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二政治试题>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中模拟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期中模拟题及答案

详细内容

《生活与哲学》期中模拟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中。)
1、“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哲学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B.哲学起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C.揭示了哲学的本义 D.真正的哲学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
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这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 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
我国古人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观点在现在仍具有积极意义。回答4―5题。
4、道家强调“道法自然”,认为人类应该以自然为师,顺应自然。这一思想启示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B.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和基础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没有本质区别 D.只能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
5、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过分强调“人定胜天”,造成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峻。近年来,根据这种现状,我国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过程表明
A.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D.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认识的根本目的
6、《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
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  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
7、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①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
③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 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8、下列活动不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B.教师讲课 C.农民种田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有
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③心外无物
④天地合而万物生 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⑥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④⑤⑥
10、“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11、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会面对处理工作计划与工作实际的关系――这在哲学上就是处理
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
12、哲学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
A.通过对社会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B.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D.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
13、能够充分体现哲学思想上述作用的典型事件是
①百家争鸣催生了新的封建制度 ②文艺复兴运动开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③启蒙运动迎来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①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反映
②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5、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
A.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改革开放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6、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这是因为
A.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和社会的精华
B.一定形态的思想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
C.世界观人人都有 D.思想对行动有促进作用
17、据2009年9月28 日出版的《嘹望新闻周刊》报道,正当省市县乡领导班子换届工作陆续进行之时,一些地方竟然在当地新闻媒体上整版整版地做起了“政绩广告”,且多是华而不实、投机取巧、沽名钓誉之词。从哲学上看,这种“政绩广告”
A.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B.忽视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的导向作用
C.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D.否认了意识活动具有的主动创造性
18、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引文表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是
A.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C.客观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D.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9、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0、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1、贝克莱认为:“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这一观点
A.否认了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肯定了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
C.否认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D.否认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22、在高速运行的“神舟”七号轨道舱内,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的身体对于飞行中的轨道舱来说,其位置是保持不变的。这说明
A.事物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运动 B.在特殊情况下,静止不一定是有条件的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D.运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2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考虑选择我们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的举动主要体现了意识活动的
A.目的性和计划性 B.自觉选择性 C.主动创造性 D.重复性
24、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①人脑 ②基本路线 ③生产关系 ④思想观念 ⑤国家 ⑥辩证唯物主义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⑥ D.②③⑤
25、“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诗句。其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信念、意志、激情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B.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C.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6、中国古代天文观测是发达的。我国最早用甲骨文记录了超新星的爆发,但我们没有进一步研究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爆发。《墨经》对所有的几何光学现象都有记载,但没有人问“光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往往强调“用”,能管用就好了,止步于应用,没有进一步进行哲学思考,理论的思维,往往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这启示我们
A.应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正确对待错误 B.应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C.应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D.应承认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7、2009年7月30日,安徽省审计工作座谈会就贯彻落实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四项措施,其中包括:在项目选择上突出重点,其哲学依据是“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审计方法注重创新,其哲学依据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说明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B.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C.哲学主宰着我们的生活 D.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28、下列对哲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B.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太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30、“西气东输”工程是根据我国资源分布不均,各地发展不平衡所做出的重大能源调配政策。它蕴含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于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认识总是不断升华的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二、简答题
31、2008年9月25日晚9时10分,“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经过变轨后,飞船顺利进入轨道。“神舟七号”的发射成功,表明我国的航天测控技术取得了新的突破。请回答:(8分)
(1)有人认为变轨的成功说明人能够改变规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待规律应坚持什么样的正确态度?
32、2006年3月9日《钱江晚报》载文指出,杭州市勇进中学组织初一、初二两个年级近800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存体验”活动:选取你认为可以赢利的项目,不管投入本金多少,利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赚钱。孩子们打起杭州旅游经济的主意,开始了五花八门的设想:矿泉水、鲜花、气球都成了孩子们的“大单生意”。经过市场竞争洗礼后,有的孩子赢利200多元,而有的孩子亏本100多元。但每个孩子都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体验到了更多……生存体验――除了读书还有更辛苦的事。
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大课堂”?(8分)
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33、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以GDP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热衷于上项目铺摊子,贪大求洋,搞一些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大广场、大马路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不正确的政绩观,片面追求GDP,忽视将速度、效益统一,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忽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结合。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影响了经济结构的不协调,而且老百姓怨声载道。对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一再指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追求“绿色GDP”,不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坚持求真务实,重实际、
请结合上述材料并从辨证唯物论的角度说明怎样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

34.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某校高三学生小明参加了以“回首家乡三十年”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小组活动,收集了以下资料,请你参与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二: 小明的爷爷曾经多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亲历了带领村民致富的艰难历程。他回忆说,家乡的变化真不容易啊!俺村自然条件并不差,有着3112亩耕地、983亩鱼塘和3480人口。过去由于经营单一,思想保守,俺村成了出名的“贫穷村”。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针对这一情况认真研究对策,制定并实施了“一果五金扩鱼塘”的致富方案,开发了一个300多亩的果场种植沙糖桔;引进了小五金加工企业;扩大了鱼塘面积,并大胆地将经营项目发包给村民经营,当年就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不断解放思想,每年都有新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壮大了集体经济,使得俺村一跃成为本地有名的富裕村。
(2)小明爷爷的这段话体现了辩证唯物论的哪些道理?(10分)


单项选择题
1-5 DCBBA 6-10 BDABB 11-15 BADDD
16-20 BCABC 21-25 BAD 26-30 B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1答:(1)不同意。因为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不能消灭规律,不能改变规律。规律是不可抗拒的,违背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神舟七号”的变轨成功不是改变规律,而是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2)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32答:(1)社会实践是大课堂,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决定认识。为此,要求树立实践的观点。
(3)读书学习是获得认识的重要途径,但它只是获得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所获得的认识才是直接经验。
(4)所以,我们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社会实践,自觉投身社会大课堂。
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33答:(1)必须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在建设中反对盲目铺摊子上工程,坚持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统一。
(2)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我们要反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反对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事实,从当地的资源和财力物力出发等客观条件出发,因地制宜,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3)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只有树立协调、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树立起经得起实践、历史和人民考验的正确政绩观,才能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34(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根据本村当时的实际,制定发展战略,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2分)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该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创新思路求发展,正体现了解放思想的要求。(2分)
③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