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详细内容
'【篇一】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教案(文本分析)(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分析
教学目标
1、 感知文章内容,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2、 感受烛之武精彩的说辞,学习说话艺术
3、 分析人物形象,感知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4、 分析、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
(注:一、二点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烛之武以“言”退秦师,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学习说话艺术和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良言一句三冬暖”,这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外交场合,语言就更重要了。在春秋时期,就有一位老头凭借短短数语,智退数万虎狼之师,救国于危难中。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二、 朗读课文,简述故事内容
简述要求:说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 细读课文,学习说话艺术
1、 看课文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是以什么方式让秦军撤退的?
2、 仔细读读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一段,小组讨论,归纳烛之武是从哪些方面入手说服秦君的。
(1)亡郑陪邻(越国以鄙远、邻厚君薄)
(2)舍郑有益(共其乏困)
(3)晋不可信(尝为晋君赐,朝济而夕设版)——简介重耳过郑和晋国背盟
(4)晋将阙秦(欲肆其西封)
3、根据烛之武说的内容,结合背景,想想他为何能让秦君退师?(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说辞方面(层层深入):
(1)开
(1)秦晋貌合神离(发兵理由——简介城濮之战、分开驻军)
(2)各国皆以利益为决策标准,只要能说明亡郑不利于秦即可
(注:在实际教学中,二、三点融合在一起讲)
4、课文中还有两处说辞,一是郑伯说服烛之武使秦,二是晋伯说服子犯不攻击秦国,想想这和烛之武说服秦君有何异同?
同:都主要是从利益角度来说的,打动了对方
异:一委婉,一直言(原因:说话对象不同)
5、小组讨论,如果我们要说服一个人,应注意哪些方面?
(1)态度要好,首先不能让对方反感。
(2)善于根据说服对象和说话环境采用合适的语气。
(3)劝说前要充分了解对方的情况,了解对方的心理,找到突破点。
(4)巧用对比手法,陈述利弊,让对方舍弃原来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观点。
(5)学生自主归纳的其他内容
6、应用
(1)孙权袭荆州(公元219年,孙权派吕蒙袭荆州杀关羽),先主(刘备)大怒,欲讨权。云(赵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窃取帝位),当因(顺应)众心,早图关中(泛指函谷关以西一带),据河(黄河)渭(渭河)上游以讨凶逆(叛逆,指曹魏势力),关东(函谷关以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放在一边)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能卒(通‘猝’,很快)解也。”先主不听。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
思考:赵云为何没能说服刘备?如果是你,你将从哪些方面来说服刘备?
(2)老师现在有个很麻烦的问题,有的同学老是认为学习是老师“要我学”,试从教师的角度写一段劝说辞,让学生明白学习应是“我要学”。
(明确可从哪些角度入手)
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内容:
1、人物(烛之武、晋侯、郑伯、秦伯、佚之狐)形象分析(主要由学生完成)
2、朗读,体会文章的气势和跌宕起伏,感受经典的魅力
3、分析文章特色,学习写作技巧(课堂集体口头作文)
(1)伏笔与照应
(2)记事有点波澜
(3)详略
(4)人物塑造
李艳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这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学习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和难点、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讲读课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掌握《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找出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将生死置之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文的教学重点确立为以下三个:
教学重点:
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又有记者问总理,“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周恩来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2.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辩口才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第一段:秦晋围郑、临危受命、第二段:智退秦师,晋师撤离。
(三)研读赏析,思考问题
1. 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自主学习)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
2.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
3. 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4. 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体现了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
5. 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四)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本文是一篇优秀散文作品,要求学生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并背诵全文。
付群【篇三】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为了说明我的教学设想,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课文简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任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以利诱秦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篇,需要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一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并做到熟读全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两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探讨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4.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只有125个字。烛之武为了达到让秦军退兵的目的,将整个事件的利害关系以及自己的设想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让学生理解烛之武是如何用委婉的言辞去劝退秦军的,是学习这篇课文的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
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高中新课标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的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也就是说,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因此,我准备选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精读全篇,理解课文的内容。
2、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3、泛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三、说学法
1.学情分析:
针对一年级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一特点,为了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我准备从这两方面入手:一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需要进行学法上指导。
2.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参照注释全面理解课文的意思,正确掌握文中的字词。通过大声诵读课文来培养、增加语感,让学生形成主动动脑思考的能力。
(2)让学生自己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疑点、重点、难点做出适当的
圈点、勾画、批注,努力养成读书好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本篇课文计划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1、布置预习
首先,我会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要求学生预习。借助一些工具书,查看教科书上的提示、注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1)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在正式上课前,我需要设计一个导语。
我准备的导语是这样的: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了秦王夺取和氏璧的阴谋,最终完璧归赵;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得孙刘结盟;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也是同样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让秦晋两国的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并且派兵保护郑国的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今天一同走进课文《烛之武退秦师》。
3.知识积累
让学生了解《左传》的相关知识,简要介绍《左传》的作者,春秋三传,以及一些相关史实
4.阅读课文感知全文
在简要的介绍了文学常识之后,我会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让学生自己查看课文当中的注释,明确一些疑难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自己标出注音。在学生默读课文之前,我会提出这样的两个问题:“秦晋两国为什么会派兵围攻郑国?整个时间的结果又是如何?”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认真阅读课文。
阅读完毕,我再次重复上述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只要是言之有理,我都会给予赞扬。但需要向学生明确:秦晋两国围攻郑国是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与楚也”,事件的结果是秦晋退兵。
5.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在提问并明确了答案之后,我将带领学生开始这篇课文正文的学习。首先向学生提问,‚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的回答可能是‚秦晋两国大军压境‛、‚无礼于晋且贰与楚”、“战争一触即发”等等。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郑国曾两次得罪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晋国对此是怀恨在心。
接下来是课文第二段的学习。
课文的第二段主要是郑伯请求烛之武出山的内容。这一段我会让学生试着自己翻译并理解其中的内容:即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请烛之武出山的。
6.课后作业
本课时主要是通读课文并着重学习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课后,我会布置作业,让学生试着去翻译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1.导入复习式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首先会向学生提问: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关学生的思考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这一段主要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说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便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2.课文的学习
接着我会提问:‚烛之武出场后说了哪些话?‛,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即课文第三四段的学习。这两段,一段是烛之武说秦的经过,主要是描写烛之武的语言,在全文当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是文章的高潮部分;而最后一段,则是整个事件的尾声,晋国退兵及晋文公说明退兵的理由。
学习这部分的内容,首先我会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三段,并且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努力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来
概括这段话。我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课文的第三段主要讲的是烛之武说秦的经过,是全文的高潮。
而第四段,我会简单的说明:这一段是整个事件的结局,晋国也退兵了。
然后,我会带领学生逐词逐句的去解释意思,让学生能够大致地读懂这两段的内容。在精读这部分的过程中,我需要让学生注意一些文言词语的意思以及特定的句式。
例如:实词
鄙本意是边邑。在文中作动词,把远地当作边邑。
阙侵损、削减
虚词
以越国以鄙远焉用亡郑以陪邻?(表顺承,连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而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词类活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文言句式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课文第三和第四段的内容,最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两段文言的基本意思。课后,我会让学生去思考: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第三课时
1.引入
在前两个课时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基本读懂课文的意思,对于一些难认难懂的字知道了读音和意义,学生能够正确的翻译课文并且可以表述其主要内容。在这一基础上,我需要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化透彻。这一课时,是我准备的公开课的内容。
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是‚烛之武是如何劝退秦军‛和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这两个问题。仍然需要继续深入讲解课文的第三段。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去回顾前两节课的所学内容。
【篇四】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和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赏析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把我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中难点及确定依据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把探讨语言艺术定为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内容重组、拓展、安排
布臵预习
1.回忆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并结合书下注释、课后介绍了解《左传》。
2.了解本课历史背景。
a.提供文言材料《重耳之亡》。
b.了解“城濮之战”。
3.参看历史教材画出春秋时期的地图。尤其标注出秦、晋、郑的方位。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变是教学艺术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所谓应变,就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臵措施。因此,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学生诵读、教师范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语言、动作,形象激情的教学方法。
3、点拨词句方面的一些知识,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教学方法。
选择以上教法的依据:语文教学应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矗据此,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同时通过个性化语言以及动作演示等形象激情的方法来辅助教学,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文章叫《曹刿论战》,谁还记得当中所讲的故事?故事中的曹刿是怎样的形象?(学生回答)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那么我们今天来学习当中的另外一篇文章《烛之武退秦师》,来结识另一位谋臣烛之武。烛之武要面对怎样的考验呢?那么就让我们一同展开当时的那幅历史画卷吧。找同学来画一下春秋时期的区域地图。现在如果你是郑国的臣子,正面临一场考验:晋国联合秦国来公攻打郑国,面对军事实力悬殊的情况,你有什么退兵的良策吗?(可以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
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那个办法能奏效呢?
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郑国危难,谁顾全大局,挺身而出了呢?
(二)讲授新课,分析鉴赏
第一阶段:扫清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与虚词的相关知识。
1、教师范读全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
2、自读全文,提出要求:圈点勾画不理解的词句,批注有疑问的内容。
3、组织讨论找出的疑难词句。教师要顾及全体学生,尤其是文言文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写)、动脑、动口,培养思考分析能力。
4、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所”字词组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臵句
第二阶段:分析鉴赏
设计四个大问题串连全文
1、秦晋为何出兵围郑?郑国所面临的局势如何?(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篇五】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地位和学情:《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它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第一次感知高中新课标对学文言文的要求。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2.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学会人物的精彩语言,学会说话的艺术。(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难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劝说过程。打算设计两个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确立
教法:多媒体课件教学,小组情境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法:品读法,质疑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演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整个战争的局势。设立这个情境。让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分别充当秦君,晋君,郑君以及郑国大臣,自由发挥表演,看看台上的大臣将如何说服秦君。同学们自由发挥完后,引入一个历史人物烛之武看他是怎样劝说的,引出文章标题。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首先,这篇文章选自《左传》ppt上展示相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然后播放本文的朗读视频,ppt上显示文中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让同学们边听边标注在书上,大家再齐读一遍文章。
再读文章,理解大意:让大家自由朗读,对照课下注解理解大意。然后点四个同学起来翻译全文的四个自然段,根据大家的情况加以纠正,同时点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文言虚词这些基础知识。(这个一节课可能讲不完,所以第二节课接着翻译)
理清思路,深入解读:提出以下问题
(1)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学生小组讨论,分出层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然后老师总结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亡矣)二阐明厉害,动摇秦君(邻厚君薄)第三步:体秦着想,以利相诱四引史为例,调拨秦晋五,推测未来,劝秦谨慎)(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体现了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
(5)通观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结合现代观念去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思想深度。)
烛之武是个综合人才: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5.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对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整理,背诵全文以及重点实词的意思。
四、归纳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的学习,大家对学习高中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把握,掌握了一些文言的基本知识,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后说服秦君避免了战争,可见说话艺术是多么的重要,大家再日常交际中也可以多学学烛之武,站在对方的立场说服对方也方便自己。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李洪艳
说教材一、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每本都有一个文言单元,而《烛之武退秦师》这篇古代记叙散文被安排在必修一文言文单元的第一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所以我想它的作用就不仅仅是积累文言知识,更是让学生在学习中,诵读中体会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言文体之大美,在这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文言重点实词、虚词、词法句法。
过程与方法:赏析烛之武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语文教学重视整体教学,重视积累、感悟和薰陶,重视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法。
(2)学生诵读,整体感知法。
(3)设置问题,质疑点拨法。
2、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1)自主预习,圈点,勾画法。
(2)动口、动脑、动手自主获取知识法。
(3)自主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好的导入可以事半功倍,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预习布置给学生,要排演课本剧,促其自觉主动预习。由自主推荐和大众选举形势产生演员。)
导入环节由扮演烛之武的同学自己设计导语引领大家进入本课学习。(教师协助)
2、讲解课文相关时代背景,基本文学常识。(学生完成。教师补充)
3、诵读,整体感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个人朗读,全体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4、设计四大问题串联全文,学生谈论回答,完成课文主体学习。
①秦晋围郑原因?以及郑国面临的局势?
②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③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师的?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④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为何晋文公会有如此表现?
以上四个问题分别对应文章四个段落,通过问题讨论引入对文章段落的学习,同时带入文言知识,这样既完成了文言知识积累,又避免了通常文言文教学
中出现的死抠字句,割裂全文的弊端。
重点:赏析烛之武形象,归纳掌握塑造人物形象技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5、课后拓展延伸
(1)完成课本剧表演。
(2)借鉴烛之武说辞针对你身边事情写一篇劝说辞,如高中生早恋,吸烟等,
三四百字,步步深入,打动对方,具有较强说服力、感染力。
【篇七】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上传:李新燕更新时间:2012-5-1710:13:56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的阅读鉴赏侧重于“思考与领悟”,“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侧重于“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如“提要钩玄”、“质疑解难”、“融会贯通”等)。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赞扬了主人公烛之武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这篇文章除了描写外交辞令,还有叙事的描写,是一篇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优秀散文作品。
2、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本文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到学习中来。
3、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先秦历史散文,掌握《左传》的基本概况及其在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掌握“贰、辞、缒、
鄙、封”等实词的意义,“之、而、以”等重点虚词的意
义和用法,并找出活用词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主人公高超的语言艺术;借
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
读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将生
死置之度外,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词
类活用和特殊的文言句式;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4、教学难点: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二.说教法和说学法:
1、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三课时,利用多媒体视频,春秋形势图和录音朗诵的教学教具。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养成培养自主学习的技巧。通过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合作讨论,整理“分类式笔记”,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学习时要注
意反复朗读,悉心体会,领悟语言内涵,采用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并背诵课文;在探究烛之武说辩技巧上采用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
三、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诵读品味法、圈点批注法、比较感悟法、讨论交流法、文本对话法来感悟烛之武高潮的游说艺术。)
(一)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1)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军事外交家,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善辩口才既保国家人民安全,又为中国历史写下一篇篇瑰丽诗章。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邹忌与齐威王、周恩来访华时,美国记者问了一些侮辱中国的问题,看看周恩来怎么巧妙回答的
1、“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周总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2、一个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都仰着头走路,为什么中国人总是低着头走路呢?”这一提问不怀好意,周恩来借题发挥,要让他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便哈哈大笑地说:“这有什么奇怪,美国人走下坡路,当然是仰着头走。我们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当然要低着头走。”在场的人听罢,无不佩服周恩来高超的语言表达艺术。)
我们今天记叙来领略一下烛之武是怎样凭他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敌军的。下面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
(2)学生自主复述故事情节,检查复习第一课时的基本文言文知识。
(二)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自己的疑问读书(烛之武为什么退?怎么退?退的结果?),读后讨论。结合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读中悟情。
(三)研析结构,精读感悟
1、细读悟理,精读悟情。
(1)整体层次:思之有序。(这部分可分四个环节)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学生自主学习)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秦晋围郑)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临危受命)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研读悟学法)(智退秦师)
<1>重点阅读第三段,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引导学生从自己最有感觉的地方入手,记下自己的感悟。抓住关键词语,作好圈点钩划。(自由地读,深入地读,感悟作品语言的魅力,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围绕烛之武说辞进行理解,感悟,评析,赏析。学生阅读品味,教师随机指导。(新版教科书文言文部分的注释相当详尽,学生通过注释参读课本基本上能疏通文章,教师只须适当点拨即可。因而教师应放下心寻找有“阅读”的教学切入点。)
<3>交流批注,感悟语言的魅力:请某位学生来谈谈自己喜欢的语言部分:好在哪里?怎么点评的?其他学生认真地听,并选取觉得合理的作好旁批。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朗读,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坦言知亡,避其锐气,站在秦国立场上,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
说明亡郑利晋,存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
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④“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至“将焉取之”
从历史说到现实,挑拨两国的关系,分析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后必进犯秦国。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3)烛之武说退秦师,但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戍郑,这是否是“引狼入室”?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朗读--提问--讨论)(晋师撤离)
(2)研读感悟,拓展解析。
根据学生自己的解读,初步感悟了说辞的魅力。引导学生看看古人的评点,增加对说辞艺术的掌握。(清金圣叹说:“妙在其辞愈委婉,其说愈晓畅。”
清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3)学习小结,认识升华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的说辞里,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和逻辑推理等角度来游说秦伯,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化险为夷,赞扬了烛之武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四、总结迁移,练习演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
1、假设你看见一位老人往赣江倾倒污水,请结合主题,用恰当的话对老人进行一番劝说
师:如果是你,要达到劝说的目的又要不失礼貌,不伤害老人的自尊,应该怎么说?请同学们想一想,讨论一下表达的时候应该注意那些方面,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来劝说一下这个老大爷。
2、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这段评价霍英东先生一生的话。请补写语段开头的中心句。(要求不超过30字)
他爱国至诚、爱港至深,坚持真理、爱憎分明,不畏邪恶、光明磊落,是爱国爱港的杰出代表;他面对逆境勇于拼搏,锲而不舍终至成功的传奇奋斗人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典型写照;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私奉献,
是服务社会的楷模;他为人谦厚,处事低调,生活俭朴,胸襟品格令人敬佩。他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衰融为一体,他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参考答案:霍英东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
【篇八】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都是先秦历史散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这篇课文是选自《左传》,本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赞扬了烛之武是怎样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是一个关键所在。
二、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一的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由于年代久远,对文章中所记载的历史文化、典章制度会感到陌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对文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我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学习情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置个人安危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点:
1、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和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其中,分析烛之武的游说艺术是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本节课安排两个课时。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教师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圈点批注法。
六、教学过程(在这里我主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就显得十分重要。结合当今实际,我设计的导入语是: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是
多么的重要。其实,在古代口才也是很重要的,有时它相当于一个军队的战斗力。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看看他是怎么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把强大的军队退却的。这样的导入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此环节主要是学生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知识,为这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这一环节我将采用诵读法进行教学。
我先请几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找出自己通过上节课学习还不理解的字词句,然后师生共同解决。接下来学生讨论,回顾文章脉络,找同学概况本文故事。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完成我的教学目标一。
3、研读结构,精读感悟
这一环节我想通过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的方式完成对全文的赏析。
(1)齐读第一段,学生自主思考并回答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此问题主要是学习文章第一段,分析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小组讨论,“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教师朗读第三段,学生对人物语言进行圈点批注,并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教师朗读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评析,感悟。最后有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其他组员补充,教师进行总结。
(4)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秦伯退师后,晋文公如何表现”。学生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通过晋文公的表现,体现了晋文公是怎样的人?4、研读感悟,拓展解析
本文的重点是烛之武的说辞,他仅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步步逼近,层层深入的说服秦伯退师。让学生再次的细读第二、三自然段,品读烛之武的人物形象。概况说辞中包含的几层意思,把握烛之武的性格特征,及退秦师过程中体现出的非凡胆识和高超的谋略,学习他“先国家后私仇”的深明大义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此环节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完成我的教学目标二、三。
5、总结迁移,拓展延伸
我再次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内容,梳理知识要点。之后布置作业,如果你的同学整天沉溺于网络游戏,你该如何劝说他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小短文。我设计这道题目目的让学生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是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我的板书如下:
一秦晋围郑(开端)
二临危受命(发展)
三说秦退兵(高潮)
四秦晋退兵(结局)
我的说课内容全部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