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
详细内容
§8.1-2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课题
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课型
传授新知识课
课时
第二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过程与
方法、
通过分析地形、气候条件与自然灾害的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学习难点
生态环境脆弱,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教学方法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仪器、课件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教 学 流 程
个案补充
【导入新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地形和气候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讲授新课】三、脆弱的生态环境1、引导学生完成71页活动1“旱涝灾害是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以延安的气候统计资料为例,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旱涝灾害。”(1)让学生阅读图8.11“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估算延安多年平均降水量,描述延安的气候特点――(延安降水量大约在600毫米左右,延安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2)让学生综合“延安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和“延安1991~1997年年降水量变化图”,讨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以及可能发生旱、涝灾害的季节――(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旱灾多发生在春季,涝灾多发生在夏季)(3)读图8.13“延安1951~1991年旱涝灾害发生频率”,说出延安旱、涝灾害发生的频率――(旱年为59.5%,涝年为23.9%)小结: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延安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容易产生旱涝灾害。2、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学生读图8.9“黄土高原的自然灾害”回答,教师矫正: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讲述:在黄土高原这样的气候及地表状况等自然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的自然灾害。过渡: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3、让学生做72页活动2“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原因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师生共同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作
业
布
置
一、填空1.黄土高原地面破碎,沟谷密度 ;平地 ,斜坡 ,沟谷两侧出现直立的陡崖,呈现出 的地形。2.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3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一方面是 措施与 措施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 活动。二、选择1.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发生越来越频繁的原因是 ( )A.地理位置特殊 B.生态系统比较稳定C.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D.全球气温上升2.要让黄土高原的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 ( )A.增加草地放牧的牧畜数量B.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C.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D.加大化肥施用量,提高粮食产量3.黄土高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 B.酸雨 C. 气候变暖 D. 水土流失4.有关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举措,正确的一组是 ( )1缓坡地建梯田,种山杏和牧草 2改圈养牲畜为天然放牧3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 4坡脚建挡土坝、护坡等A.123 B.134 C.234 D.124板书设计
三、脆弱的生态环境四、生态建设1.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2.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活动。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