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时事论据素材>关于美术文章

关于美术文章

详细内容

第一篇:《创意美术文章整理》

创意美术教育

钱初熹

一、研究的缘起

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普及,本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了保护、继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各国纷纷在中小学开展有关本土文化的教育,我国也在中小学教育中积极推广本土文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以中国画、民间美术为代表的传统美术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在中小学开展以我国传统美术为内容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新一代的中小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养成对美术的持久兴趣,逐步树立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志向。2001年以来,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推行,我国许多中小学美术教师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中小学生的美术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中国传统美术的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但是,综观这些教学活动及其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美术教师们往往致力于传授传统美术中某一门类的知识和技能,如中国画、剪纸、扎染的技法等,虽然也涉及方法与过程、情感与态度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但仅仅停留在表面。另一方面,美术教育研究者和美术教师对开展传统美术教学实践活动的认识仅局限于如何继承的层面上,对如何开展植根于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生活的美术教育,或灵活运用从传统美术中提取出来的“中国元素”进行再创作的美术教育的认识明显不足,缺乏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0年以来,在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承担的《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研究》项目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团队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以“中

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研究,力求提出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真正促进中小学生了解并理解祖国优秀的传统美术及其文化内涵,养成对传统美术的持久兴趣,逐步树立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志向,以达到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美术素养的目的。

二、先行研究与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国内外先行研究的概况

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三方面:有关“中国元素”的研究成果、以中国传统美术为切入点的学校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研究成果。文献资料来源于2000年至今的《中国美术教育》(中国大陆)、《香港美术教育》(中国香港)、《国际艺术教育学刊》(中国台湾)以及美术教育的论文集。在检索文献时,笔者发现相关论文或教学案例的数量相当可观,但集中探讨并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传统美术”以及“如何通过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传承中国传统美术”,却很少涉及“什么是中国元素”!,“如何开展植根于传统文化并结合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美术教育”,或如何灵活运用“中国元素”进行再创作等问题的探讨。而对“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传统美术”以及“如何通过学校美术课程与教学传承中国传统美术”的回答也仅仅停留在表层。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第一,美术教师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美术的本质和内涵的理解不够深入;第二,对究竟为什么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对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更缺乏深入的思考;第三,缺乏有效教学的方法,导致中小学生进行创作时往往简单叠加中国传统纹样,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或神韵进行融会贯通后的再创造。在日本已有许多植根于日本传统文化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美术教育研究成果。例如,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

的佐藤昌彦所进行的“基于日本文化特质的美术教育的理论探究及教材开发”的研究;高知大学的金子宜正所开展的“包豪斯的美术教育特性与日本传统文化相关联的研究”;兵库教育大学的福本谨一所进行的“围绕传统文化的美术教育现状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对传统与创新两者关系的探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并提供相应的美术教学实践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二)本研究的问题

本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何谓“中国元素”?何谓“创意”,它与“创造”或“创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传承与创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要开展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它与仅以继承中国传统美术为目的的美术教育相比,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对作为新一代的中小学生来说,他们更加需要哪一种美术教育,是以继承为重点的美术教育,还是植根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美术教育?如果认为有必要开展植根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美术教育,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这样的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呢?

本研究将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开展比较深入的探讨,可能无法得到有关所有问题的圆满答案,但期望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发积极的思考,并力求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有所突破.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中国元素

为了探明“中国元素”的含义,笔者对相关词汇进行了检索:"

1.元素

“元素”即“要素”。“要素”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如每个汉字都有形、音、义三个要素。“因素”是指构成事物本质的成分或决定事物成败的原因或条件,

而“成分”是指构成事物的各种不同的物质或因素。

(二)创意

为了探明“创新”、“创造”、“创意”这几个常用词汇的含义与异同,笔者对这些词汇进行了检索:#“创”是指开始(做);(初次)做。“创新”是指:(1)抛开旧的,创造新的。(2)创造性;新意。“创造”是指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创造性”是指:(1)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2)属于创新的性质。

“思维”是指:(1)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到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2)进行思维活动。根据维基百科(Wikipedia)的定义:“创意是要超越界限,重新定义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找出事物间的相关性,将既有的元素重新组合。”[1]英国创意集团主席约翰〃霍金斯(JohnHowkins)指出:“创意的关键就在于抓住想象并让它逻辑化。现实和想象找到结合点,创意就产生了”。[2]综观以上各词汇的含义,可以认为“创意”与“创新”、“创造”之间呈现一种重叠和相交叉的关系,但“创意”更强调思维的过程。在本研究中,“创意”是指一种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的精神活动和实践行为。

(三)有创意的儿童的特性

查理斯〃斯卡弗(SikafuCharles)认为有创意的儿童具有以下10个特性:3]〃好奇心和对世界不断增加的认识。

〃开放的内心感觉和情绪。

〃好奇的、探索的、爱冒险的精神。

〃想象力,形成目前没有实际感觉到的思想形象,或拥有通过组合以前没有联系

到的想法去创造新的形象的动力。

〃直觉的思考,不以逻辑的推理解决问题。

〃不依赖已有的观点,情愿自己查明真相也不按权威去接受。

〃亲自参与工作,完全专注于富有意义的行为活动中。

〃分散性思考,寻求变化和新颖的解决方式,提出几种可能而不只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预先创造,不考虑事情被假定或常规的表示。

(四)本研究中的“创意美术教育”

本研究中的“创意美术教育”是指围绕从传统美术中提取出来的“中国元素”开展的以创意为本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包括美术课堂教学与美术课外活动。在论及教学实践活动时,称“创意美术教学”在此,借用生命科学中DNA$(图1)的定义,将“中国元素”比喻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经典图像的遗传基因,即“中国DNA”,这表明“中国元素”是一个固有的、有传承的、延续至今的、内涵丰富且深刻的图像体系。同时,借用“重组DNA技术”(rebinantDNAtechnique;rebi-nantDNAtechnology)%的定义,即用美术教育的手段对“中国元素”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这是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的基本方式。其中,包括对“中国元素”的精细分析、部分序列的去除、新序列的加入和连接、“中国元素”的扩增、复制繁殖、筛选、克隆、鉴定等。

我们明确提出以下观点:

第一,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美术教育,与仅以继承传统美术为目的的美术教育是有区别的。这一教育追求的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通过美术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对“中国元素”结合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力求创造出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新的中国元素。

第二篇:《美术生励志文章》

美术生艺考生自述:那是我吃的苦最多的一年

那年我的艺考,是坎坷中夹杂着心酸,但拼搏之后的结果却是令人激动而欣慰的。那年是我吃的苦最多的一年。因为我是为了高考才学习美术的,属于临时抱佛脚,所以我的美术功底几乎没有,而且我们所在的班级是大型班级,老师却只顾那几个画得好的。最终我决定用我的努力来改变自己,至少,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老师注意到我。那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自从学习美术之后,我的生活没有停歇过,每天都是六点多就爬起来去画室画画。然后一坐就是一天,中间会有吃饭时间,但是,我记得非常残酷,吃完饭我们都是跑着回去的。接着,晚上上课到半夜,然后老师会给我们留无数的作业,我们就接着画,有的同学画的快,凌晨三点多就可以去睡了,画的慢的就不得不熬通宵了。

这样的状况持续到统考,我们终于快熬到头了,每个人都胸有成竹地去考了,当然,我们这么长时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考场上应试自如,最后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这跟背后的汗水和泪水是分不开的。

后来统考完的第二天,我们便又开始了更为艰苦的日子,就是去个别学校单招。那时候我只记得我每天早晨都起很早,摸黑坐车去考试,到考场的时候天才刚亮,然后就进在学教旁边卖点儿早餐,吃着等着考试的开始。到了中午考完了,因为下午还有考试,所以我都是再去学校旁边买点儿吃的,坐在地上吃完了就头趴在腿上眯会儿,等着下午的考试。

记得最难熬的不是面对考试的压力,而是我们每天不断地坚持,我们每一幅画都要画上几千笔,夏天还好,每到冬天手都会裂开来,也不管铅笔灰多么脏,就不停的坚持着,经常能看到我们的画纸上有一点留下的血渍。不过现在想想,当时虽然很心酸但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后来成绩下来了,再想想当时考试的经历,一股不知其味的感觉涌了出来。{关于美术文章}.

我只想说,我一路走来,我不后悔。

我是在高二的暑假真正开始接触画画,之前的各种学习班、培训都是培养兴趣的作用,不值一提。高一时我就想学画,但苦于没有一条明路。高二时,很运气,我的同班同学有学画画的,让我有了学画的途径。我就在暑假很高兴地来到了浙江金华的浙江师范大学,跟一位老教授学画。

之后高三我考文化科如我预料成绩不佳,我就专心来学画了。学任何一样东西都一样,领进门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在此时显得无比正确。教我的老师有一个特点,教学非常

认真,认真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地步。于是我的学画历程有了黑色的月份。

好处当然是使我很长一段时间在同样学画的同学中总有居高临下的威风。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他给我安排的作业总是令我画到凌晨2点,时常还有到4点的,而关键是他第二天早上7点就会来我的画室看作业,吃饭的时间每次都是可怜的15分种。想想吧,每天的休息时间平均只有可怜的4个多小时,你就能体会为什么我会称之为黑色月份了。我的那个学画阶段绝对是痛苦的回忆,简直不堪回首!﹙不过它为我以后为了结果不惜牺牲铺了好垫,我从心底还是感谢它的。﹚我后期在70人的大画室待过。那儿让我开了眼界,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让我经历失了自信又重拾自信的反复过程。现在回想,那个阶段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次接触来自西方的素描,心中有的只有惊奇与崇拜:惊异用简单的铅笔能在纸上表现出神态活现的人物,崇拜画家天马行空的创作天才。和大部分同志一样,我也是从素描石膏入手,在无数临摹和写生石膏像之后,我还临过俄罗斯的人体和文艺复兴三大师的头像,接触的面也可谓广。很幸运,高考也不负众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与之前的辛勤耕耘是分不开的。勤奋归勤奋,最终是看效果的。这点我想和我一样想考个好学校的同学都是非常清楚的。我个人认为,我的学画历程实在太过艰辛,太过疲惫,我并不是属于笨的人,不该如此的。左思右想,我得出结论:我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

我在很长的学画时间内,总是照抄明暗,不论写生还是临摹,而且抄得很小心,(这与我的性格密切相关,也与老师教学强调的着重点有关)不放过一丝一毫。画得一模一样就是好的作品,我很长时间就是这么认为的。我以为我早走出了这个误区,但我发现,近期的画,还是一样地照抄明暗,只不过对明暗层次的分辨率提高了,能把很细微的灰面和很小很小的细节抄出来罢了。我对结构的理解仍然肤浅,仍然不值一提。翻出以前的学习作业,每一张在现在看来,都是可以马上进垃圾堆的。虽然在当时认为是无可挑剔的惊世之作。在后期临摩的人体画上,我发现,比例差得不是一点,而是差很多;在后期临的头像上,我发现,骨骼一点不对。虽然当时我是那么自信„„。

我后来知道美术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急是急不来的。但我也发现了,我一直那么自信的对结构、体块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软弱无力。画面上全是一组组排线,一片片灰色调,根本就没有体块,没有结构。从没有体块意识到有体块意识,这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我推荐美国vilppu的《经典人体素描精细示范》教学光盘,因为他的方法对初学美术的学生来说,是一条捷径,可以大大缩短这个过程。而且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反复的学习,如果我一开始学习素描就受到这位国际级老师的指导,会节省我几年的摸索。在这套光盘指导下,我经历了1个月的学习和训练,很幸运,基本上逐个解决了。诸如:

1.多样化的素描如何取舍?取舍的经历与结果。

素描有很多种,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规定一种具有浓重排他性的素描—油画素描为蓝本,为正统。其他画种类似邪门歪道,是完全不受重视的,是躲在无人关注的角落,任凭风吹雨打。这种现状对我们基本训练的实践中是有害的。其实任何东西都一样,有了比较才有好坏之分,我们如果是想走正途的话,就无可回避多样画种。但假如是单纯应付考试的话,就另当别论了。和大家一样,我学的也是油画素描,在学的过程中接触到过很多其他画种,对其他各门各类的画种也有一些了解。为了应付考试,我关注油画素描多于其他种类的素描。

2.考试该追求“个性”。

考试不是在进行自我创作,要充分考虑考试的要求,是虎也得卧着。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是我今天讲的“个性”并不是以上的“个性”。大家都知道批卷的程序,试卷一排排地摆在地上,评分老师的眼睛和我们的眼睛一样,也是会眼花燎乱的。谁的试卷能第一时间引起批卷老师的好印象,划入高分档,谁就得到了很大的优势。因为在高分档后,就不可能低于高分档的最低分。所以我们的试卷在试卷堆中必须抢眼,必须能第一时间引起老师的{关于美术文章}.

好印象。所以大效果必须好。素描是靠明暗拉开对比、表现对象的,对比不强就不抢眼,这是也是常识,所以明暗对比必须强;再一个就是体块感强。这是对考试而言的,并不全面。我所谓的“个性”就是如此。所以我认为,考试该追求“个性”。

3.对线与明暗的反复取舍。

线是从形体中提炼出来的,线高于明暗。这个意识在我的脑中统治了很久。我也曾很长一段时间在追求线条,追求线条韵律的优美与超凡的表现力。反复多次之后,我终于明白:能更好表现自我意识和对象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他们没有优劣之分。明暗的作用是表现体块,表现空间的,符合素描的精义。谁能说出安格尔和米开朗基罗谁高谁低?谁也不能,因为他们没有高低之分。你能批评米开朗基罗没线条吗,你能责怪安格尔没体块吗?他们用的表现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但却同样做出了令人叹服、永垂不朽的作品。他们是成功的。这就够了。所以我说,不必拘泥于技法。

4.对“形准”的正确理解。

何为“形准”?把对象的形体抄得相似是形准吗?不是。我曾很长一段时间误入此歧途。“形”,应该是指确有感触的形。把对象的特征、气质、感觉抓住了,才是形准。“形”指的是感觉形,符合对象特征、气质又符合本人面对对象的感觉的形。

5.把素描放在哲学思考的角度背景之下进行。

把素描放在哲学思考的角度背景之下进行,同时这样的哲学思考又不离开人及视觉本身,使整个素描学习具有人文学术的气氛,提高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周易》上讲到:“一阴一阳谓之道”,哲学初级的思考包括对“对立统一”,“明暗”,“虚实”,“画面中的构成”等的思考与理解。

6.视觉形象从画面中到在人眼中形成影象,画面上的结构、对比、空间等画面效果会无可质疑地减弱。这就是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无法避免的损耗。

这牵扯到作品在创作时的外部环境、创作材料和在作为成品展出时的外部环境。就要我们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熟练控制住画面,控制画面效果的程度。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能练出来的,这种能力的训练,对初学者来说,要求是有点高。可以适当追求一下。对于高手来说,这是很关键的,必须熟练把握材料的特性,才能创造出好作品。

7.最大程度表现工具与材料自身美感,当然离不开对双手潜力的开发。

工具与材料自身美感,指的是肌理效果;手作为我们艺术沟通的主要媒介,一定要很灵活。手不灵活,是绝对画不好画的。灵活的手能准确表达作者心中的创作意图。我的意见是:时常在空闲时间锻炼手的活动能力和灵敏程度。这不用花多少时间就能做到,而做到就一生受益,属于“低投入高产出”的好方法。

8.积极发掘和培养想象力,艺术是不断创新的。

艺术与普通科目不同,它的特征是要不断打破旧的观念,去开创新天地,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而普通科目是要严格遵守原有的意识,原有的规则,是需要不断去完善它的。想象力对于普通科目,可以说是一场灾难,但想象力对于艺术,就如翅膀对于飞鸟,它在艺术中的重要性从这个比喻中可见一斑。

9.须真诚地面对艺术,艺术是要用情感作为支撑的。

艺术是情感基于形式的表达。①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艺术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观念形态的东西,与真实的生活有别。艺术创作绝非单纯的无意识活动,在将现实素材转化为艺术内容时,要经过艺术家筛选、提炼、概括、集中,正是在这个时候,注入了他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期望,渗透了他强烈的感情。这里所谓的形式,就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包括内容的内部结构;形象外观,二者总是结合在一起的。素描是绘画艺术的基础课程,但它不是板起面孔来作的,它需要人们情感的投入,真诚地热爱,纯正的品味,才能放出智慧的光芒,才能在同一个问题上取得一个更高的角度,才{关于美术文章}.

能触摸到艺术的灵魂。

10.树立坚固自信,戒娇戒躁,勤耕不辍,天道酬勤,定然成功!

很幸运,我最初学画的画室只有5个学生,而我一直都是画得最好的。无数次的作业,我总是最强,我的绘画意识,作画时间也是最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在我的潜意识里,就形成了:我本来就是最好的,我就应该是最好的,这种坚固不摧的强烈意识。有点类似井底之蛙的思想,但它却令我一直很努力,所以之后在70人的大画室,我也是顶尖的。它促使我不断向最好靠拢。所以我认为自信是一个人能成功的最基本条件。

11.“想”与“画”。

画画也是要动脑的,需要很多思考,我认为学画的过程中“想”与“画”的关系有三个阶段。一,多多画,多想;二,多多画,多多想;三,多画,多多想。“想”在这个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第一阶段,基本上只是手的任务,训练手熟练地把想表现的对象表现出来。因为没有一定的绘画经验积累,就没有想的基础,而且那个“多想”也只是在技法层面上的;第二阶段,已经有了初步表现对象的基础,也有了在专业上进行思辩的能力,但是毕竟还是不够的,这时需要反覆地画,反覆地想;第三阶段,已经具有了熟练表现对象的基础,但在意识形态上,还跟不上,在这个时候,“想”比“画”更重要了。所以多多想,多画。

学画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从不会画到画得不好,再到画得挺好这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最痛苦的,自我感觉已是很努力,但总不见效果,也是正常的。此时如果不够自信,妄自菲薄,轻易放弃,那就全完了。所以第一阶段最需要的,是良师益友的鼓励,是坚固不摧的自信。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基础的重要性就象大树的根。素描是根,而且是主根,养料和水分就是靠主根输送到树冠和枝叶上去。但是它本身却并不是营养。素描是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作画方式,它是否能起到基础作用,就看作者有没有把营养输到根里,看作者的认识能力和努力程度。素描作为基础训练,并不枯燥,希望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