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英雄”张朝阳:照虎画狐 搭建互联网王国(一)
详细内容
2006年4月5日,张朝阳在北京电影学院作《宽带互联网与未来中国电影产业》主题演讲
1964年生于陕西西安,1981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86年考取李政道奖学金,赴美国留学。1995年10月,回国任ISI公司中国地区首席代表。1996年10月,创办爱特信公司(ITC)。1998年2月,成功推出搜狐(Sohu)网站,同年10月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数字英雄”。现任搜狐董事局主席。
在媒体公布的众多照片中,他嘴唇低抿,眉头轻蹙,眼神专一。他目光锁定的内容过于庞杂,那里有往来穿梭的数据字节,有朝夕变换的头条新闻,有虚拟游戏的刀光剑影,还有网络世界中的无数潮起潮落,风云变幻。他叫张朝阳,今年45岁。
那年夏天
夏天傍晚,物理系大学生张朝阳走进清华大学南门。南门之外,日后闻名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此时已是万家灯火。
这一年是1981年,张朝阳尚未意识到他与中关村的长久缘分。他只是单纯羡慕那些明亮的灯火,“对我来说,中关村是一个灯火辉煌的不夜城”。
事实上,时代的大幕早已在这个不夜城中徐徐拉开。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特意点名说了“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此后,媒体的报道开始关注众多科学家在中关村创业的故事。
校园之内的张朝阳,每日都从《中国青年报》上读到相关报道,这让他开始勾勒自己未来的蓝图。
在这个陕西西安出生的年轻人记忆中,清华岁月是一个“苦行僧式的念书的过程”。那个时代,电视尚未普及,流行元素也相对匮乏。他更多的光阴,就是用来读书。
“我们那个时候刚刚恢复高考制度不久,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和追求有一种宗教式的虔诚”,张朝阳将这种虔诚贯穿大学岁月的始终。
每天下晚自习后,张朝阳回到宿舍,和室友们一起用电热器煮方便面。开锅时,香气溢满陋室。这是一天他最快乐的时光。
那个时候,这个吃面的年轻人不懂电脑,不知互联网,也不知日后的精彩故事。他惦念的仅仅是课本上的物理知识和期末考卷上的成绩。
他的故事,在1986年夏天发生了转变。
当年,张朝阳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并以全国第39名的成绩,考取了奖学金赴美留学。
初次触网
从博士到博士后,张朝阳在美国麻省理工一共用了9年时间。
张朝阳认为他读博的时间比较漫长,但相对于早早毕业的同学,他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更为幸运,“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慢慢念,念完博士又做博士后研究,最后等来了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