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历史教案>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学案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学案

详细内容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一节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了解商鞅变法在经济、政治和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革新精神,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风潮兴起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的性质问题;

教学难点 从秦国改革前的有利条件看变法的成功。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候争霸,虽然泰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泰国在群雄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那么,当时泰国面临哪些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

一、春秋战国时代特点---大变革时代

1、大动荡: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争霸战争。

2、大发展: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

3、大变革:

⑴社会经济的变化:随着 使用和 推广,井田制破坏,奴隶逃亡垦荒, 逐步得到认可

⑵阶级关系的变化:

①随着土地私有化,新兴地主实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特权,进行社会变革。

②各国先后进行变法,首先魏国 变法,之后楚国 变法。

⑶思想意识形态变化:

①表现: 等各家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形成“ ”局面。

A.荀子:“ ”,掌握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B.墨家:“ ”、“ ”、“ ”,反映平民阶层利益。

C.法家:“ ”,主张除 外,都要受法律约束。

②意义:形成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 和 。

二、战国时秦国:商鞅变法

(一)历史背景:

1、大动荡大变革是变法的有利外部条件

⑴诸侯争霸的推动:各国面临 的重建。

⑵变法风潮席卷各国:首先 国李悝变法,之后 国吴起变法。

⑶百家争鸣的推动:第 次思想解放高潮,推动当时的社会变革。

2、秦国统治者锐意变革是变法内部动因

⑴必要性:时代的要求;秦国摆脱落后,实现富国强兵的需要。

⑵可能性:秦国国君立志改变落后状况,推行社会改革。

①秦献公:废除 的恶习;由雍迁都 ;允许 活动。

②秦孝公:发布 ,吸引 。

3、商鞅来秦并得到赏识是变法的重要条件

⑴游说:商鞅以 之术游说 ,劝说他“ , ”,变法要坚决果断。

⑵辩论:与反对派辩论,宣传变法思想,提出“ , ”。得到秦孝公赏识。

⑶立信: ,取信于民;并打击破坏新法的人。

4、变法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兴 力量壮大。

(二)变法的中心、目的和性质:

1、人物: ,商鞅(官职 ) 2、中心:“ ”和“ ”。

4、性质: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一场彻底的封建化改革运动。3、目的:实现 。

(三)变法的内容:强国之术

第一阶段:公元前 年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成效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五家为一伍,

十家为一什。

:一家犯法

余家告发,否则同罪。

加强管理,

有效行使

政府权力

新法推行

几年后,

逐渐成效,

秦国对外

战争不断

胜利。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① 收粮多织布帛多

免除 。

② 凡从事工商业或

懒惰而至穷的,要受到惩罚。

③ 以优惠政策吸引

百姓来秦垦荒。

稳定财政收入,

增强国家实力

奖励军功

按军功赏赐

①按功受爵,制定 级爵,

即“ ”

② 没有军功

③不再受爵。

对聚众乡里私斗

的人 。

提高军队战斗力,

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地主阶级优势。

第二阶段:公元前 年

措 施

内 容

作 用

废井田

开阡陌

废井田制度,

实行 制度。

承认 权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提高生产积极性。

废分封

行县制

① 县为地方行政单位,

县辖若干乡镇。

②县设 (县令),

(副县令), (军事)

③在新兼并地区设 ,

负责郡政。

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统一度量衡

流传至今的“ ”。

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

塞私门之请”

移风易俗

①禁止私下 ,

奖赏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② 禁止父子兄弟共居,推行家

③ 有20男则分户的“ ”令

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刺激小农生产的积极性。

燔诗书,明法令

禁止 ,想要做官

就得 ,

加强专制统治。

课堂演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相与争之。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乃拜鞅为左庶长。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商君书・更法》

请回答:

根据材料说明商君所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动?

(四)变法的评价

1、历史作用:

⑴政治上:

世卿世禄制向赐爵制度的转变,使统治集团 发生重大变化,

成为秦统治支柱, 逐步建立起 政治体制,形成 的风气。

⑵军事上:

从“ ”到“ ”,提高了秦军战斗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⑶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 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秦国实力增强,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⑷总 之,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对秦国以至 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历史局限性:

⑴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剥削压迫:如:刑法严酷。连坐法。

⑵改革不完全彻底:如: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⑶重农抑商政策,压制工商业发展,违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⑷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摧残了文化,加强专制统治:导致民族创新意识窒息。

(五)商鞅变法的结果和成功原因:

1、结果:“商鞅虽死,秦法未灭”,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2、成功原因:

⑴时代发展的要求:顺应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趋势,合乎秦国的国情,这是成功根本原因。

⑵秦孝公大力支持:由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变法措施得以坚决实行,这是成功的重要原因。

⑶商鞅的政治才干:敢于同反对派进行斗争,赏罚分明,取信于民。

⑷变法深得人心:变法施行十年,百姓有较长时间适应及接受。

【课堂小结】

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评价?

【重点难点】商鞅变法的特点: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课堂作业】阅读下列材料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力本业,耕织致栗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

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商鞅变法的措施。

【课后反思】

高二历史选修改革专题二 商鞅变法

第二节 秦国的崛起

课程标准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知识与能力

探讨商鞅变法对于秦国的制度变革和国力强盛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商鞅变法的性质和“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是在改革中不断前进的,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全面评价商鞅变法;

教学难点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

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学习

情境创设:贵族保守势力是怎样抵制和破坏变法的?而商鞅是怎样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

一、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地主”

1、世卿世禄制度走向消亡

⑴含义:是与宗法制和 联系在一起的,按照等级世代沿袭高官,享受厚禄和特权。

⑵亡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实力增强,要求废除 世袭制,按照 选任官吏

2、赐爵制的实行和作用

⑴实行:①战国时:和官制联系在一起,官爵基本一致,享有该官爵所对应经济和政治权益。

②商鞅变法时:

A.实行 ,制度 级爵(也称“ ”)。

B. 没有军功不能获得爵位和贵族身份。

C. 不得铺张,只有军功者才能享受荣华富贵。

⑵作用:

①统治集团 发生重大变化, 在君主之下,排在第一位, 排在第二位。

②废除了 制,打破了 制,创造了鼓励军民立功的灵活用人机制,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

二、从“夷狄遇之”到“虎狼之国”

1、变法前的秦国:“夷狄遇之”

公元前 年被封为诸侯。一直处于弱势地位,被各国“ ”,不能参加 。

2、变法后的秦国:“虎狼之国”

⑴原因:商鞅变法后秦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⑵结果:使东方六国对秦国感到威胁,采取“ ”运动,但秦国统一的趋势已无法阻挡。

三、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1、商鞅的悲惨结局

⑴原因:

①变法侵犯贵族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②商鞅采用 手段打击压制旧贵族,进一步加剧了与保守势力的矛盾。

⑵结果:

前338年 死, (驷)继位,保守势力污蔑其“ ”,在封地( )他及全家被害

【课堂演练】

材料一 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秦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缪(miao)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师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孝公已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也,愿大王图之。”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前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回答:

(1) 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何在?

  

(2)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句)

  

(3)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商鞅变法产生了哪些主要的社会影响?

  

(4)据材料四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有何启示?

2、商鞅变法的深远影响:

⑴在此后100年间基本建立起 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形成 的风气

⑵在秦国强大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面前,由兼并战争演变为 的战争。

3、商鞅变法的启示:

⑴大凡改革都会遇到阻力。 ⑵改革有时还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⑶改革家的变革精神值得后人钦佩。 ⑷执政者的态度影响到改革的成效。

★☆商鞅变法前后的秦国

变法前

变法后

经济上

井田制为基础。

封建土地私有制,

统一度量衡。

政治上

分封制、世卿世禄制,

奴隶主贵族占统治地位。

县制,军功爵制、军功地主

占第一位、封建中央集权制。

军事上

秦兵不敢东向。

全国皆军、惟军为荣,

虎狼之国。

外交上

“夷狄遇之”不能

参加中原盟会。

第一强国,傲视群雄,

六国合纵联合抗秦。

文化上

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

法家思想统治地位。

生活上

陈规陋习。

移风易俗,分异令。

性 质

落后的奴隶社会。

新兴的封建社会。

【课堂小结】

结合所学知识,对商鞅及其变法做一客观的评价。

【重点难点】

商鞅变法的启示

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顺应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变革,是对整个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得以进一步的确立与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然而,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他的家人也遭到了他自己制定的刑律――连坐,不得不说商鞅的结局是个历史的悲剧,由此可见旧势力的顽固与改革的艰辛。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向上的,然而在向上发展的道路中会有许多可知或不可知的阻力,因此,改革者需要更多的决心与勇气,而商鞅正是具备了这种勇气与信念,在改革中表现了义无返顾的坚毅精神和大胆而审慎的处事态度。

【课堂作业】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引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谮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百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引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引自李斯《谏逐客书》

回答:

①材料一评论商鞅变法的主要标准是什么?这一标准对材料一的结论有何影响?

②材料二对商鞅变法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

③材料三评论商鞅变法主要着眼于什么?与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

④你认为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着眼点应是什么?举上述材料一例说明商鞅变法后阶级关系的变化。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