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如何尽孝论文

如何尽孝论文

详细内容

篇一:《孝道论文》

及时行孝

Timelyfilial

Digest:FilialpietyisthebasicmoralnormsofthesocietyinancientChina.Withthesociety'sunceasingprogress,peopleinthewordfilialpietyhasbeenfuzzygradually,soastheneweraweshouldwithanewconceptoffilialpiety,realparentsinmind,educationandinfluencethepeople,especiallyyounggeneration,thefamilyharmony,people'sunityandsocialstability.Underthestimulusofnewtypeofspiritualcivilization,themorebeautifuloftheconstructionofthesocialistmotherland,richandpowerful!

摘要: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孝这个字眼已经逐渐模糊,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以新的孝道观念,真正将父母放在心中,教育、影响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使其家庭和睦、人民团结、社会安定。在新型的精神文明的激励下,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裕、强大!

Keyworld:filialduty,modernsociety,predicament,necessity.关键词:孝道,现代社会,困境,必要性

一、行孝的起源与内涵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二、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困境

近代以来,旧礼教受到了猛烈批判,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中老人的养老成为很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在经济发展下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膨胀,把西方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所谓格言奉为信条。自私自利,甚至心目中没有父母,更没有兄弟姐妹。不少青年不但不能自觉地履行子女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把"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的一套渗透在家庭生活中。许多老人常常受到子女的歧视,甚至虐待。在社会上,有些年轻

人,也不尊敬老人。最近这些年"养儿防老"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傍老族"、"啃老族"们彻底颠覆了。有些子女将自己的贫困归罪到父母身上,埋怨父母在经济上无能,没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在城市,有些子女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不怪自己不努力,却归咎于父母,怨恨父母没有本事。有些老人膝下有几个儿女,哪怕老人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处理不当或稍失公平,兄弟姐妹就会有的埋怨父母偏疼偏爱,这些情况,不但在家庭中破坏了友爱和睦,给父母在经济上造成困难,精神上造痛苦,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污染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三、发扬孝道的必要性

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我们应该看到,养老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行孝的实例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负米养亲: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于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

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现当代事例:

2004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主席以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中的重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切实把以德育人放在首位

戴永胜

古有孝子流芳百世,今天的孝子更是令人感动赞叹。在2005年元月全中国评出的十大孝子中有一位,名叫戴永胜,男,27岁,文化程度是初中,是山东省枣庄煤矿工人。戴永胜的母亲在2001年确诊为卵巢癌,而且癌细胞已广泛转移扩散无法手术,医生说他母亲的生命期限不超过一年。戴永胜看到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全身浮肿、呕吐,吃不下饭,经常发烧,精神已经到了崩溃的地步。孝子戴永胜,决定先从心理上抢救母亲,他一方面请医生们帮忙用”经过治疗检查肿瘤已完全消除”的方便语言,来焕发母亲对生存的希望,一方面积极努力到外地寻药访医,治疗母亲的癌症。他曾经为寻药,跋涉三天三夜,忍饥挨饿。为母寻药,他辗转九省二市,从各地善良的医生那里得到各种抗癌药物十多种,搜集了150多个民间药方。由于他的爱心、孝行和各种努力,终于使在他母亲体内的癌细胞萎缩了60%。这位妇女现在已经能下田干农活了。医生们非常惊讶,认为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戴永胜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现在一边打工,一边还在寻找抗癌良方。他希望有一天能彻底地治愈母亲的癌症。

我们看到这位孝子,也是在困难当中,在逆境中,不失孝心!即使医生在2001年就宣判了他母亲的“死刑”,可是戴永胜仍怀赤子之心,为母亲四处寻药访医。几年来他不倦的努力,终于使全身浮肿,经常发烧呕吐的母亲能恢复到下田干活了,这不就是孝心的奇迹吗?!这不是仁爱的成果吗?!《四书·中庸篇》里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意思说,仁爱是孝敬双亲为最大。)戴永胜做到了。

五如何及提倡怎样的行孝

孝道可以让精神休憩,让我们在紧张的奔忙中停下来,反思一下自我责任和

人生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孝”的观念,如何在社会化养老的基础上发扬孝德,的确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母爱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头。在倡导爱父母的同时,还应大力宣传行孝的意义,提倡行孝的自觉性。道德精神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靠自觉。具体道德的内容有可能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但自觉的道德精神是要永远提倡的,因为若没有这种精神,谈什么道德都是没有基础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可以建立新的孝道观念,必须加强关于孝道的重要意义的宣传教育,唤起青年一代行孝的自觉性。

我们现代倡导的和谐社会,继承传统孝道,建立新型的孝道观念,是必要的、合理的。在新型的孝道中必须要体现义务性,强调自律性,注重互益性。每个孩子都应该知道对父母长者行孝是子女自己应尽的义务,并时刻铭记在心。通过学习理解"孝道"的原则和善待父母的意义,使对父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讲究孝道的传统美德,建立起现代社会的新的孝道观念,首先要从总体上提高年青一代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青年肩负着建设国家未来的重任,因此青年的文化和素质的提高就会带动社会总体文化与素质的提高。

其次,应该从广泛地倡导爱父母做起,使整个社会有一种讲母爱、颂母爱行孝成为自觉自愿的行动。明白子女在未成年阶段,父母尽抚养之责,;而父母年老体衰之后,成年子女应该以自己尽孝为主,不能片面的要求父母力所不能及的施慈。牢记"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说法。

加利福尼亚大学埃蒙斯教授认为:充满感激之心的人会感受到更多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悦、热情、爱恋、幸福和乐观等,这些能够使人体保持良好的状态。所以,对长辈多一份精神感恩,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精神幸福的提升和身心健康。新时代的我们应当以新的孝道观念,真正将父母放在心中,教育、影响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使其家庭和睦、人民团结、社会安定。在新型的精神文明的激励下,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裕、强大!

致谢!

篇二:《孝道论文》

及时行孝

摘要: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孝这个字眼已经逐渐模糊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当以新的孝道观念,真正将父母放在心中,教育、影响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使其家庭和睦、人民团结、社会安定。在新型的精神文明的激励下,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富裕、强大!关键词:孝道,现代社会,困境,必要性

一、行孝的起源与内涵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有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人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人际道德关系。在我国以孝道为核心的尊老养老道德观念,有文字记载者至少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华夏民族很早就形成了祖先崇拜,在尊老观念上形成的孝德孝道是古代社会养老制度的观念化。与农耕经济相适应的是家庭内部的父家长制。作为家长的父亲(在失去男性家长的情况下有些是寡母)控制了家庭的经济和政治权力,以男性家长组成的家族则控制了宗族的一切权力和利益,社会舆论和国家法律也强化着家长的特权。在这样的社会中,子女既不能别财分屋,也不敢违抗父母的权威,因为违抗往往意味着他将失去一切生活和生产资料。在父家{如何尽孝论文}.

长制下,孝德既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一种超越法律的强制性的力量。子女,主要是儿子,既不能,也不敢不孝。正因为如此,传统社会中,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存在养老的问题。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二、孝道在现代社会的困境

近代以来,旧礼教受到了猛烈批判,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伴随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传统社会的家庭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父家长制成为历史,以尊重人权为出发点的平等的家庭伦理制度正在确立。近三十多年来,孝道观念在我国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十年动乱期间,使许多美好家庭和我国的养亲、敬老的优良传统遭到空前破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老人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在市场领域,都处于劣势。加上市场经济的必然趋势是消灭小农,因此,农村中老人的养老成为很突出的社会问题。而且在经济发展下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膨胀,把西方的"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所谓格言奉为信条。自私自利,甚至心目中没有父母,更没有兄弟姐妹。不少青年不但不能自觉地履行子女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把"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的一套渗透在家庭生活中。许多老人常常受到子女的歧视,甚至虐待。在社会上,有些年轻人,也不尊敬老人。最近这些年"养儿防老"这一源远流长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傍老族"、"啃老族"们彻底颠覆了。有的老人感慨地说:别指望老了让儿女养活,如今不吃老人的就算是孝顺了!有人甚至把父母当成佣人、保姆,当包袱、累赘。更有甚者把父母当成出气筒。有些子女将自己的贫困归罪到父母身上,埋怨父母在经济上无能,没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在城市,有些子女没有找到如意的工作不怪自己不努力,却归咎于父母,怨恨父母没有本事。有些老人膝下有几个儿女,哪怕老人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处理不当或稍失公平,兄弟姐妹就会有的埋怨父母偏疼偏爱,有的挑剔父母在照顾孙辈上尽力有别,都{如何尽孝论文}.

憋着一肚子的不满,都怀着冲天的怨气,父母整天小心翼翼、低声下气,也难讨到子女的好脸色。这些情况,不但在家庭中破坏了友爱和睦,给父母在经济上造成困难,精神上造痛苦,而且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污染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

从理论上讲,孝道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宗法制度和封建经济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却仍然是现代男女婚姻的普遍形式和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因此,家庭的存在,便成为孝道观念今天能够依然存在的社会根源。现在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

在物质化的现代,孝道也有呈现物质化的趋势。现在有许多人也很孝敬父母,但是他们的孝道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缺乏精神。从老年公寓和老年保姆的兴旺到一曲《常回家看看》感动的万人落泪,足见当今老人的亲情缺失已到了何等程度,若物质满足即为孝,那古代黄香又何必亲手执扇,而黄香所扇出的,岂只是区区一席凉风!物质孝道在大行其道,曾见一报道问及一学生为父母洗脚有何想法时,此子竟说:若想洗脚,大可到按摩中心去做了。一13岁小子,难不成也可以物质来尽孝么?区区小儿竟然如此信口,看来中国的传统孝道成为历史文化已经不远了。

三、发扬孝道的必要性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要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道德方面的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如何尽孝论文}.

子关系所必需的。我们应该看到,养老的社会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人生之初,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四、行孝的实例{如何尽孝论文}.

二十四孝_卖身葬父{如何尽孝论文}.

汉朝时,有一个闻名的孝子,姓董名永。他家里非常贫困。他的父亲去世后,董永无钱办丧事,只好以身作价向地主贷款,埋葬父亲。丧事办完后,董永便去地主家做工还钱,在半路上遇一美貌女子。拦住董永要董永娶她为妻。董永想起家贫如洗,还欠地主的钱,就死活不答应。那女子左拦右阻,说她不爱钱财.只爱他人品好。董永无奈,只好带她去地主家帮忙。那女子心灵手巧,织布如飞。她昼夜不停地干活,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织了三百尺的细绢,还清了地主的债务、在他们回家的路上,走到一棵槐树下时,那女子便辞别了董永。相传该女子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为董永心地善良,七仙女被他的孝心所感动,遂下凡帮助他。有诗颂曰: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线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二十四孝_亲尝汤药{如何尽孝论文}.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三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有诗颂曰:

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二十四孝_卧冰求鲤

晋朝时期,有个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他幼年时失去了母亲。后来继母朱氏对他不慈爱,时常在他父亲面前说三道四,搬弄是非。他父亲对他也逐渐冷淡。王祥的继母喜欢吃鲤鱼。有一年冬天,天气很冷,冰冻三尺,王祥为了能得到鲤鱼,赤身卧在冰上。他浑身冻得通红,仍在冰上祷告求鲤鱼。正在他祷告之时,他右边的冰突然开裂。王祥喜出望外,正准备跳入河中捉鱼时,忽从冰缝中跳出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王祥高兴极了,就把两条鲤鱼带回家供奉给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二十四孝_闻雷泣墓

篇三:《孝道教育论文》

感恩做孝子尽孝修品格

——宁夏灵武市中北小学“感恩孝道”系列教育活动掠影

买金胜

感恩方尽孝,百善孝为先——千百年来,“感恩”“报恩”“忠孝”“孝悌”“孝敬”“孝道”“尽孝”等道德观和基本伦理已经深深浸渗在每个中华民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修身养德、做人处事的道德准则。“感恩和孝道”内容不是抽象的,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总是和“报答父母、心存感恩、赡养双亲、爱老敬老、扶危济困、关爱弱者、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等美德善行紧密联系的,对于学校的德育工作来说,这些体现“孝道”内涵的美德善行不但充实了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而且是我们开展“感恩孝道”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价值参照。基于这样的德育理念和活动思路,近年来,我们中北回民小学扎实开展了“孝道文化进校园”“感恩教育我参与”等特色活动,引导小学生“做孝子、报恩情、修品行”,创新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有声有色的主题活动,使感恩孝道教育产生了多样化的德育效果,进而全方位营造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文化氛围。

一、请阿訇讲感恩孝道的“瓦尔兹”

我们学校地处纯回族村队,回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以及宗教人士的劝教在群众中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清真寺开学的阿訇经常用讲读《古兰经》和瓦尔兹的形式给回族群众宣传尽孝守孝、报恩父母、孝悌仁慈等教义,让敬老尊老爱老的美德成为穆斯林群众的信守和教

道。阿訇劝教劝善,恰好扮演着师长的角色,我们应当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请进校园帮助我们开展“感恩孝道”教育——校长买金胜于是诚邀中北大寺的杨阿訇给师生讲“穆斯林怎样恪守孝道感恩父母”的瓦尔兹。在庄重的气氛中,三百名师生仔细聆听着杨阿訇的讲解,听到动情处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附近的家长也悄悄来到了会场边,很赞许学校采用的这种独特的形式进行感恩和孝道教育。“娃娃小,不懂人礼道德,不懂父母的恩情,所以要从小习学,学校请阿訇讲孝道,这个方法特别适合我们回族地区”,热心的回族群众这样评价我们的工作。

中北村今年投资兴建了专业化的“幸福养老院”,村支书听说我校已经成功开展了感恩孝道教育活动,特意请学校的几位教师帮他们设计了“敬老文化长墙”,布置内部环境,安装健身器材。学校也把“幸福敬老院”开辟为我校的德育活动阵地,经常带领学生到这里参观,感受党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关爱,学习“居家养老”“社区集中养老”“高龄老人享受生活救助补助”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我们联系本社区的老党员,老干部等人士,现场对学生进行感恩孝道教育,用老人们的亲身经历和今昔变化丰富教育内容,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大家都来设计主题活动

我校是一所规模小、条件较差、办学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小学,受此制约和影响,我们以往开展的德育主题活动大多是举行节日庆典,班队常规德育活动、品行养成教育、校园三风建设、各种朗诵演

讲竞赛等,缺乏鲜明的德育特色和深厚的育人内涵。自从提出“孝道文化进校园”“感恩教育我参与”这一特色目标之后,我们最初确实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感,校领导班子反思过去的德育活动经验和不足,一直在思考这样问题:怎样真正把“感恩孝道”教育活动搞的精彩纷呈又扎实有效?怎样传承传统孝文化的精髓,又能充分开发农村学校和社区生活现有的潜在的“孝”文化资源?众人拾柴火焰高,教育智慧和行动方案来源于每个教师的心灵深处和参与热情中,由此我们引导每个教师都来设计活动方案,或者提出有价值的金点子。老教师杨伏柱、马有才现已儿孙满堂,年近花甲了。他们提出了“联合中北村委会,走访近年来涌现出的好儿媳好公婆村,聘请他们(她们)给学生讲如何孝敬老人的点滴事例”;回族退休教师周生江经常上寺礼拜,他建议请清真寺的阿訇来给学生讲一件有关孝敬和报恩的瓦尔兹;王征老师业余搞摄影录像,他建议跟踪拍摄孩子们给父母洗脚、做家务的镜头,制作成视频课件,用身边的孝子事例教育学生;教导主任马青海借鉴古代“二十四孝子”的故事,提出在系列活动中评选我们学校的“新二十四孝子”,创办一个“感恩和孝道活动室”。

一个个富有新意、紧扣师生实际的活动方案和好点子汇聚起来,几经论证和充实之后形成了《中北小学感恩孝道教育活动方案》。活动目标、内容安排、活动形式、评价和展示等摒弃了以往德育活动计划空乏单调、套话多干货少、师生被动参与等弊端。从实施参与者来说,既有本校师生又有家长和村干部,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组织特长具体负责一项工作,群策群力,形成了最大的合力,保证取得教育

的实效。

三、腿勤嘴勤——走进村队采访

这些年,中北村委会结合“风清气正教育”“美德进农家”“民风民俗教育”等活动评选出很多尊老爱幼、孝敬长辈、邻里和睦的“好公婆”“好儿媳”,有许多人就是我们时常交往的家长,他们(她们)尽孝尽责、互敬互爱的点滴小事就是最好的教育素材。我们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带领少先队员逐一采访了这些“好儿媳”“好公婆”。四年级学生王博强的爸爸因病去世已经三年,丢下两位上学的孩子和体弱多病双亲,尽管遭受了这样的不幸打击,但是王博强的妈妈杨金霞依然坚强的挑起了生活重担,每天到梳绒厂打工挣钱,下班回家还要照料公婆的起居饮食,家里还饲养着一大群牛羊,里里外外都是她一个人操持。当班主任和学生去走访这位人人称赞的“好儿媳”时,每个人的眼圈都悄然红润了,心中油然产生深深的敬重之情。尤佳丽的外婆家是个四世同堂、祖孙和睦的大家庭,她的奶奶年近六十,有腰腿风湿病,但她依然孝顺自己年近九十高龄的老婆婆,每天为婆婆擦洗身体,喂饭喂药,比一个年轻的小媳妇还勤快。老人对采访的学生说,谁都会老,有需要照顾的时候;再说孝敬老人就是行好,我要给后辈人带个好头„„

总之这样的走访活动让师生们从心灵上受到震动,体验和认识到“孝”就是对父母长辈发自内心的报恩之情和无私的回报付出,孝子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成为人人尊敬的孝子。

四、感恩就在点点滴滴的爱心中

通过走访社区的“好儿媳”“好公婆”,我们引导学生明白——“做孝子、报恩情”就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爱心和点滴善事中。“为父母洗脚擦汗”“帮奶奶提水捡菜”“为打工回家的爸爸妈妈沏一杯热茶”“帮爷爷喂牛喂羊”“照顾好弟弟妹妹”等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只要愿意做,坚持做好,我们就一定成为有孝心、会报恩的好孩子。

各个班队结合“日行一善”德育主题,让每个学生结合家庭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承诺和自我监督,每周的班队会上轮流介绍自己所作的最满意的一件事。班主任老师通过“树星争章”评选“孝心章”“感恩章”“爱心章”“敬老章”“新人章”,在班级评比栏中给学生奖励不同星级的红花和奖章。

点滴善行出孝子,一言一行存孝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我们引导学生和父母长辈相处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和礼仪态度:见到长辈要问好;有事外出打招呼;请教长辈要谦恭;外出做客有礼貌;衣食购物不挑剔;学习游乐守时间;关爱弟妹担责任;怜老悯弱有爱心„„。我们还提出了“每天给一个微笑,让父母开心;每天有一点进步,让父母高兴;每天做一件家务,让父母省心;每天都安全出行,让父母放心„„。这些具体化、日常化、细节化的要求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让“感恩孝道”教育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逐步变成良好的行为品格。

学校还建立了家校通讯薄,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和家长随时交流,倾听采纳家长的意见建议,获得家长的长期支持。结合三八节、教师节等庆祝活动,我校还举办了班级、校级的“我讲我的感恩孝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