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企业 治理“执行力” 误区(一)
详细内容
执行力是决定企业治理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21世纪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执行力是指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组织、文化或操作方法等把决策转化为结果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企业的兴衰。
“执行不力”是我国企业界的通病,其现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不知“执行力”为何物,把它曲解为权威或权力,单凭老板或老总说了算,没有合理的制度支撑,或者有一些制度,但实际运营是老板或老总凌驾于制度之上。二.有相关的制度为“执行”做支撑,但常常是目标种种、策略多多,却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力流于“口号管理”。特别是出了问题反应慢,不能有效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有比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并重视执行,但缺乏合理的执行系统,执行阻力很大,以至于控制不力,效率低下。这是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最为普遍的执行问题。
很多企业都有这样一种困惑:拥有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员工和正确的战略方针,但执行效益就是不够理想。这其实就是与没有合理的执行系统有关,导致执行不力和执行的失真。故很多企业纷纷开始进行执行系统建设及加强对执行者的培训,但执行不力的问题仍是普遍存在。由于以上第一、二种情况已非现今执行中的主流问题,故本文以第三种执行现状(执行系统和执行者)为重点分析探讨如何提升企业执行力。
执行系统的误区:
机会主义经营思维:企业做大之后,便面临着两种选择:专业化或多元化。一般而言,合理的多元化对品牌扩张和业务扩张确实有利,并能降低风险,但在扩张的过程中,很多企业经营的机会主义思维,使得经营战略、管理制度与管理理念朝令夕改,令员工无所适从,最后真有好的战略或制度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执行。
核心重点“这次会议的重点决策共15条,核心点10个”,一些主管或经理常说与之类似的话,其实,只要听到重点有8条以上就表示什么重点也没有,重点怎么可能有这么一大堆?核心重点常常是急需解决的两三个核心问题。如果把假重点和真重点混在一起,下面的人无法合理地配置时间和精力,无法有针对性地去解决核心问题,这必然会挫伤企业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