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历史教学反思
详细内容
枪毙唯知主义倾向――传统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的深处是细节,还是根本?
无独有偶,就拿2001年令国人因之沸腾的某著名青年女演员穿日本军旗服事件来说吧,对该演员承认的对历史的无知我不想再做过多的评论(其的确太有“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意味了),〔1〕但却可以凭借这起事件来考量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来考量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历史认同与民族情感、民族意识等等。这又不能不让我们想起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后“留头”还是“留发”的生命至高选择,不能不让我们怀念朱志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愿购买日本人生产的面粉的崇高民族气节,不能不让我们缅怀牺牲的民间“保钓”运动的革命志士陈毓祥,〔2〕愿他们的灵魂在上天得以安歇!记得前不久在上《中日甲午战争》这节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中国为什么战败的原因时,在对比中日军事力量分析了清政府的腐败、软弱无能以及中国近代因为闭关锁国造成科学技术落后等等习惯思路之后,有一个男生举手站起来义愤填膺地责问“那时侯的中国男人们在干什么?”,接下来就有一位女生也好奇地问“是呀,女人们又在做什么呢?”我无言以对,是啊,那时侯如蝼蚁般的普通民众真的在做些什么呢?!……这不也正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至为关键的原因吗!同样也正是因为这场重要的给所有中国人带来了巨大民族耻辱的战争,才导致了后来清政府内部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维新变法运动,有了农民自发反抗的义和团运动,有了孙中山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而又是由于这三大运动的失败,使鲁迅、林语堂、梁启超等人深刻认识到了普通中国民众民族意识和民主观念的根本缺乏与麻木不仁,中国人太需要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实干精神和具有这种情怀的大无畏的民族脊梁、民族魂魄与革命志士了。这也正是已经被或正在被大量历史事实证明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与前途……
由此,联想到教育家吕型伟教授在《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中所重点提到的一段话“……我之所以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情况多讲一些,是因为我深感我国的历史进程缺了文艺复兴这一段。五四运动对封建冲击了一下,但很快袁世凯复辟、军阀混战、国民党一党专政、抗日战争、内战,解放后不久出现的极‘左’路线、‘文革’,致使形式主义、个人迷信大行其道。……中国就缺乏文艺复兴这一课,文艺复兴最大的作用是恢复了人作为人的尊严,人民有民主的权利……”,〔3〕用历史、用教育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民族和民主意识的启蒙,促进每一个学生民族和民主意识的觉醒,并进一步推进每一个公民为中华民族、为祖国作出积极的贡献,这难道不正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吗?!
最后,就让我们时刻铭记昨日那段屈辱的历史,让我们对历史心存敬畏,敬畏历史和生活中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同时让我们共同为我们伟大祖国、伟大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我们应有的积极贡献!我想,这或许正是教育强国梦想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