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专题测试(有答案)
详细内容
2012届中考历史复习资料专题:中国古代史
――-主题五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
专家诠解考点趋势
【考点趋势诠解】――把握规律 有的放矢
考点核心年份 题型分值命题预测拓展建议
1: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3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2009未考查
宋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及表现;元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表现。经济重心南移对于今天的借鉴;宋代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归纳民族融合的方式。
2010
2011选择题2分
【知识网络看点】――夯实基础 扎实备考
考点1.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及经济重心的南移
基础知识篇
1.南方生产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1)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蜀地、江浙);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造船业发达(广州、泉州),居世界首位。
(3)南方商业的繁荣: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海外贸易的发展:①外贸港口:广州、泉州②市舶司的设立;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经济重心的南移
(1)时间:唐朝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 南宋时完成。(标志:“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2)原因:
①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②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③社会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④政治因素:政府重视经济发展。
认识启示篇
要重视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环境,大力发展科技,重视人才引进,注意保护环境
细节提示篇
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于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3.宋朝政府设立的市舶司职能是管理海外贸易。
4.南宋时期,太湖流域是全国最重要的“粮仓”,杭州是最大的商业都市,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
考点2:宋代的社会生活
基础知识篇
1.阶层
(1)士,指读书人,知识分子。
(2)农,指农民,包括自耕农、半自耕农和佃农。
(3)工,指手工业者
(4)商,指经商之人
2.变化:
(1)穿着:不同行业穿着不同特征的服装,妇女服装样式变化最多,官府和平民服装不同,麻布是主要衣料,棉布逐渐增多。
(2)饮食:北方人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饭为主;北羊肉,南猪肉、鱼;普遍食用植物油,东京等地烧煤已经很普遍;饮酒盛行。
(3)住宅:城市居民住房以瓦房为主;农村农民则多是低矮的茅屋;贵族官僚的住宅富丽堂皇,有园林式住宅;高脚家具流行,内地人已经完全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
(4)出行:富人外出多乘坐各种各样的骄子和马车;百姓以牛车、驴车为交通工具,也骑马和骑骡。南方有小船,南宋时海上已经有了大海船,装备了指南针。
(5)娱乐:东京人口过百万,“夜市”连“晓市”,有娱乐场所“瓦子”、舞台“勾栏。
临安人口过百万;娱乐场所“瓦舍”多;摊点成行;茶馆多。
(6)运动:城市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如武术、相扑和各种球类活动;风行蹴鞠之戏,类似今天的足球运动;
(7)节日:宋代民间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最受百姓重视的是:元旦(正月初一)、寒食和冬至三大节日,还有其它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
认识启示篇
1.宋代传承下来的节日和风俗具有除旧布新、增进情谊、祭祀祖先、祈求吉祥等寓意;抛弃的节日和风俗大多有封建性、愚昧性的特点。这都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
2.宋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体现了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经济繁荣、文明发达的时期。
3.宋代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发扬这些节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细节提示篇
最受百姓重视的是元旦(正月初一)、寒食和冬至三大节日。
考点3: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基础知识篇
1.蒙古的统一:蒙古族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 建立蒙古国。
2.元朝的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
3.统治的措施
(1)政治措施:①中央设中书省管理全国,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②设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③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2)经济措施:①禁止把农田变为牧场,鼓励开荒;②推广棉花种植,棉布成为主要布料;③治理黄河、疏通大运河;④设立“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
4.民族关系的发展
(1)元朝的统一,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边疆各族也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人杂居相处。
(2)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人长期相处融合逐渐被汉化了。
(3)唐朝以来,定居我国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与汉、蒙、维吾尔等族长期居住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最主要表现,也是民族关系的发展的特点)
(4)元朝设置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事务,加强了与藏族人民的联系和交流。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认识启示篇
1.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这是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突出特点;
2.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要树立民族平等、友好交往的意识。
细节提示篇
1.蒙古族兴起和元朝的建立,使中国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民族融合的一个浪潮,并且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地区,标志着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标志着台湾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
4.设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它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及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名师导练经典名题
【3年经典解析】――掌握绝技 无往不胜
【经典1】(2010•山西)元朝以前,就有许多山西汾州、并州人迁至今新疆地区,与蒙古族、维吾尔族共同劳动生活。这说明( )
A.北方战乱导致山西人迁往边疆 B.维吾尔族、蒙古族人民非常友善
C.元朝以前新疆与中原地区联系非常紧密 D.维吾尔族、蒙古族、汉族共同开发了边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能力,注意题干的信息,“山西汾州、并州人”, “蒙古族、维吾尔族”,“共同生活”,这些信息表明,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了边疆。因此,选择D。
【经典2】(2011•泰州)2011年4月,古沉船“南海一号”完成第二次试发掘,它对研究宋朝海外贸易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西域都护 B.市舶司 C.行省 D.宣政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西域都护设立于西汉时期,管理西域地区;市舶司设立于宋朝,管理海外贸易;行省设立于元朝,是地方行政机构;宣政院设立于元朝,管理藏族等民族事务。故选择B。
14.2011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当时在东北地区设置 C
A.北庭都护府 B.宣政院 C.辽阳行省 D.吉林将军
【2011真题导练】――全新精题 梯度升级
一、选择题
1.(2011•湘潭)下列货币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交子 ②开元通宝 ③半两钱 ④康熙通宝
A. ①②④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①④ D. ③②①④
2.(2011•苏州)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2011•烟台)徐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朝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交子”。他介绍的是哪一朝代的市民生活( )
A. 唐朝 B. 宋朝 C. 明朝 D. 清朝
4.(2011•滨州)如果你选用如下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应确定的研究主题是( )
宋代针铺商标及铜版 北宋“交子” 《清明上河图》局部 南宋海船
A. 宋代国家统一 B. 民族政权并立 C. 宋代商业繁荣 D. 宋代民族融合
5.(2011•连云港)《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社会分工完成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6.(2011•淮安)“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穿越时空,来到下图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
A. 游夜市,吃冷饮B. 坐牛车,住邸店
C. 挂年画,贴“桃符”D. 逛“瓦子”,看电影
二、非选择题
7.(2011•潍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摘自人教版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面对上述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材料二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供天下人享用)。
(2)材料二、三中描述的江南有很大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货币经济、纸钞、流通票据、高度发展的茶盐企业非常独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其自豪足以认为世界其他各地皆为“化外之邦”。
――(法)谢和耐:《南宋社会生活史》
(3)举三例说明宋代中国“现代化程度令人吃惊”的表现。
(4)通过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归纳出能够促进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
【2012命题预测】――考前咬牙 考后放歌
一、选择题
1.( 原创)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杜牧)
B.“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唐•杜甫)
C.“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2.( 原创)《宋史》中记载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南方的人口超过北方 B.政治中心转移到北方
C.南方是粮食主产区 D.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3.( 原创)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诗描述了宋代哪一节日的气氛?( )
A.元宵节 B.端午节C.中秋节D.元旦
4.( 原创)从唐、宋、元到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分别由诗、词转变到曲再到小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由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这一变化过程适应了( )
A.统治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B.商品经济发展后壮大的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需要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步提高的需要
5.( 原创)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北宋社会生活的电视剧,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内容( )
A.东京市民到“瓦子”(瓦肆)看戏
B.人们过元旦(春节)挂年画。贴“桃符”、放鞭炮、往来拜年
C.街道两旁酒店、茶楼比比皆是
D.艺人在街头说唱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
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到的“成吉思汗”是指( )
A.忽必烈 B.铁木真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二、非选择题
7.汉、唐、宋都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频繁的朝代,其对外交往的特点也不断变化,从汉代的以陆路为主到唐朝的海陆并举,再到宋代以海路为主。对外开放与交流,促进了国家的发展和强盛。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宋代时期,中外交往主要依靠海路,那时海外贸易兴盛,政府在主要港口设市舶司加以管理,收入颇丰,以至于宋高宗说:“司舶之利最厚,若措施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请你为材料一拟一个合适的图名 。围绕这幅图所反映的重大历史活动有何意义?
(2)材料二中数字所表示的国家是与唐朝交流比较频繁的国家,它们分别是哪三个国家?请你任选其中的一个国家,用史实说明中外的友好交往。?
三个国家分别是① ② ③
史实:
(3)材料三反映出外贸所得在宋代的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探究
【2011真题导练】――全新精题 梯度升级
一、选择题
1.D2.C3.B4.C5.B6.D
二、非选择题
7.(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北方人口南迁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3)商业繁荣(或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出现早市、夜市;沿街设立店铺;旅店业兴旺;使用纸币;出现娱乐场所瓦子;有春节(或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等。(4)根据实际制定恰当政策;引进人才;引进先进技术;维持地区和平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