如此难以形容的温和的秘密。再让我们来对这一线索或者说是假设进行验证。让我们看一下用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心灵之中这条线索能否对我在上面所给出的两个例子那样的事实给出解释,同时,还可以解释我们再中国人真实生活中所看见的那些普遍性特征。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中国的语言。因为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心灵之中,故此我认为,中国的语言也属于一种心灵语言。众所周知,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里面,孩子以及还没有接受教育的人学习起汉语来十分容易,和成人以及接受过教育的人相比,难度要小很多。是什么原因呢?在我看来,原因就在于孩子以及没有接受教育的人,是在用心灵语言来进行思考和说话,而那些接受过教育的人,尤其是接受过欧洲现代知识的教育的人,是在用头脑或者说知识语言来进行思考和说话。实际上,受过教育的外国人之所以认为学习汉语十分困难,原因就在于他们受过太多的教育,受过太多知性以及科学的教育。而那些对天国的描述,我们也可将其用作对中国的语言的描述:“除非你变成了小孩子,否则你便不可能了解。”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中国人生活当中的另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有让人惊叹的记忆力。这其中有什么样的秘密?秘密就是:中国人是在用心灵而非头脑来记事情。心灵具备善解人意的力量,用心灵记事能起到如胶似漆的作用,比那些枯燥的用头脑抑或着知性的记事方法更能有效的记住和保存事情。比如,我们所有的人,当我们还是孩童时,在学习中所能记住事情的能力要远远胜于我们成年以后所记住事情的能力,这其中的原因是一样的。作为孩子,同中国人一样,我们是在用心灵而非头脑去记住事情。
紧接着,我们再来考察中国人生活中另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事实,也就是他们的礼数。人们常常评价说,中国人十分讲究礼数。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礼数的本职呢?那便是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中国人之所以有礼数,是因为他们生活在一种心灵之中,他们洞悉自己的感受,因此也容易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中国人的礼数,虽不像日本人那么周全,却让人感到很舒服,这是由于它是一种(正如法国人所完美表达的)心灵上的“礼数”。不同的是,日本人虽然礼数周全,却让人感到不那么舒服,而我也听一些外国朋友说到对这种礼数感到厌烦,这是由于它是一种经过排练的礼数,及那种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来学习的礼数。这不同于那种直接源于心灵的自发的礼数。实际上,日本的礼貌就像是没有香味的花朵,而真正的中国人的礼数则有一种芬芳,一种源自心灵的名贵膏油的芳香。
最后,我们来考察一下中国人的另外一个特征,那就是缺乏精确性,亚瑟史密斯正是因向世人揭示了这一特征而名声大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缺乏精确性呢?我还是认为,原因是中国人生活在心灵当中。在心灵上,精细和敏感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它和那些坚硬的、僵化的、精密的仪器般的头脑或者理智不同。像用头脑或者理性一般,用心灵也做出那样稳定、严格的思考是不可能的。至少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实际上,中国人用的毛笔,那种质地柔软的刷子,可以用作标记中国人心灵的符号。它原本是很难用于书写和绘画,但是一旦你掌握了它的用法,你便能够用它以一种硬质钢笔所无法企及的美妙和优雅去进行书写和绘画。
以上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小事情,任何一个人,即使他
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
寒假作业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笔记{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院别: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班级:11新媒体与信息网络姓名:张晓
日期:2013-01-23
摘录:
在我看来,如今要想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最应关注的问题不是其所建造的或能建造的城市是如何宏伟,建筑是如何华丽,道路是如何通达;不是其所制造或能制造的家具是如何典雅舒适,仪器、工具或者设备是如何巧妙实用;甚至也与其创造的制度、艺术和科学无关:为了评估一个文明的价值,我们应该探求的问题是人性类型,也即这种文明产生了什么类型的男人和女人。
德国的强权崇拜起因于英国的暴民崇拜信仰,进而发展成为现在人人痛恨谴因此我重申,所有的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的暴民崇拜和暴民崇拜信仰,导致了德国的强权崇拜;进而导致了今日欧洲反常的、残暴恐怖的德国军国主义。
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于1915年出版,作者辜鸿铭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热衷向西方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致当时西方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先生不像其它学者一样抨击我们中国人,说我们的国民陋习,说我们的国民如何不争气,如何在世界上丢人现眼。而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描写的中国人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善良,那么值得尊敬。书中无无渗透着辜鸿铭先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爱,拳拳爱国这心溢于言表。
书中描绘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特点就是绅士性。他说也许中国人有粗卑的一面,但中国人并没有粗野,也许丑陋,但不是非常可怕,也许庸俗,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也许有愚蠢的,但并不是那么荒唐,也许是狡黠的,但在狡黠中并没邪恶。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中国人就是小农民意识。也许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造就广大低层劳动人民的性格。这无可厚非,我们不难从辜先生的言语中看出中国人的确有很多缺点,但这缺点中却又透着几分可爱,他的内心依旧是善良。广大的中国农民都是为生计生存着,如果统治阶级不害他家破人亡,让他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广大的中国农民都是安分守纪。他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强硬、粗鲁和暴力。中国人一般都学会了忍。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非不得已,他不和你硬干。我们回过头来倒是刚从地上站立起的贫弱的中国,以一支在西方国家眼中不称之为正规军的志愿军挡住了18个国家军队组成的联合国军的钢铁洪流前进的脚步,将其从鸭绿江边赶回三八线,不能再进半步。如美国人所言,一群曾经被外国人赶的到处跑的绵羊变成一支虎狼之师,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单薄的血肉之躯改写了中国人“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什么让我们以刺刀抗击了敌人最强大的炮火,什么让我们以陈旧的活塞式战斗机战胜先进的喷气式战机,什么让我们在世界上最强大的空战力量轰炸下还保持了一条炸不烂的后勤保障运输线,,什么让美国人建国170年以来第一次在一场没有获胜的战争协议书上签字……中国人总是在最后的关头挺身而出,中国人只因身后的牵挂太多,中国人活着不是为自己而活,而是为周围爱他的人他为的人而活,他不轻易言战,但你威胁到他的生存,他的亲人,他就要站出来,与你拼命,维护他们最后的自尊。在国将破家将亡,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随时都可以奉献。正是它,支撑了中国永远不倒,它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和平力量。我
们只有生存的权利,我们没有被人侵略的义务;中国弱则世界乱,中国兴则世界兴,没有了中国参与的世界必定衰亡。
辜鸿铭对中国女性的看法我不敢苟同:“中国的女性观念是手拿扫帚打扫房间的形象。”“女性观念一直是主妇、管理家务的妇女”
这种观念早已随着封建社会的崩塌而远去,而那些一直约束中国女性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的封建礼教也早已摒弃,人人生而平等才是真理。辜鸿铭说:“一个真正的中国妇女没有自我,中国妇女的无私使得纳妾在中国不仅可能,而且并非不道德。”对此我想说,中国妇女不是无私,而是对封建礼教强力束缚的无奈。作为21世纪的先进知识女性,应当极力维护女性的尊严和权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精神追求和工作能力来抵制社会舆论和传统偏见,争取平等对待甚至是刮目相看。
美好的东西总是很难的。正是因为中华文化的美好,中国人的精神的顽强,中华文化才得以在时间的洪流中完整地流传至今,并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文化,影响着世界文化的发展。所以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以新世纪的文化接班人自居,将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继承并发扬出去,让中国人的精神永远延续下去。
作者在论述中国的语言时这样写道:“事实上,如果你想拥有一种改变人类、教化人类的文学,你必须进入希伯来人或希腊人的文学,或者是到中国文学中去找。可是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现在已经成为一种废弃的语言了。相反,汉语仍是一种有生命了的语言,直到今天还有四亿人讲这种语言。”并且,作者再一次提到汉语是一种发自心灵的语言。
通过读这部分,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汉语的魅力,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够用方方正正的中国字表达自己的感情着实是一件令人很畅快的事,这让我回想起中学学的语文,朗朗上口的唐诗,抑扬顿挫的宋词,优美简练的文言文。上大学后没有机会学习语文了,可是自己还是不想放弃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学,于是把高中的六本语文课本全拿来了,时不时翻看一下,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篇三:《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国平:中国人为什么需要信仰
时政新闻中国新闻网[微博]国平2015-03-0115:16
我要分享
中新网3月1日电“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重要讲话,为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了理念上的升华、实践上的开拓、方向上的指引。
信仰问题是一个根本性问题。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的全部行为。一个民族的信仰,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未来。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用这种错误的观念来观察中国人,注定是错上加错。在这些人心里,大抵是用宗教以偏概全了信仰。诚然,很多中国人不关心宗教,但心中的信仰千百年来一直有着丰厚的土壤,这个信仰浸润在血脉中,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冯友兰曾把中国人的信仰归结为一种“超道德价值”,认为这种价值并不限于宗教,在中国人那里,更多的乃是一种哲学。的确,中华民族有那么一盏明灯,它照亮了民族的精神旨趣,人生追求。人们正是秉持心中的信念,去做人做事,去实现境界的不断提升。这正是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正是在共同信仰的烛照下,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历经磨难而不倒,成为在世界上巍然屹立的伟大民族。
在世界格局深刻调整的大势下,今天的中华民族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站在了至关重要的历史方位。在这样的大势下,我们要实现一代代人的夙愿,实现亿万人民的梦想,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信仰的支撑,更需要增厚信仰的土壤。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闪亮”。
信仰是什么?它决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没有现实生命力的东西,而是存在于人民的生活实践中,存在于民族前行的步伐里。古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智慧、文脉基因是我们的信仰,今人在开拓实践中得到的正确的、规律性的价值认知也是信仰。在这个意义上说,信仰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建构、不断完善的生命体,惟此才能为我们的前行不断指引正确之路。
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信仰并非天生而有,也并非生而坚定。信仰需要建树,也需要时时校正方不至迷失。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信仰的建树,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惟有让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信仰坚定起来,才能“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中国人民也才能以与一个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相匹配的精神风貌傲立于世,赢得世人的尊重和钦佩。
必须认识到,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决不是现实世界搞建设那种范式。没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法,没有扎根实践、富有生命力的价值理念,头脑中的建设搞不起来。那种自己都不信的传授,那种强硬灌输式的说教,都只是自欺欺人。这就是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创新内容和载体,改进方式和方法”“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
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正如刘云山同志所言“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文明风尚,最需要虚功实做、最忌流于形式,要大兴求实、务实、落实之风”,惟有虚功实做、做到细处、小处、实处,精神文明的种子才会不断生根,人民信仰才会更加坚定不移。
当信仰内化于心里、贯注于行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3亿人民的中国梦,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挡。
篇四:《《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读《中国人的精神》有感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具有成人的头脑和孩子的心灵。因此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的精神,是民族不朽的精神。
真正的中国人可能是粗卑的,但粗卑之中并没有粗野;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的,但他的丑陋却并不可怕;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庸俗的,但庸俗之中并没有侵略性;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愚蠢昧的,但愚昧之中却并没有荒唐;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狡黠的,但在他的狡黠之中却并没有邪-恶。”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当一个人学会享受孤独的时候,孤独也就变成了一种美。”鲁迅先生也曾论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在那样一个时事风云变幻、国家遭受苦难、全盘西化之风横扫中原的晚清萧条岁月里,许多人都在困惑着:清廷的统治者迷惘了;失去土地的农民迷惘了;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也迷惘了,太多事情,太多选择,究竟何去何从……纪伯伦说自己喜欢走极端的人,而自己也是极端的人。辜鸿铭其实本可以选择不成为这样的人,当时许多人眼中的“小丑”,所谓的“异端”。但是每个人的一生总要有所持守,有所持守就注定要付出一定的的代价,辜先生甘愿用他一生“怪诞”的言行持守他的对于中国博大传统文化的信仰,所以他注定不为当时的中国人所理解。但是那有什么关系呢?!人类中富有深远意义和长远眼光的思想家们都是如此走过来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中国似乎在任何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总会有一些人固执的高高将拳头擎起,因为他们相信,那些当时不为国人理解和接受的闪着光的思想终会在未来的某个时代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人的精神,是辜先生对真正的中国人精神品质和灵魂魅力的虔心召唤和完美诠释,也许你会觉得当代社会中,国人的那些美好天真的气质几乎荡然无存了,辜描写的是已经逝去的东西。但是我想说,人类精神与灵魂层次上的内容是最难以改变和湮没的。只是常常处在这个充满功利化和私欲膨胀的社会氛围中,它们暂时被自己掩藏起来了,我们渴望成功,害怕伤害,时常于不知不觉中迷失了方向,看看辜先生的书,也许你会于润物无声的精神教诲中找到一些源自本真的东西,而那些必将照亮你未来人生旅途,如果你同样选择持守,也许将遭遇更多的荆棘和泪水,但是相信若是经历过这番通往真正幸福彼岸所必经的洗礼之后,你将会重拾因本真而可爱的中国人才具有的高水准自信力和幸福感……
当今的世界上,中国并不是一个发达的国家,她在走向强大的道路上还有很长一段未知的前路需要摸索,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完成的使命。我们要凭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依靠着我们祖先留存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最优越的条件。
中国人的精神必将永远延续下去!
篇五:《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读书报告
姓名:孙权
院系:社会学系
学号:1500016826
一百多年之前,那是一个中华民族衰微到极点的时代。诸国列强用自己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国门,在原本富饶安详的中国大地上肆意践踏,点燃硝烟战火,使中国一度陷入黑暗混乱的状态之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一次又一次地进行改革试图挽救中国人的危亡,一次又一次地以失败告终。随着西方思想的传播,新文化思潮的兴起,全盘西化的论调逐渐高扬。于是,中国人渐渐失掉了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信仰,投向那舶来的民主科学,中华民族精神被遗弃在了历史的角落。但是,仍有那样一群人,心中以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根基,继承传统民族精神,毅然在世代浪潮的冲击中,捍卫着传统民族精神之精华。他们,守护着中国人的精神。其中之一,肯为中国人的精神出声呐喊的,便是辜鸿铭。
“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住在北洋。”寥寥数语,便概括了辜鸿铭其人传奇的一生。身为文学大儒的他,既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重的情怀,又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学贯中西的他成为了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成为了中西方沟通的一座桥梁。面对衰亡的国势,辜鸿铭却坚守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以翻译传统经典和写作的方式,向西方人传播着真正的中华传统精神,并试图以中华精神改变西方世界。其中最著名的一本著作,便是《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在本书的绪论当中,针对西方世界战火纷飞,军国主义横行其道,人人生活在忧心忡忡与不安中的情况,辜鸿铭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他自己的见解:用中国传统道德的力量去解决时代的纷争。依辜鸿铭先生之见,西方欧洲文明的主要病因在于它错误的人生观念,即相信人性本恶。因为人性本恶,所以出现了一系列方法来控制人性,先是用牧师和宗教教化民众,再是用警察和军人来压制民众,最终演化为武力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人人内惶恐,缺乏彼此间的信任和关怀,充斥着怀疑与忧虑。而解决这种充斥着矛盾与冲突情况的办法,引向了对中国传统良民的信仰的追求,对中国传统社会中以人性本善为前提的仁慈的力量的追求。面向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辜鸿铭将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一剂治病良方,向世人娓娓道来。首先,辜鸿铭先生通过与欧洲人的对比描述了传统中国式人性的基本特征:从容、冷静、练达、温顺,充满着同情的力量。这种基本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宗教的角度出发,中国并没有欧洲社会那样强大的,超乎国家的宗教实体,而是用一种类似国家宗教的形式规范和约束着每一个人----一种称之为礼仪的力量。在上千年的社会传承中,中国没有产生类似欧洲语言字面意义上的宗教。孔子在对西周礼制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念,并催生了儒家学说,经过千年的流传发展,成为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精神支撑,没有超脱国家形式,而是完美地与国家政权统治融为了一体。在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形态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中国人的精神和人生追求:重视名分大义,讲究忠诚、荣誉和责任,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途径。通过中国传统形态结构中家族和国家的约束形式,使传统的精神和价值观烙印在每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于是,中国人的精神在没有宗教力量的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形成一个完整饱满的体系。这是辜鸿铭先生眼中象征着纯朴、美好、温顺的传统中国人精神。他想借此来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升华。
接着,在《中国的妇女》一章中,辜鸿铭先生又对传统中国妇女的精神进行了分析,并企图借此说明中国妻妾制度的合理性。中国传统女性精神,带有着自己的民族特性,即温顺和服从,而传统中国人眼中的完美女性人格也由此得到了具体的扩展,概括为三从四德。三从
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父死从子”,这些代表着中国女性的自我牺牲精神。四德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工”,代表着对妇女们生活中言行举止的严格要求。这些意味着中国妇女以自己超乎常人的忍让默默承受甚至牺牲自己来维护传统家庭秩序的稳定和平,哪怕对男性三妻四妾的情况也习以为常。辜鸿铭对中国女性这种难以想象的“温柔”的解释是,严格遵守传统礼仪形式的婚姻形式的神圣性形成了男女之间无比紧密强力的婚姻联系,同时,妻子有着对于丈夫无与伦比的爱,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理想中的中国女性诞生了,含羞腼腆,有魅力而温文尔雅。对于中国传统女性所受到的苦难,简简单单用“爱”的力量和”中国家庭的护卫者“作为安慰而只字不提。这或许可以视作辜鸿铭因其维护中国传统秩序的强烈愿望而有意为之。作为晚清扛起捍卫中国传统精神大旗的主将,辜鸿铭尽量将中国人的精神朝着神圣美好的方面描述着,而这一切也确实对当时的中西方社会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虽然辜鸿铭先生在书中所说大部分无可争议,包括中国人的特征:兼具美国人的博大、纯朴,英国人的深沉,法国人的灵敏和浪漫等等,都已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仍有许多内容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面对许多中国人的国民性中的瑕疵和不足,不是及时的撇清关系,而是费尽心力的去自圆其说,以求将其向着中国人美好的精神上去靠近,最终导致漏洞频出,降低了关于中国人精神的说服力。假如以当代视角观之,讨论关于民族精神的话题,或许能够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另一种视角和观点。从民族精神的积极性和时代性来看,辜鸿铭先生所言的中国人的精神,有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成为了时代的糟粕,应当给予改造和剔除,例如,有关妻妾制度中带有的男女不平等的封建精神的相关规定,盲目忠君,封闭自大的态度。另一部分仍然保持着相当的活力和历史价值,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现代民族精神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由每一个现代中国人进行学习,传承和创新,例如,那份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温文尔雅,不是面对强权的退缩软弱,也不是无力地进行呻吟,而是面对弱者的同情,伸出援手的仁德之心,面对强者的平静淡然,直面挑战的优雅和坚毅,在与他人交往之中,不是咄咄逼人,锱铢必较,而是以一种温和的态度求合作,寻求共赢。国民性之中存在着诸多劣根性,都需要通过对优秀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来予以剔除,形成先进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在优秀的传统中国人的精神的根上生长出来的,是更加适应现代生活,同时不失传统社会优雅风气的真正的民族精神,培育出来的,是综合素质更加优秀的,强健的国民。
关于民族精神的讨论永远不会停止,在不断前进的时代浪潮的裹挟之中,唯有坚强的民族精神才能当作一个民族面对复杂多变世界的稳固的基石,秉持着常为新的态度对民族精神进行扩展创新,秉持谦虚的态度聆听古代先贤的教诲,继承那些传承数千年的永恒的价值取向,唯有如此,才有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地位的提高,才有中华人民新的春天。
篇六:《读《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读《中国人的精神》
写在前面的废话:{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刚接到这个作业的时候,我读的是《菊与刀》,读完后才发现不符合题目“与中国文化
有关”的要求,于是又翻了一本阿瑟·斯密斯的《中国人的素质》,但又发现其学术性不强,终于读完了这本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打算着综合三本书来写,结果又发现离交作业的时间没多少了。奈何不能融会贯通之,最后只得摘取书中正文《中国人的精神》一篇,旨在理清脉络,外加一点浅薄之谈而已。论文的篇幅来有近三万字,而且文章的逻辑性不甚分明,不似书籍有篇章的分化,这也导致我为了理清其脉络前后读了不下六遍,并在在纸上列下文章每一自然段的大意,然而列的愈多愈不清晰,于是我又在前一项工作上更加提炼一层,所以我的读书报告以“全文梗概+段落细谈+实时评谈”的结构展示,以下是报告正文。
首先,是文章梗概。
我以为整篇文章的结构是“追本溯源”式的,宛如从一棵树在地面上的干往
地下渐而分散的根展开。文章开宗明义讲主题即“中国人的精神”,指出中国人的精神指的是中国人的内在本质,这里的中国人是别于现代欧美人和新型中国人的“真正的中国人”。随后写到这种气质的外在表现为gentle(温文尔雅),对比欧美人和日本人,这种气质是“同情与智慧的产物”,是因为“中国人过着心灵的生活”,并从正反面简单例居几个事例加以证明。最后得出“真正的中国人过着心灵的生活,兼成人的的成熟理性与儿童的纯真无邪于一身。”在简单地得出上述结论后,作者进一步探讨中国人具有些特质的原因,于是讲到中国文明。在阐述中国文明前,提出了西方文明的弊端——存在“精神与理智的冲突”,其“宗教只能满足心灵,哲学只能满足头脑”,再借汉学家之口指出“中国没有宗教”,于是就中国儒教与西方宗教的比较对照探讨儒家的思想。从“儒教不是宗教却能代替宗教”的观点谈起,进一步探究儒教中起到西方宗教相同功能的原因,就此展开论述了宗教的起源以及对于民众的意义。接着从正面提出孔子的贡献是提供了一种“国家观念”,这种“国家观念”从“民众普遍接受的真理和律条”上说是广义的宗教,区别于西方“超自然”的“个人”的狭义宗教。接着具体阐释儒家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成果。从“人在社会中的最高动机是责任”谈起,提出
孔子将封建时期的血缘纽带的责任发展为“名分大义”,即“名誉和责任的原则”,把夫妻间的君子之道(婚姻制度)推到国家的君子之道(效忠契约的圣礼),从
而起到了“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和持久”的功能。小结,儒教具有与宗教相同的教
化功能。然后探究儒教具有叫人遵守这些道义的原因。从性质上说明宗教道德比
之于哲学论理道德规则更加高级,从途径上说宗教通过明宗教组织“唤醒和点燃
人的觉悟”,提出儒家是通过学校和家庭这两种类似于宗教组织的组织来起到教
化效果的。最后得出结论,中国人以孔子的国家宗教代替西方宗教,保证了中国
人没有心灵与头脑的冲突。结末呼吁中国人的精神是值得“研究它、领悟它、热
爱它”,而非“对它鄙夷不屑,甚至妄图毁灭它。”文章以华兹华斯的《延滕诗
赋》结束,“这种能使我们‘洞察物象的生命’的‘欣幸的、如沐天恩的心境’,这种富于想象力的理性,便是中国人的精神。
文章细评。
在此,我不再细列每一自然段的主题(已经干过一次了),要是将这80个
(可能有出入,毕竟不能直接标注在书上)自然段列完,内容必定庞杂且凌乱,我且根据顺序取文中几个地方谈谈我自己的看法吧。
文章在1第四段写道:尽管真正的中国人身心上有所缺陷,即便无法弥
补,也会被其自身的温文尔雅所化解。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粗糙,但
不粗劣。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丑陋,但不丑恶。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
粗俗,但不凌人、喧宾夺主。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愚蠢,但不荒谬。真正的中国人可能会狡猾,但不恶毒。这几段话写得很精彩,作者看似承
认中国人的不足,但恰恰很漂亮地扭转的坏的一面。诚然,中国的大众虽粗俗愚
蠢但善良质朴,中国人的一大特点便是会忍耐,但细细的看,不难看出其中有几
分诡辩的味道,事实上,这也是全书的一个基调,与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他的
个人经历密切相关,这些在后面讲。文章在第17段写道就纯粹的知识生活而
言,中国人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在这里我可以讲,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的欧洲,任何国家都没有取得这一非凡的成就:在实践和现实中,实现了亚洲大陆上上大部分的人口在一个庞大帝国
的统治之下,维持了和平和秩序。作者所说的这些都是客观的事实,眼观西欧欧国家,尽管他们的语言都源于拉丁语系,然而分化得很严重,国家也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美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