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外部软肋(一)
详细内容
关系暗礁、技术黑洞、人才短板、法律缺陷、资本陷阱,在任何一个关键层面的失误,都可能葬送多元化业务
奥克斯造车所引发的争议还未平息,最近力帆又高调宣布进入汽车产业。尽管多元化曾让不少优秀企业折翼甚至消亡,但中国企业在多元化方面的探索依然是前赴后继。是这些企业家不明白量力而行的道理?还是传统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管理思想已经不足以解释这种“多元化冲动”?
根据经典管理理论,企业应该始终围绕核心能力,不应该远离核心业务而贸然进入新产业。可是从全球过去50年的经验来看,“多元化冲动”在各个国家都曾出现过。在“多元化冲动”时期,企业更多的是在市场外力的推动下,进入新产业,然后再建设成企业的内力。所以,我们必须同时从内力和外力两个角度审视中国企业多元化的实践,才能完整理解这种“多元化冲动”,也才能找到解决方案有效规避多元化的风险,并且通过业务模式创新实现突破性发展。
多元化经营的国际经验
其实,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企业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多元化冲动”。但是从80年代开始,多数企业又回到专业化的道路上。柯达是一个典型,在进入药品、日用品、化工产品后,胶卷生产的核心业务受到了冲击,企业陷入困境,直到费舍到任后才立即退出这些领域,终于夺得胶卷行业的桂冠。
日本企业大规模开展多元化经营也是从60年代开始的。与美国不同的是,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有大量的社会需求和广阔的市场,企业只需扩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不需要在产品组合上花费力气就能够获利。到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经济转入低速发展,部分企业也开始退出某些领域。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企划厅的一项调查表明,日本制造业中有74.7%的企业,商业和服务业中58.7%的企业仍在实行多元化经营,调查同时指出,正是这样主业不清晰的多元化导致企业效率不尽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