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
详细内容
陶渊明的诗酒情结 汉语言文学2008级梁亚洲 中国是一个有久远酿酒饮酒历史的国度。从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大量陶制酒器,证明我国酿饮起始最早,至少有5000年的历史。中国历代酒业的发达,与人们用酒有需要相关。自周代始,酒已视为祭祀之贡品,有“五齐三酒”之分。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各民族酒礼酒俗,以及各式各样的饮法饮趣。还出现了与酒相关的神话传说掌故、诗词、歌赋、书画、戏剧等,形成的酒为主题的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第一部诗哥总集《诗经》便是最早的证据它通过文字记载了305首古代无名士的诗篇,其中有44首涉及到酒。可以说首开饮酒文化之先河。从此,诗于酒便开始了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与中国文化上漫长而悠久的结伴航程。 因醉酒而获得艺术自由状态,这是古老中国的艺术家解脱束缚获得艺术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酒醉而成传世之作,这样的例子在中国诗歌史中俯拾即是。在一定范围内,真可谓“无酒不成诗。 在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中虽然已经沉淀了若干情感因子,但角然只是作为创作素材之一被吟咏入诗。陶渊明是第一个有意识的将酒与诗攀亲结缘并在诗中赋予酒独特象征意义的人,“忘忧物”的指称,便是他的发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自序说:“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设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活画出自己嗜酒如命,随意放纵的情貌。他的许多饮酒趣话如“葛巾漉酒”“闲饮东窗”“醉酒菊丛”等成为后人常用的饮酒典故。作为诗人他常“酣饮赋诗”在其现存的174篇诗文中,有56篇写到酒,约占40%!他的饮酒诗主要表现自己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乐趣,称颂从酒中品到的“深味”。这个“深味”就是“渐进自然”的人性自由。《饮酒》颇能反映他的归隐田园“酒逢知己”的乐趣以及参与劳作与民平等精神。 陶渊明喜爱饮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客观上仕途的不得志使他寄酒为迹。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一语道破了陶渊明诗酒中的深心。所谓“寄酒为迹”即借诗酒寄意遣怀,抗衡浊世,求得自身的清高与自为。陶渊明自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杂诗》)“中 1】殇纵遥情,忘彼千载忧”(《游斜川》)“常恐大化尽„„一殇卿可挥”【 酒使诗人化解了身处乱世无法实现怀抱的痛苦和忧虑,酒助诗人超越了生命不能恒久的感伤和焦虑,饮酒带给诗人的是一种解脱和自娱。陶渊明出身于仕宦家庭,他的曾祖陶侃为晋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为武昌 太守,父亲或者也作过太守。不过在陶渊明还年轻的时候,家道已经衰落。他父亲死的很早。他二十九岁的时候,因为“母老子幼,就养勤匮”(颜延之《靖节徵士诔》)才出外做官。他先后作过江州祭酒,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僚,镇军将军刘裕和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最后作了彭泽县令。但每次出仕的时间都不太长,四十一岁以后就干脆隐居田园,不再出仕。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这些诗句,说明他出仕即是为生活,同时也是想济世,要探索一条真正的人生道路。但多次仕宦经历使他看透了官场的腐败,事情的虚伪狡诈,他的幻想破灭了。因为他刚正不阿,不肯与流俗苟合,才毅然走上了归隐,终了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他施展抱负,又不肯与世俗周旋;要得到隐居之资,又 1】不肯“汩泥而波”的矛盾心情。【为了排遣胸中的块垒他需要借助一种方【1】 式,于是酒成了他的“忘忧物”。《饮酒其七》“凡次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他在酒中寻得了暂时的解脱。 其次,个性使然。《五柳先生传》“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陶渊明的性格“自然”,如(《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躬耕生活虽辛苦,但他依然不改归隐的初衷,可见他沉浸在自然的忘我境界中。酒所独具的至醉功能使人进入一种忘我的自然状态中,(《饮酒》其 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己忘言”,(《饮酒》其八)“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从另一个角度说二者都具有浪漫的特性,由此陶渊明以酒为伴开始了他的浪漫人 生之旅。 第三,魏晋风风的影响。魏晋风度是指魏晋名士那种自由的精神,脱俗的言行,超逸的风度。酒与中国文人历来有不解之缘,而魏晋文人与酒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如果没有酒也就无所谓魏晋风度了。《世说》中载寻的魏晋名士饮酒之沉醉、之豪爽、之放达、之超脱也许任何时代都不可与之比拟。魏晋文人如此沉醉于饮酒,与这一时代文人的命运与遭际是分不开的。他们表面上狂饮酣醉,表现得十分旷达与超脱,而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无法排遣的悲哀与忧怨。酣畅豪饮不仅是他们麻醉自己,逃避政治迫害的手段,而且也是与虚伪名教抗争和得意逍遥的凭借。“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加入了佛教的思想,再至晋末,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文章便更平和。代表平和的文章的人有陶渊明,他的态度是随意饮酒乞食,高兴的时候就谈论做文章,无忧无怨„„还有一个原因先已说过,是习惯。因为当时饮洒的风气相沿下来,人见了也不奇怪„„”任何一种思想行为都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魏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方位的转折时期,就哲学思想而言,则表现为儒学的式微和道学的复兴。乱世中人,从老庄哲学中发现了新的精神世界。庄学之复兴在理论形态上的标志便是魂晋玄学的兴起。玄学对魏晋时期士族社会的政治生活、心理结构、审美理想、人格生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使魏晋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自觉时代”。陶渊明生活在这样一个魏晋玄学兴盛的时代。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取向必然会受到魏晋玄学的影响,由此陶渊明独具个性的饮酒及将饮酒诗化所显示出的文化品味及率真自然的个性同是魏晋玄学的折射。 酒在陶渊明的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诗、酒、人生三位一体成为解读陶渊明的关键所在。酒可以密切亲友关系,弥合现实与理想的裂痕,可以营造欢悦的生活氛围,可以忽略生活的具体形式拓展精神遨游的空间,最后,在“陶然忘机,物我冥合”的大境界中实现对个体人生的超越。为此陶渊明写下了以酒为专题的《饮酒二十首》组诗。饮酒的心境可以用诗来表达。酒在他的诗中已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幻化成一种“意”。“酒”这种意象在传统的文学中有抒怀、遣兴、娱乐等意义。但因为诗人寻找的切入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由此不同的环境及心理,使“酒”在陶渊明的诗中表达着不同的涵义。 第一“酒以为乐”是中国文化的两大基石之一的酒文化的基础。在“酒以为乐”的层面上,酒必须导致情感的放松,思想的活跃,甚至迷狂的出现——其中的差异只在程度深浅而已。陶渊明在饮酒的过程中首先获得的是交友之乐。《饮酒十四》中“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写与故人父老饮酒的乐趣,极随便,无拘无束,完全沉浸在物我两忘里的境界里。 魏晋后的隋唐是中国酒文化与诗文学的全盛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宏伟的气魄,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创造出唐人特有的诗酒浪漫情调。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与陶渊明不同,李白似乎是位仙风道骨之人“倾壶事幽酌,顾影还独尽”这时他往往乐于独斟自饮,飘然来去。如要寻酒友,凡夫俗子是不得入座的《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幽人”想必是一位与之气味相投的,仙风道骨的高士。他似乎生活在尘世之外,他的诗更多的是浪漫豪情如“刬却君山好,平铺江水流。巴陵无限酒,醉杀 饮酒(6分)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2.你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读出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 答: 2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 答: 阅读答案: 22.(3分)淡泊名利。(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23.(3分)“见”字写出了诗人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南山时的欣喜之情(1分),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2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找出下列句中加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结庐在人境(建造)问君何能尔(这样,如此)B.心远地自偏(偏僻)采菊东篱下(篱笆)C.山气日夕佳(傍晚)飞鸟相与还(结伴)D.此中有真意(真心实意)欲辨已忘言(辨别)2.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以平易的语言直接道出作者对幽美平静的田园的喜爱,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B.三、四句采用问话的形式,借饮酒人之间的对话来表现作者对超尘脱俗境界的追求。C.五至八句描写田园的美好景色,用菊花、南山、山中晚景、归林飞鸟构成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面,表现出作者陶醉于其中的悠闲自得的心情。D.这首诗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全诗景、情、理融为一体,意境深远含蓄,语言朴素自然。3.陶渊明是_____________时代的山水田园诗人。这首诗写作者隐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参考答案:1.D(真为真实人生的真正意义或人生真谛。)2.B3.东晋安贫乐道悠然自得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诗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这首诗在艺术上情、景、理三者浑然交融,就这个特点作简要的分析。参考答案:12、 (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2)情:恬淡安宁与世无争。景:菊、山、飞鸟、落日理: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脱世俗。 团山中学教学导学案 年级学科:七年级语文主备人:曾含艳审核人:禹宏辉课题:《饮酒》课时:1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饮酒陶渊明 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重点)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难点) 课堂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饮酒》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古诗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2、相关链接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3、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喧:吵闹的声音。相与:一起。 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初读诗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录音《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散读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饮酒陶渊明 (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2)艺术特色: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三、本课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四、课后检测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五、反思总结 陶渊明《饮酒》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背诵,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饮酒陶渊明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重点)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难点) 课堂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 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陶渊明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饮酒》 一、自主学习 1、学法指导:古诗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2、相关链接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3、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喧:吵闹的声音。相与:一起。 辨:说明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初读诗歌,说出这首诗的大意 二、合作探究学习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录音《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散读课文。 朗读指导: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明确: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明确: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陶渊明 明确: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2)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1)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2)艺术特色: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三、本课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 四、课后检测 1、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4、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五、反思总结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善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东晋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在这样的情况下,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饮酒》组诗共二十首,这是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此诗表现了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读者喜爱它,不仅仅因为它语言浅近,结构巧妙,写景如画,意境高远,还由于它所蕴涵的深刻哲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心为行役"的"物化".诗的前四句袒露了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后六句写隐逸生活的乐趣,表现了诗人弃官归田后远离尘世,醉心田园的情志,这其中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回避矛盾,与世无争的消极情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结庐",建造房屋;"人境",人们聚集的地方;"车马喧",车马的喧闹,意味着上层人士间的交往,用以指代人世间的各种纷繁杂尘.诗人将住所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嚣声.诗人紧接着就有了一问:"问君何能尔"你如何能够做到这样呢?然后自问自答"心远地自偏"."意思是说精神和现实拉开了距离,超脱世俗的功名利禄,不管住在什么地方都是偏僻和宁静的.宁静在心,心不动,外边的世界就不会动.表达了作者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一个归隐之士的高雅情志跃然纸上.它告诉读者,诗人的心灵超然净化,使车马喧闹的环境也因之幽静僻远了,诗句涵蕴着深刻的哲理."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同时也是象征.它代表了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这四句借眼前之物,谈人生哲理.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其结构设计也非常巧妙,第一句看似平淡,第二句就突然转折,造成悬念,类似"拗救".第三句借势发问,第四句给出答案,四句浑然一体,以致于以造语奇险著称的忘安石都称赞说:"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二句是对全诗的总结."此中",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真意",真趣,即人生之理,造化之趣,这是全篇之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逻辑的语言却无法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诗人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领悟到了一种"忘言"的"真意",这无非是在告诉读者:你们看,这归隐的生活多么美好啊!又何必要去为官,去为"五斗米"折腰这二句既可以看出老庄哲学的痕迹,也可以让人感悟到后世禅宗大彻大悟的意味.在诗的结构上,这二句提示了全诗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这首诗既抒发了归隐生活的悠闲恬静的欣悦,又蕴含着诗人对宇宙人生超然境界的向往和憧憬.此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如:"结庐在人境"是写景,"而无车马喧"是抒写超脱尘世的感受,是抒情,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尤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