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详细内容
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1)掌握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及外传。
(2)认识《九章算术》的重要成就。
(3)知道张衡发明地动仪。
(4)了解张仲景和华佗的医学成就
2、能力:(1)课前让学生回去尝试着制造一张纸,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张衡,如何用地动仪测定出汶川大地震的方向?”让学生运用地动仪的测定地震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震灾害,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能力。
(3)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让学生算一算写2000个字,所需要纸张和竹简的重量,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纸的优越性。
(2)课前让学生回去尝试着制造一张纸,课上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展示成果,并讲述造纸过程及其感受,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造纸工艺。
(3)通过显示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作出的贡献。
(4)通过创设情境:“假如你是张衡,如何用地动仪测定出汶川大地震的方向?”让学生运用地动仪的测定地震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地震灾害,从而理解了地动仪的测定地震方向的原理。
(5)通过显示材料,了解华佗、张仲景在医学上的贡献,同时感受到秦汉时期我国医学承上启下,获得巨大发展,并对后世我国中医和世界医学影响深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让学生认识这种昌盛文化的形成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贡献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产生的许多重大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
(3)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要善于观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们的发明创造也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二、难点:让学生认识到要善于观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们的发明创造也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1、教师拿着一张纸,问:这是什么?纸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它们可以用来做什么?如果家里没纸了,你的生活会怎样?
2、纸对于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我们需要它!问:纸是不是现在发明的?那么在我国,人们什么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纸了?(西汉早期)那个时期的文化有怎样的发展呢?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到那个时期去看看。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板书)
(二)学习新课:
1、那时的纸是用什么原料做的呢?(麻纤维)
显示《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的纸质地图残片》,教师介绍: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这是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一、纸的发明--------西汉早期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
1、问:为什么说西汉早期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
2、问:(1)西汉以前的战国、秦朝时期,人们是用什么作为书写材料的?(竹简、木简、丝帛)
(2)接着问:联系生活以及前面所学的内容,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不继续使用竹简、木简、丝帛作为书写材料,而要发明新的书写材料-----纸呢?
(学生可能会谈到“竹简、木简笨重,丝帛昂贵”,教师再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要善于观察生活,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并且我们的发明创造也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引导:
(1)算一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竹简作为书写材料的缺陷,从而理解发明纸张的必要性。)
①一片竹简最多能写20来字,一卷竹简由十几片竹片串成,最多能写多少个字?(一卷竹简有一斤多重)
②一张纸可以写多少个字?如果用竹简书写2000个,需要多重的竹简?
我们书包里有20多本书,如果用竹简书写,就有十几吨重了。我们不是背书包,而是背卡车啦。
(2)举出一些例子:
①显示:《西汉文学家东方塑向汉武帝上奏本》图片。(图上两个抬着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塑的奏本。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个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简,派了两个人才抬进宫去。)
②秦始皇每天还批阅120多斤重的公文。
师总结过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发现竹简、木简笨重,使用不方便,也不容易保存;而丝帛虽然轻盈,但是太昂贵,平民老百姓用不起。再加上西汉初年,政治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于是就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人们发明了纸。
过渡: 西汉早期,我国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纸。 但这时候的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人们不断地摸索、改进,最终纸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问:谁改进了造纸术?
二、造纸术的改进-----蔡伦
【历史相册】
展示蔡伦画像,通过让学生给蔡伦制作一张个性名片来介绍蔡伦其人其事。
制作个性名片
【姓名】:
【朝代
【职业】:
【人物事迹】:
【人物影响】:
【人生格言】:
可以引导:问:蔡伦改进造纸术,有哪些突破?
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后,造纸原料容易找到、便宜,纸张质量也提高了,于是造纸技术和纸张广为流传。纸成为竹简、木牍、丝帛的有力竞争者,到了三、四世纪就基本上取代了简帛。
三、造纸流程
1、让学生结合《汉代造纸示意图》,想一想:纸到底是怎样造出来的呢?(课前让学生回去尝试着制造一张纸,课上展示,谈感受,这样就能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造纸工艺。)
水浸 切碎 洗涤 蒸煮 漂洗 舂捣 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 捞取纸浆 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师补充讲解:“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形象地再现了两汉时期的造纸术,将麻头、破布等原料经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
过渡:三、四世纪(魏晋南北朝)时,纸不仅在我国国内大红大紫,深受欢迎,基本上取代了简帛,成为广泛的书写材料,而且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耀眼明星。
四、我国的造纸术走向了世界
1、师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我国造纸术最先传到朝鲜和越南,大约在隋朝末年,由朝鲜传到日本。唐玄宗时,造纸术飘洋过海来到阿拉伯。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又把造纸术传入了欧洲。400多年后,传到美洲。19世纪,澳洲也建起了造纸厂。这样,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整个地球。
2、请大家以“自从有了纸。。。。”为题写一句话,表现纸的发明给全世界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为了让学生能谈到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显示下列材料进行引导。)
显示材料:
材料一:在纸传入以前,朝鲜、日本也用竹木简或帛写字;印度人用白树皮和棕榈叶写字;埃及人用纸草的内皮写字;而欧洲人用羊皮写字。这些书写材料有的笨重;有的很脆;有的则很昂贵。据说欧洲人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
材料二:纸张的横空出世如一道霹雳将禁锢人类文明的枷锁打碎,文明与知识的雪花在一夜之间飘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材料三:“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
-----德克・十德《中国物品西传考》
学生发言后,教师补充总结:(1)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它在中国最早出现,使得中国汉代的文明勃兴远远超过了同时代别的文明。
(2)纸的发明与传播,使文字的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知识在平民中得到普及,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纸张的横空出世如一道霹雳将禁锢人类文明的枷锁打碎,文明与知识的雪花在一夜之间飘落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过渡:由于生活的需要,纸张横空出世,而还有许多发明创造也是在人们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中产生的?其中就有数学知识。
问: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到数学知识?(学生可能会谈到买菜、量房子等。)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这需要哪些数学知识?
大家知道吗,在我国,人们很早就掌握这些数学知识了。问:什么时候,在哪本书中有记载呢?
【数学天地】:九章算术
1、主要内容:
通过把《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设计成表格并展示,让学生了解到秦汉时期的人们创造了许多数学知识来解决在生产生活遇到的问题,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创造能力,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创造。
章节
内容:
"方田"
田亩面积的计算。
"粟米"
谷物粮食之间按比例的折算。
"衰分"
比例分配的问题。
"少广"
已知面积、体积,反求其一边的宽广等,专讲开平方、开立方。
"商功"
一些工程(筑城、修堤、开渠、堆粮)的计算,包括求体积。
"均输"
合理摊派赋税。
"盈不足"
盈亏、比例问题的解答。
"方程"
线性方程组的解法,用消元法解答了三元一次方程组,出现了负数。
"勾股"
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种问题。
师讲解:书中有各类实际应用的数学题246个,这些题按解题的方法和应用的范围分为9大类,所以称为 九章算数 。九章算术 的命题,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出的问题,包括田亩和土方计算 土地和距离测量 粟米交换 仓库体积 赋税摊派等.这些问题的解答,应用了分数计算方法 开平方 开立方 二次方程和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这在当时居世界领先地位. 九章算数 中提出的负数概念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在世界数学史上是最早的。唐宋时《九章算术》是国家明令规定的教科书,北宋时由政府刊刻,又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数学书。隋唐时就已传入朝鲜、日本,现在已被译成日、俄、德、法等多种文字。《九章算术》是先秦数学成就集大成的总结,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对中国传统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数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过渡: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时刻,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山崩地裂,生命临危,顷刻间改变了许多人的生活。成为许多人心中永远的回忆,也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痛和感动。
1、提出问题:面对地震灾害这个恶魔,难道我们就束手无策,听天由命吗?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
2、东汉时,地震也频繁发生,那时有位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他是谁?这个仪器叫什么名字?
3、接着显示地动仪模型,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张衡,如何用地动仪测定出汶川大地震的方向?(注:汶川位于我国西部,纬度:31.0°N ,经度:103.4°E)
师在学生介绍之后进行总结:据学者们考证,张衡在当时已经利用了力学上的惯性原理,“铜柱”实际上起到的正是惯性摆动的作用。而欧洲直到1880年,才制成类似的仪器,比起张衡的发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问:张衡除了在科研方面有巨大的成就之外,他又有怎样的人格魅力呢?
过渡:我们的生活中不免会遭遇难以抗拒的自然灾害,要想生存下去,除了普通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外,也离不开勤于钻研、造福百姓的科学家。而疾病也会带给人们伤痛,除了我们要乐观面对,平时积极锻炼身体之外,还需要谁。。。。(医生)
【医学诗篇】
华佗(擅长外科、“麻沸散”、五禽戏)
1、问:如果生病了,你是喜欢去看西医,还是中医?为什么?
引导:(1)西医做手术打麻醉针,而东汉以后,中医做手术用什么办法进行麻醉呢?(麻沸散)是谁发明的?(华佗)
(2)课间操时间我们做什么运动来锻炼身体?(体操)大家知道吗,在东汉时华佗就发明了强身健体的体操,是什么呢?(“五禽戏”) 为什么叫“五禽戏”?勤练“五禽戏”的人身体会怎样?大家想不想自己也身强体壮,健健康康啊?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江苏徐州有华佗纪念墓;沛县有华祖庙;安徽华佗国药厂。问:人们为什么如此怀念华佗?
师总结:华佗擅长内、外、妇、儿、针灸等各科,对外科尤其精通。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是东汉民间的“神医”。他一生专职医学,不追求名利富贵,曾多次拒绝朝廷和地方的征召、举荐。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
过渡:华佗擅长外科,东汉时期还有一位医学家,他擅长内科,问:他是谁呢?(张仲景)
张仲景(擅长内科、《伤寒杂病论》)
1、显示图片医圣祠。医圣祠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它是"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两侧是一幅对联:上联是“阴阳有三,辨病还需辨证。”下联是“医相无二,活国在于活人。”问:为什么给张仲景墓祠写这样的对联呢?
引导:(1)张仲景的这种“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和“八纲”、“八法”等治疗方法都在哪部书中阐述呢?(《伤寒杂病论》)
(2)介绍张仲景走上从医道路的缘由。他从医之后又是怎么做的?
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后来,为了纪念张仲景,百姓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病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所以医生也就成了"坐堂医生"。
问:了解了华佗、张仲景的人生经历,大家有什么感受?
(三)课堂巩固:
把本课书的内容制成表格,让学生完成表格
项目
人物
成就
造纸术
蔡伦
西汉发明了纸/改进造纸术(东汉)
数学
/
《九章算术》
天文学
张衡
制成“地动仪”
医学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1、今天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科技方面的内容。了解了许多重要科技的发明及其对人类生活的重大影响。接着问:为什么秦汉时期的文化如此昌盛?
点拨: 原因:(1)政治统一 (2)经济发展
(3)社会安定 (4)民族交流
2、学习了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感悟?
(四)课外延伸:
在当今社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哪个国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优势,就会在此后一定时期内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科技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么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应对,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