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戊戌变法
详细内容
第14课 戊戌变法
一、课标重点: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 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二、知识结构:
(一)戊戌变法的历史根源:
1、阶级基础:
原因:
影响: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政治变革,为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2、社会背景:
表现:
3、思想基础:19世纪60年代早期维新思想宣传及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1)、早期维新思想:
时间背景代表内容特点
内因经济:
政治:
外因
教育
(2)、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传播
时间原 因代表思想主张备注
内因康
有
为
是宣传维新理论的的两个健将
外因
严
复
(二)、维新变法的序幕:??公车上书
1、直接原因:
2、主要内容:
① ②
③
3、结果:由于保守派阻挠,“公车上书”未能递 交到光绪帝手中。
4、影响:
①
②
③
④
(三)、发展??建立组织、创办报刊
1、组织:
组织:
2、报刊:
名称创办人地点备注
3、意义:
①
②
(四):高潮??百日维新
1、具体原因:
(1)直接原因:
(2)康有为:①
②
③
(3)光绪帝:
2、时间:
3、主要内容:
类 别颁 布 新 法改 革 旧 制
政治
方面
经济
方面
文化教育方面
军事方面
请思考:变法诏书的内容在哪些方面与康有为原先的主张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反应了什么问题?
请思考:变法诏书中的哪些措施、内容 导致了变法的失败(招致了保守派的反对和阻挠破坏)?
(五)、维新变法的结果??无力回天
1、新政实施后各派的反应与斗争:
①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
②守旧官僚地主:
③慈禧太后:
④读书求官之人:
⑤维新派:
⑥外国列强:
⑦袁世凯:
2、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概况:
(2)今天的你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无畏献身精神?
(六)、维新时期的遗产
1、性质:
2、影响:
①
②通过变法,维新派将自己的思想付诸实践,
③
④
⑤
3、历史意义:①戊戌变法是 ,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进步趋势;②是 ,启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③是 ,促进国人思想解放,在意识形态方面起了破旧立新的作用。
3、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七)知识拓展??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
具体表现:没有勇气同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进行彻底的决裂,幻想得到列强的支持;依靠 ;变法中未提出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实行 。
②光绪帝:虽有变法愿望,但很大程度出于与慈禧太后争权夺利的需要。
③
④
2、经验教训:
历史事实证明 ,为以后进步社会势力运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斗争提供历史依据;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曲折的。
三、同步检测:
( 一)选择题:
1、(江苏)1895年,维新变法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2、“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 )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3、(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幻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
A 、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4、(广 东)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
5、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 )
A、提出了各方面的具体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 宪的政治体制
C、系统论述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6、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
A、定宪法 B、开国会 C、开制度局 D、设议院
7、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破坏维新变法的手段有( )
①刺杀维新志士、阻挠变法②慈禧太后牢牢掌握用人大权③与洋人勾结镇压维新变法运动④发动政变、废除新 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8、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动政治改革 C、发展社会经济 D、促进思想启蒙
9、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技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10、19世纪康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进一步”指的是( )
①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②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③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政治运动④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宜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退;约章之利病,使才之优绌,兵制阵法之变也,不变则彼协而我孤,彼坚而我脆。
-薛福成《筹洋务议•变法》
材料二 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是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议政于议院,军民一体,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臣切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的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归纳材料一的基本主张,并判断其阶级属性。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思想比较有那些突破?其根本要求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主张?如何评价?
12、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都试图 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但结果是一成一败。 试从改革变法的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国际环境三个方面分析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