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法学院毕业生社区开蔬菜店(一)
详细内容
他叫刘献炜,二十五岁,刚刚大学毕业两年,在他身上就发生了从公务员到建筑工再到生鲜店老板的蜕变。他说自己的梦想就是让大家都能够吃上放心菜、“秤心”菜、顺心菜。然而,这种蜕变却让难以接受的家人与其不相往来。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立志当“菜王”的小刘的故事。
从不缺斤短两,邻居经常借他的秤
有个心愿,希望父亲自豪地说:“我儿子是个卖菜的”
初识:在一次会议上听到刘献炜
十月十日,本报记者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和便民早餐店、蔬菜便利店建设工作”专题会议上获悉,要积极引导便民早餐店和蔬菜便利店进社区,“两店进社区”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研究出台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再就业人员自主创业,开办便民早餐店和蔬菜便利店……
会议中,有一位领导提到,德亿社区有一名大学生正在自主创业卖蔬菜,而且干得很不错。
昨日上午十一点,记者在枣庄路东明路找到了刘献炜所开的“乡里乡亲”生鲜店。绿色门头白色大字下方挂着几张精美的蔬菜照,让人光看外观就和天然绿色联系在一起。
道明来意后,文质彬彬的小刘说起了他的故事。
二○○八年,小刘从郑州大学法学院毕业,因为父母要求其回南阳老家就业,小刘通过考试如父母所愿进入了南阳市卧龙区检察院,成为一名公务员。
可是每天跑监狱做一些笔录的工作,让从小就对经商感兴趣的小刘毫无成就感。
“我在学校就带着外联部,为学校的晚会拉赞助。大四课不多,我还在青岛、威海一家公司做电子产品销售,当时十五个人竞争,只留下两个人,其中一个就有我,我的自信心就是那个时候锻炼出来的。”小刘说,可能和这些经历有关,二○○九年三月十五日,他离开了检察院这个令大多数毕业生迷恋的工作单位。
随后,在同学的介绍下,小刘在郑州一家建筑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在这期间,拥有创业梦的小刘利用闲暇时间四处走访、打探,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途径。
“我看到德亿社区居民买菜很辛苦,经常要跑到比较远的枣庄菜市场去买菜,我想,如果开一家生鲜店不就一能创业、二能方便居民了吗?”说干就干,小刘于二○○九年八月辞去建筑公司的工作,同年九月九日“乡里乡亲”正式开张。
危机:开店的前几个月,一直面临倒闭
在店里待了约20分钟,发现前来光顾的顾客并不是很多,但店里的电话却接二连三响个不停。小刘说,打电话的都是订购蔬菜的顾客,他们免费送货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