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历史模拟试卷
详细内容
2014年佛山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
历史模拟试卷(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有这样一户人家:老大因作战有功获得了爵位,老二在家勤于耕作免除了徭役,老三则被国君派往县城任官吏。据此判断这户人家最有可能生活在:
A.管仲改革之时 B.周平王东迁之际
C.商鞅变法之后 D.晋文公称霸中原之前
2、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立;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皇帝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学者晁福林说,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下列有关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让鲜卑贵族改用汉姓 ②将都城迁往咸阳 ③鲜卑贵族必须说汉话 ④鼓励鲜卑人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④
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5、指南针、造纸法、印刷术与火药,系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们的产生象征着中华民族悠长久远而灿烂辉煌的文明,它们之外传更是中外交通的缩影与文化交流的佳话,对于近代欧洲的崛兴影响深远。以下可以佐证上述材料的是:
①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的发展; ②指南针促进地理大发现;
③火药、火炮则成了摧毁中世纪欧洲封建堡垒的重型武器;
④造纸术促使马可波罗来华,间接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6、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一队队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有很多英国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D. 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一旁的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关税额
7、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向日本的广岛、长崎投掷两枚原子弹 B. 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C.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 D. 爱国华侨的援助
8、造成下图所示的公私经济成分比例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营企业改革
9、用数据说话是我们研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要求,下表反映了我国1953―1958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根据数据和所学知识我们能够断定:
年份19531954195519561957195819591960
GDP增长率15.6%4.2%6.8%15.0%5.1%21.3%8.8%-0.3%
①通过进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国民生产总值呈现逐步发展态势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趋势
③中国已经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呈下降趋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0、20世纪70年代初期,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促使中美双方关系正常化的战略目标是:
A.双方急于摆脱越南战争的困扰 B.中美携手联合抑苏的需要
C.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需要 D.协调双方在联合国事务中的行动
11、某班历史课堂就“改革开放对人民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进行资料收集,以下能够论证结论的史实有:
①1987年北京居民人均消费粮食比1978年下降32.3%
②1978到1990年,每百人拥有电视机增加53.8倍
③在农村,1978年以后的10年间,每100户农民就有75户盖了新房
④传统节日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重视过节的意义。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2、在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所有的官职(除将军外)向所有公民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抽签选举的方式担任政府中的各级官职。这表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方式是:
A.直接民主 B.间接民主 C.人人平等 D.机会至上
13、钱乘旦教授在《从历史学视角透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指出:英国克服专制王权,实现权力向下转移,是其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目标。英国完成这一目标是通过
A. 1688年宫廷政变 B. 《权利法案》颁布
C. 《独立宣言》发表 D. 《人权宣言》制定
14、有学者认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那样在西方经济和军事技术优势的挑战面前做出这样迅速和成功的反应。”19世纪中期,日本面对西方挑战做出的“反应”是
A. 实行大化改新 B. 废除农奴制
C. 实行明治维新 D. 颁布《权利法案》
15、1825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
A.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 B.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
C.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D.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二、非选择题(两大题:16题12分、17题8分)
16、材料一 洋务运动所办的工业,丝毫没有改变和减轻中华民族所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也没有改变和减轻人民所遭受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相反地,维持和加强了压迫、剥削的力量。
――刘大年(20世纪60年代初)
材料二 西人立国……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 ……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1894年《盛世危言》)
材料三 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
――李时岳(20世纪70-80年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三,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2分)
(2)上述材料对洋务运动的态度有何变化?(2分)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从清末到20世纪70-80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不同的原因。(2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看法。(6分)
17、“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处于现代化的一个转型时期……20世纪上半期,现代化转型期的不适以及由它引发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加剧,造成了剧烈的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正是在这种动荡中暴露了问题之所在,实现了适应性调整,取得了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
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世纪上半期由于资本主义矛盾而造成的剧烈动荡是指什么?(2分)
(2)社会的剧烈动荡,暴露了问题所在,历史上什么事件“实现了适应性调整”?(2分)
(3)这一“适应性调整”,取得了现代化的突破性进展,理由是什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