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柴大王”刘鸿生(一)
详细内容
李承基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时,为学生会的年刊拉广告,要去找显赫的校友、以“火柴大王”而名噪沪上的刘鸿生。前面的几个同学都碰了壁,他受命再去试试,特地请新新公司的画师设计了两幅广告画,一中一西,可供选择。
中式是“天女散花”,一位清秀的仙女,身披雪白的衣裳,四周衬着白雪,左手抱着花篮,右手拿取红花,细看一下,并不是花,而是朵朵纤细的红火焰。用白色的背景反衬,夺目突出,巧妙地象征火柴的功用。西式是美国纽约港口的自由女神像,像身作古青铜色,背景是淡蓝的天空,衬着碧绿的海洋,满目青青绿绿,只有女神手持的火炬鲜红,“万绿丛中一点红”,火炬象征火柴,是全画的中心点。
刘鸿生被这两幅画深深吸引,两幅他都喜欢。李承基乘机建议,“不如两幅都采用吧,一幅放在年刊扉页,一幅放在年刊底页,我们给您特别折扣,花钱不多,两全其美,极合乎商业经济原则。”刘鸿生看着他笑了,“年纪轻轻,做生意的头脑倒很灵光。” 刘鸿生为什么喜欢上了这两幅小小广告画,因为画面上闪烁的火焰,就是他的梦想。他以火柴登上中国企业界的舞台,在企业史上留下他的背影,他对火柴情有独钟,小小的火柴最能拨动他内心的那根弦。
从此他们成了忘年交,李承基后来成为上海新新公司第二代掌门人。
刘鸿生13岁进入圣约翰中学,17岁进入圣约翰大学,他有一个英文名字O。S。Lien,大二时因为拒绝接受校方做牧师的安排,被迫离开圣约翰大学。
刘鸿生被母校除名,未及毕业就踏上社会,从开滦煤矿驻上海的推销员起步,最后在企业界大放光彩。但是他对此并无怨言,1928年,母校成立校董会,他欣然出任第一届主席。次年,母校五十周年校庆,他发起隆重庆祝,并捐款四万五千两银子建造“交谊室”,作为师生联谊之用。这幢楼现在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内,仍叫“交谊楼”。门口的牌子说明,这是人民解放军进上海的第一宿营地。就是1929年12月14日,校董会授予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圣约翰不仅奠定了刘鸿生的英语基础,使他能说流利的英语,写通顺的英文,就是他在思考问题时也常常会跳出一个个英文谚语来,“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和你熟悉的魔鬼打交道,要比不熟悉的容易得多”、“要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这些谚语几乎成了他办企业的指导方针。
1920年,刘鸿生32岁,已在煤炭营销上掘得第一桶金,决定投资办企业。他选择了火柴业。刘鸿生感到火柴是日用必需品,对国计民生的关系很大,单价虽小,但稍稍一加价,小钱就可以变成大钱。同时,火柴投资资金少、风险小,而且机器设备简单,大部分靠手工劳动,办起来比较容易。办面粉厂或纱厂,资本大、风险大,获利的把握不大。刘鸿生办火柴厂还有一个内心的情结,他妻子叶素贞是燮昌火柴厂老板叶世恭的女儿。他们相恋时,刘鸿生尚未发迹,只是一个煤炭跑街,岳父不同意,由于叶小姐坚持,婚事才没有告吹。他曾对妻子说:“你等着瞧,总有一天,我要办起一家火柴厂,把他老头的燮昌火柴厂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