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成为管理大师?(一)
详细内容
近5年来,许多管理大师在中国引发流行,从彼得·德鲁克到杰克·韦尔奇,从迈克尔·波特到菲利普·科特勒,各种理念也被广泛传播,从三字经式的ERP、CRM到基业长青、执行等等,也出现几个貌似大师的本土管理理念倡导者……各类商业媒体在流行管理理念的传播中推波助澜。
人们需要管理大师和他们创造的理念,但如果我们只是不假思索地接受他们的理念,或许也能受到很大的启发、能够改善管理水平,不过我们可能无法让这些理念发挥最大的作用。为了把管理理念应用到我们的管理实践,我们需要问以下这些问题:大师是怎么产生的?换个方式说就是,这些理念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什么样的理念会流行或我们为什么乐于接受它们?我们该如何理解和应用这些理念?热点推荐:
创业防骗训练营 那些在中国消失的职业 美女老板的赚钱心经
2006春季求职攻略大全 我要做老板之开家便利店 古代商人最智慧的经商十诀
这篇文章的绝大部分读者相信都是管理理念的"消费者",所以我要说的实际上是大师们是怎么把理念创造出来、传播出去的。了解大师们是怎么做的,有助于我们更精明地消费:买什么不买什么,什么时候愿意被广告吸引什么时候拒绝那些说辞,我们怎样把那些理念在自己所服务的公司中推行下去。
为什么要破除管理神话?
经过多年管理理念的传播,我们早已经超越崇拜某个管理大师或者理念、乃至全部照搬的阶段,这是因为管理是个实用的事物,每个人实际上都是按照其需要而进行选择。但是,在中国,关于管理理念仍有一个影响深远的神话(Myth)需要首先澄清,它就是,有些管理理念是对的,有些是错的。比如说,很多人会宣称科层制的组织是低效的,泰勒科学管理所说的严格动作设计已经不再适用,实际上,科层制是当今大部分组织设计的基础,科学管理背后的心理假定(重新设计工作任务以提高工作效能)仍然影响着我们。 只有破除心中对错之分的神话,我们才能看到,管理理念是一层一层累积出来的。不断涌现的、宣称彻底颠覆以前理念的管理时尚容易让人产生极具误导性的比喻:一个波浪冲刷过海岸之后,又被下一个海浪替代。实际上,管理理念不是海浪,而是一个又一个海浪冲刷过后沉积下来的东西。破除这个神话,我们才能看清管理大师,学会正确应用他们创造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