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一化学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章末综合检测题(有答案和解释)
详细内容
章末综合检测
(9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8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54分)
1.(2013•广雅中学高一期末)下列物质属于电解质的是( )
A.食盐晶体 B.酒精
C.铜丝 D.二氧化碳
【解析】 酒精和二氧化碳属于非电解质;铜丝属于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食盐晶体属于电解质。
【答案】 A
2.(2013•福州八中高一期末)能够将溶液和胶体区分开的方法是( )
A.过滤 B.观察颜色、状态
C.利用丁达尔效应 D.闻气味
【解析】 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在1~100 nm之间,可以通过滤纸,因此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区别,A项错误;胶体有些也是无色无味的液体,无法从颜色、状态、气味上区别,B、D两项错误。
【答案】 C
3.(2013•桐城十中高一期末)下列物质种类中,前者包含后者的是( )
A.混合物 溶液 B.电解质 化合物
C.浊液 胶体 D.单质 化合物
【解析】 C、D是属于并列前系;B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
【答案】 A
4.分类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分类标准合理的是( )
A.根据是否含氧元素,将物质分为氧化剂和还原剂
B.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C.根据水溶液是否能够导电,将物质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D.根据是否具有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
【答案】 B
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类型反应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区域3的是( )
A.4Fe(OH)2+O2+2H2O===4Fe(OH)3
B.2NaHCO3=====△Na2CO3+H2O+CO2↑
C.4NH3+5O2=====催化剂△4NO+6H2O
D.Zn+H2SO4===ZnSO4+H2↑
【答案】 C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态HCl、固体NaCl均不导电,所以HCl、NaCl均不是电解质
B.NH3、CO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3、CO2均是电解质
C.蔗糖、酒精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时均不导电,所以它们不是电解质
D.铜、石墨均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解析】 NH3、CO2的水溶液能导电,并不是它们自身电离的结果,而是它们与水反应的产物NH3•H2O、H2CO3电离的结果。某物质是否为电解质的前提是此物质必须是化合物,故铜、石墨均不是电解质。故答案为C。
【答案】 C
【特别提示】 ①判断给出的物质是不是电解质时,要先判断该物质是不是化合物,然后再对该化合物进行归类,看是哪一类物质,最后做出判断。
②要正确理解电解质导电的条件,而不能错误地认为只要能导电就是电解质以及电解质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导电。
7.(2013•广雅中学高一期末)下表各组物质分类不正确的是( )
ABCD
液氧、空气、
Cl2、铜丝HCl、H2SO4、H2O、HNO3NaCl溶液、盐酸、CuSO4•5H2ONH3、NaOH、BaSO4固体
分类标准单质酸混合物电解质
不属于该类的物质空气H2O盐酸NH3
【解析】 空气属于混合物,主要成分为N2和O2,A项正确;按照酸、碱、盐的分类,H2O不属酸,B项正确;CuSO4•5H2O属于纯净物,而NaCl溶液、盐酸(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C项错误;NaOH和BaSO4固体属于电解质,NH3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使溶液导电,NH3•H2O是电解质,而NH3属于非电解质,D项正确。
【答案】 C
8.(2013•汇文中学高一期末)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用离子方程式H++OH-===H2O表示的是( )
A.2NaOH+H2SO4===Na2SO4+2H2O
B.Ba(OH)2+2HCl===BaCl2+2H2O
C.HCl+KOH===KCl+H2O
D.Cu(OH)2+2HNO3===Cu(NO3)2+2H2O
【解析】 Cu(OH)2属难溶物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成Cu(OH)2的形式,D项中离子方程式为Cu(OH)2+2H+===Cu2++2H2O,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9.(2014•经典习题选萃)下表中评价合理的是( )
选项化学反应及其离子方程式评价
AFe3O4与稀硝酸反应:2Fe3O4+18H+===6Fe3++H2↑+8H2O正确
B向碳酸镁中加入稀盐酸:CO2-3+2H+===CO2↑+H2O错误,碳酸镁不应写成离子形式
C向硫酸铵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Ba2++SO2-4===BaSO4↓
正确
DFeBr2溶液与等物质的量的Cl2反应:2Fe2++2Br-+2Cl2===2Fe3++4Cl-+Br2错误,Fe2+与Br-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应为1 : 2
【解析】 A项,Fe3O4中有二价铁离子,能被稀硝酸氧化为三价铁离子,硝酸本身被还原为NO气体;B项,由于碳酸镁为固体难溶物,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不能写为离子形式;C项,硫酸铵与氢氧化钡反应时,除了钡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外,还有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氨气的反应;D项,由于该题给出了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关系,并且Br-的还原性弱于Fe2+,故当二价铁离子完全被氧化后才有溴离子的反应,因为FeBr2与Cl2是等物质的量反应,故该离子方程式是正确的。
【答案】 B
10.(2013•阳泉市高一期末)下列关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几点认识中正确的是( )
A.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现象
B.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C.能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D.置换反应和分解反应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 A项,胶体区别于其它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故A错;NaHSO4在水溶液中也电离出H+,但NaHSO4属于盐,故C错;CaCO3=====高温CaO+CO2↑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
【答案】 B
11.(2013•石家庄质检一)Na2O、NaOH、Na2CO3、NaCl、Na2SO4可按某种标准划分为同一类物质,下列分类标准正确的是( )
①钠的化合物 ②能与硝酸反应的物质 ③电解质 ④钠盐 ⑤钠的含氧化合物
A.①④ B.③④
C.②⑤ D.①③
【解析】 NaCl和Na2SO4不与HNO3反应,②错误;Na2CO3、NaCl、Na2SO4三种物质属于钠盐,Na2O属氧化物,NaOH属于碱,④错误;NaCl中不含氧元素,⑤错误。
【答案】 D
12.(2013•南郑中学高一期末)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
A.K+、MnO-4、Na+、Cl- B.K+、Na+、NO-3、CO2-3
C.Na+、H+、NO-3、SO2-4 D.Fe3+、Na+、Cl-、SO2-4
【解析】 由溶液为无色透明可排除A选项,因为MnO-4有颜色;碱液中含大量OH-,C项中H+和OH-反应生成H2O,不能大量共存;D项中Fe3+和OH-反应生成Fe(OH)3红褐色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 B
13.(2013•应县一中高一期末)在无色透明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Cu2+、NO-3、SO2-3 B.K+、Na+、Cl-、SiO2-3
C.Al3+、NH+4、NO-3、Cl- D.K+、Na+、AlO-2、Cl-
【解析】 由溶液为无色透明可排除A选项,因为Cu2+有颜色;强酸性溶液中含有大量H+,B项中SiO2-3和H+反应生成H2SiO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D项中AlO-2和H+反应生成Al(OH)3沉淀,不能大量共存。
【答案】 C
14.(2013•嘉峪关市一中高一期末)3S+6KOH===2K2S+K2SO3+3H2O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S原子数之比为( )
A.1?2 B.2?1
C.1?1 D.3?2
【解析】 由 +3H2O可知1个S被氧化,2个S被还原。
【答案】 A
15.(2013•华山中学高一期末)新型净水剂―高铁酸钾(K2FeO4)为暗紫色固体,可溶于水。工业上制备K2FeO4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次氯酸盐氧化法:①2FeCl3+10NaOH+3NaClO===2Na2FeO4+9NaCl+5H2O ②Na2FeO4+2KOH===K2FeO4+2NaOH。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为氧化还原反应,反应②为复分解反应
B.反应①中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物质的量之比为2?9
C.反应②的产物K2FeO4中Fe为+6价,具有强氧化性,能杀菌消毒
D.反应①中若有2 mol FeCl3发生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6 mol
【解析】 由
+5H2O知,此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产物是Na2FeO4,物质的量为2 mol,还原产物为NaCl,物质的量为3 mol,所以B项错误;2 mol FeCl3发生反应,转移电子为6 mol,D项正确;反应②无化合价升降,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A项正确;K2FeO4中铁元素为+6价,此物质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可用于杀菌消毒,C项正确。
【答案】 B
16.工业上冶炼锡的第一步反应原理为2SnO2+3C===2Sn+aM↑+CO2↑,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应中SnO2被还原
B.a的值为3
C.反应后元素化合价升高生成的物质有两种
D.每生成1 mol CO2转移电子8 mol
【解析】 由原子守恒知a=2,M为CO。
【答案】 B
17.某溶液中只含有K+、Fe3+、NO-3,已知K+、Fe3+的个数分别为3a和a,则溶液中K+与NO-3的个数比为( )
A.1?2 B.1?4
C.3?4 D.3?2
【解析】 溶液中正电荷数为3a×1+a×3=6a,由正负电荷守恒知NO-3的个数为6a。
【答案】 A
18.亚硝酸盐中毒,又名乌鸦病、紫绀病、肠源性青紫病。亚硝酸盐可将正常的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由二价变为三价,失去携氧能力,使组织出现缺氧现象。美蓝是亚硝酸盐中毒的有效解毒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中毒过程中血红蛋白被氧化
B.中毒时亚硝酸盐发生氧化反应
C.药品美蓝应具有还原性
D.解毒时血红蛋白被还原
【解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中毒过程中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由二价变为三价,故血红蛋白被氧化,A项正确;中毒时血红蛋白发生氧化反应,则亚硝酸盐发生还原反应,B项错误;美蓝是亚硝酸盐中毒的有效解毒剂,因此美蓝能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正常的血红蛋白,即美蓝应具有还原性,C项正确;解毒时血红蛋白被还原,D项正确。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个小题,共46分)
19.(2013•华山中学高一期末)(7分)现有下列九种物质:①H2 ②铝 ③CuO ④CO2 ⑤H2SO4 ⑥Ba(OH)2固体 ⑦氨水 ⑧稀硝酸 ⑨熔融Al2(SO4)3
(1)上述状态下可导电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九种物质中有两种物质之间可发生离子反应:H++OH-===H2O,该离子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⑨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2 g ⑨溶于水配成250 mL溶液,SO2-4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答案】 (1)②⑦⑧⑨ ③⑤⑥⑨ ④
(2)Ba(OH)2+2HNO3===Ba(NO3)2+2H2O
(3)Al2(SO4)3===2Al3++3SO2-4 1.2 mol/L
20.(8分)为证实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的反应是离子反应,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如下:
如图连接好装置,向烧杯中加入25 mL 1 mol/L的Ba(OH)2溶液和2滴酚酞试剂,再一边不断地滴加1 mol/L的H2SO4溶液,并轻轻振荡。试完成下列内容:
(1)实验现象及分析:①溶液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灯泡亮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溶液变浑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论:稀H2SO4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答案】 (1)①由红色逐渐变为浅红,最后颜色褪去 Ba(OH)2电离出的OH-与H2SO4电离出的H+中和生成H2O,使烧杯中的c(OH-)减小,红色逐渐褪去 ②随H2SO4溶液的不断加入,呈现出明到暗以至熄灭,再逐渐变亮 开始时,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逐渐变小,故灯泡变暗,当烧杯中的Ba(OH)2完全反应后再加H2SO4,离子浓度又变大,灯泡又变亮 ③Ba2+与SO2-4结合生成了BaSO4沉淀
(2)2H++SO2-4+Ba2++2OH-===BaSO4↓+2H2O
21.(2013•试题调研)(8分)如图为一“铁链”图案,小明在图案上分别写了H2、CO2、Na2O、NaCl、FeCl3五种物质,图中相连的两种物质均可归属为一类,相交部分A、B、C、D为其相应的分类依据代号。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分类依据代号填入相应的括号内:
( )两种物质都不是电解质
( )两种物质都是钠的化合物
( )两种物质都是氧化物
( )两种物质都是盐
(2)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用酒精灯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逐滴加入饱和的图中某种物质M的溶液加热至呈红褐色。
①物质M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证明有红褐色胶体生成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根据物质的交叉分类法可知H2和CO2都不是电解质,Na2O和NaCl都是钠的化合物,CO2和Na2O都是氧化物,NaCl和FeCl3都是盐。
(2)由红褐色胶体可知该胶体是氢氧化铁胶体,可通过丁达尔效应证明胶体的存在或生成。
【答案】 (1)A C B D
(2)①FeCl3
②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的物质,若能产生丁达尔效应,则证明生成了Fe(OH)3胶体
22.(7分)(1)从下列各组反应对比中,判断哪种粒子的氧化性最强,哪种粒子还原性最强。
①铁钉浸入CuSO4溶液后,表面会附有红色物质;铜丝浸入AgNO3溶液后,表面会附有银白色物质。则在Cu、Fe、Ag中,________的还原性最强;在Cu2+、Fe2+、Ag+中,________的氧化性最强。
②铁钉在氯气中被锈蚀为棕褐色物质(FeCl3),而在盐酸中生成淡绿色溶液(FeCl2)。则在氯气分子(Cl2)、氯离子、氢离子中,________具有氧化性,________的氧化性最强。
(2)为防治碘缺乏病,通常在食盐中添加少量的碘酸钾(KIO3)。碘酸钾和碘化钾在溶液中能发生下列反应:
KIO3+5KI+3H2SO4===3I2+3K2SO4+3H2O
①该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______。
②当有3 mol I2生成时,有________mol还原剂被氧化。
【答案】 (1)①Fe Ag+ ②Cl2、H+ Cl2
(2)①KIO3 I2 ②5
23.(2014•经典习题选萃)(8分)铁在人体中的含量只有0.004%,微乎其微,但铁是组成血红蛋白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成员。正二价铁离子易被吸收,给贫血者补充铁时,应给予含Fe2+的亚铁盐,如硫酸亚铁,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还原成Fe2+,有利于人体吸收。
(1)在人体中进行Fe2+????①②Fe3+的转化时,①中的Fe2+作________剂,②中的Fe3+作________剂。
(2)“服用维生素C,可使食物中的Fe3+还原成Fe2+”这句话指出,维生素C在这一反应中作________剂,具有________性。
(3)市场出售的某种麦片中含有微量的颗粒细小的还原铁粉,这些铁粉在人体胃酸(主要成分是盐酸)的作用下转化成亚铁盐。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中Fe2+转化为Fe3+,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所以Fe2+作还原剂;而Fe3+转化为Fe2+,化合价降低,所以Fe3+作氧化剂。
(2)维生素C能将Fe3+转化为Fe2+,使铁元素化合价降低,所以维生素C作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3)铁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是Fe+2HCl===FeCl2+H2↑,离子方程式是Fe+2H+===Fe2++H2↑。
【答案】 (1)还原 氧化 (2)还原 还原
(3) Fe+2H+===Fe2++H2↑
24.(8分)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其中可能含有NaCl、Ba(NO3)2、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以下实验:
①将部分粉末加入水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后溶液呈无色;
②向①的沉淀物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固体完全溶解,并有气泡产生;
③取少量②的溶液,滴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产生;
④另取①中过滤后的溶液加入足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试根据上述实验事实,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一定不含的物质是________,可能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以上各种物质均写化学式)
(2)写出下列步骤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混合物溶于水后产生白色沉淀,形成的滤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没有Cu2+,原粉末中肯定无CuSO4。根据题意,沉淀物一定是BaCO3,说明固体粉末中有Ba(NO3)2和Na2CO3;但依据滤液与AgNO3溶液作用产生白色沉淀,这种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沉淀,也可能是Ag2CO3沉淀,故无法判断原白色粉末中是否存在NaCl。
【答案】 (1)Ba(NO3)2、Na2CO3 CuSO4 NaCl
(2)Ba2++CO2-3===BaCO3↓
BaCO3+2H+===Ba2++CO2↑+H2O
SO2-4+Ba2+===Ba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