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历史试题>2014-2015盐城市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带答案)

2014-2015盐城市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带答案)

详细内容

2014-2015盐城市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带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假如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 甲同学成为夏禹的后代,带兵抵抗周部落的进攻
B. 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
C. 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D. 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
2.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3.《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项高阳。……(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信息有
①楚国国君是先代贵族的后代  ② 楚国拥有自己的军队 
③ 楚王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  ④ 周王室已经衰弱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开创皇帝制度
C.统一度量衡、货币 D.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5.《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是指
A.周天子实行分封制 B.秦始皇设立郡县制
C.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 D.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6.根据秦朝官制,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史称“三公”。但太尉一职始终空设,在此背景下,御史大夫的实际作用是
A.监察百官并掌管财政 B.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C.协助丞相管理军事 D.牵制丞相,以防其专权
7.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A.郡县制 B.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D.行省制度
8.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9.“王沔(音mian,三声),字楚望,齐州人。……加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参知政事。”此段文字中的王沔应该是
A.汉朝人 B.唐朝人 C.宋朝人 D.清朝人
10.《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11.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直隶行省
C.富饶的江南地区 D.成吉思汗起家的斡难河地区
12.《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九年,汰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十三年正月,诛丞相胡惟庸,遂罢中书省。其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明太祖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君主专制 C.提高行政效率 D.实现权力制衡
13.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A.秦、唐、元 B. 汉、宋、明 C.秦、元、清 D. 秦、唐、明
14.由明初废丞相设内阁到清初设军机处,其本质反映了
A.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 B.官僚体制的创新
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加强 D.中央机构的精简
15.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据此判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6.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1875―1898)在《虎丘道上》写道:“愿使江涛荡寇仇,啾啾故鬼哭荒丘。”意指敌寇的魔爪使美丽的苏州在被迫开埠后出现了故鬼吼哭的荒丘。这种惨状发生在下列哪一次战争之后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7.作为台湾附属岛屿之一的钓鱼岛,历史上很早就属于中国管辖,这一点可见之于中日史籍图志,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近代日本通过哪个不平等条约强行割占了钓鱼岛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8.《马关条约》中最能体现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侵略进入新阶段的是
A.增开通商口岸 B.赔款白银二亿两
C.割台湾等地给日本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19.规定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各国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20.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突出表现在
A.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B.中国内地全部开放
C.同意拆毁大沽炮台 D.惩办反帝爱国官吏
21.北洋舰队丧失黄海海域制海权,以及后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
A.黄海海战使主力被歼 B.实力对比敌强我弱
C.战备不足,指挥失当 D.李鸿章的“避战保船”方针
22.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维新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23.20世纪30年代,日本关东军石原莞尔提出:“满蒙问题的解决是日本唯一的生存途径。”通过下列哪一事变,这个荒谬的看法变成了关东军的侵略行经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4.“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国民政府的上
述宣言发表于哪一事件发生不久?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一•二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5.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震惊中外的历史事件,被害人总数达30多万。南京大屠杀的发生
①是日本侵略者在华暴行恣意泛滥的结果 ②是日本侵略者侵华政策长期发展的结果
③不是偶然的 ④值得中国人民、日本人民以及其他各国爱好和平的人民深思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6.“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 史学家张萌麟认为“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抗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
27.下列有关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态度是积极的 ②其主战场地位一直维系到抗战结束
③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狂妄计划 ④丧失领土,作用极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28.全民族的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出现在
A.淞沪会战中 B.太原会战中 C.徐州会战中 D.枣宜会战中
29.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 一百团人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A.发生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 B.是抗日战争以的首次大捷
C.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30. 广西曾流传一首民谣:“姊妹亲.同个房睡共口针。如今姐随洪杨去,妹也跟随一路行!”民谣反映姐妹俩参加
A.抗英斗争 B.太平天国起义 C.义和团运动 D.抗日战争
31. 某班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讨论结
果出现以下四种理由,你认为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A.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32.太平天国运动中的一首歌谣:“天父杀天兄,终归一场空。打起包裹回家去,还是当长工。”此歌谣反映出
A.清军向太平军反扑 B.天京变乱造成悲剧
C.太平天国北伐失败 D.天京陷落
33.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①反映了农民反封建的强烈愿望 ②说明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③证明了太平天国的反侵略性 ④反映了宗教思想的严重危害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34.太平天国期间,洪仁?岢觥蹲收?缕?罚?洹靶隆敝饕?逑衷诩BR>A.第一次提出向西方学习 B.第一次提出和西方国家平等往
C.体现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D.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35.孙中山在《太平天国战史序》中说道:“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这句话点明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摆脱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B.没有制定纲领领导革命
C.没有发动农民积极参加革命 D.没有取得英法等国家的援助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36.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确立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7.19世纪末,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导致的阶级矛盾的激化,是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38.中共在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上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9.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封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40.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结果都没有实施,是因为两个改革方案都是农民阶级的空想,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共计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康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 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筑行者.成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1分)其主要弊端是什么?(1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5分)

4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兵力分配表
战争爆发时1942年日本投降时
中国战场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场南太平洋、东南亚战场中国战场
(不包含东北)东南亚―太平洋战场
35个师团10个师团37个师团15个师团111万人不到109万人
材料二 在如何看待中国战场问题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材料三
中国美国英国
伤残死亡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死亡死亡
3500万人2000多万人620亿美元5000亿美元40.5万人37.5万人
――以上材料均引自《中国抗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2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2分)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法西斯斗争史上的历史地位。(4分)


盐城市时杨中学
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题答题纸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共计20分。)
41.(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1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2分)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5分)


42. (1)依据材料一,说明日军兵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分配情况?(2分)

(2)材料二中罗斯福设想了怎样的结局?(2分)这一结局未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简要评价中国的抗日战争。(4分)

建湖二中
时杨中学
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计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共计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