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历史试题>辽宁2011年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调研考试试卷(附答案)

辽宁2011年高一历史下册期末调研考试试卷(附答案)

详细内容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个1.5分,共计60分)
1.在近代史学大师王国维看来,周革殷命是一次非常重要的鼎革,“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下列从制度文化的角度历数殷周鼎革的“剧变”的有①封邦建国②加强中央集权③嫡长子继承制④百家争鸣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
2.“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时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歌曲《国家》例的一段词,歌词中体现“家国一体”的观念来源于
A.宗法制B.君主专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
3.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③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④是和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相适应的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朱子语类》载:“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以上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这样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A.施政观念的民主追求B.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C.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D.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5.清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进行裁决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6.“公民大会每隔10天集会一次,20岁以上男性公民均可参加,讨论、解决国家重大问题,如战争与媾和、城邦粮食供应、选举高级官吏、终审法庭诉讼等。……五百入议事会的议员是用抽签方法从年满三十岁的公民中选出,10个部落各选出50人。这50人组成议员团轮流执行五百人议事会的职务。”上述叙述体现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有
①公民大会由选举产生,是城邦最高权力机构 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③选举产生五百人议事会,体现了民主的原则 ④五百人议事会体现了轮番而治的原则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
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
8.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适用于所有罗马人的法律B.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D.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9.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
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10.“如果不是伴随着在政府的原则和实践方面的革命,美国的独立只会被认作是从英国的分离。”对这段引文解读正确的是
①殖民地通过抗英斗争,赢得国家独立②华盛顿拒绝成为国王而创建共和政体③联邦政府的创设完全照搬孟德斯鸠学说④联邦制体现分权与制衡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1.议会是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以下关于议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后开始形成内阁制,内阁不对议会负责
B.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向国会负责
C.法兰西共和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
D.德意志帝国宰相是内阁首脑,对议会负责
12.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主要原因是                
A.旧选举制的弊端严重B.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C.欧洲大陆革命浪潮的冲击D.群众斗争的高涨
13.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这种分权制衡的机制体现在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②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之间③国会参众两院之间④总统与内阁之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4.有人说,德意志帝国虽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但“君主”是实,“立宪”是虚。下列引用的《德意志帝国宪法》条文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
B.“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
C.“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D.“德意志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是国家元首”
15.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有密切关系             
A.英法德B.英法俄C.美法德D.美英法
16.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
要运用这一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这里的“武器”是指
A.暴力革命B.代议制民主C.先进的生产力D.科学社会主义
17.《共产党宣言》之所以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主要因为它  
A.是马克思、恩格斯亲自起草的  
B.是第一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纲领  
C.第一次指出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D.第一次较为完整地、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18.在国际战争中失败往往引起国内的革命运动,这方面的例证是
A.美国独立战争B.普法战争C.拿破仑战争D.英国内战
19.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其实质意义是       
A.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巴黎公社革命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了
D.巴黎公社起义是由于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
20.《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l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
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①“巴黎公
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
的社会主义政权③“政治代表”是指公社委员④“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
阶级专政的制度A.①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
21.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所制定各项措施中最能反映各阶层民众普遍愿望的是
A.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B.颁布《土地法令》
C.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D.建立红军
22.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
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
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
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2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主要规定是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中的下述内容能够说明这个规定的是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
C.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
D.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24.《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一书指出:领土、人民、主权是构成国家的三要素;主权则是近代国家观念的核心,它包括对外捍卫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实现主权在民。以下口号体现了近代中国人国家观念日渐觉醒,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②“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④“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③④D.③①②④
25.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
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
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B.走十月革命道路C.建立责任内阁D.实行新三民主义
26.下列四幅图中最能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最大成果的是
27.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在领导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过程中,曾召开许多重要的会议。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是
A.中共一大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工农运动
B.中共二大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28.1937年,中国共产党曾致电国民党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
地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
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指导。”这表明①中共放弃了对特区和红军的领导
权②中共放弃了与国民党敌对的政策③中共有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诚意④中共以让步换取和国民党合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9.胡锦涛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30.《建国大业》以20世纪40年代抗战胜利直至建国前夕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为背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正面再现共和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诞生到确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这段史实最能体现
A.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B.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民主力量的胜利
C.政治协商制度建立于抗战胜利后D.民主党派是创建新中国的主要力量
31.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下列哪一战役不属于正面战场组织的A.淞沪会战B.百团大战C.太原会战D.枣宜会战
3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开始的标志是                  
A.转战陕北  B.挺进大别山  C.发起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33.小明在探究人民政协的历史,他知道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并存始于         
A.1946年B.1949年C.1954年D.1956年
34.我国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最大不同是                       
A.前者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后者是外国人当家作主
B.前者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后者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C.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后者实行资本主义
D.前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35.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Watch》一书中写到:“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B.促进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36.1979年,(中国)“选举法”修订,规定全国人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乡村与城市人口数的比例为8∶1。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人口数的比例修改为4∶1。2011年春进一步修改为1∶1。这表明
A.我国的民主进程开始于1979年
B.代表名额由偏向城市转变为城乡平等
C.农村取得了与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利
D.代表名额由偏向农村转变为城乡平等
37.“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在全国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38.“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文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或评价
《共同纲领》①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1954年宪法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982年宪法改革开放,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规定我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定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③
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9.2011年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宣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各方面坚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这一法律体系主要以下列哪部法律为核心
A.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1949年《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0.邓小平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中指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我们根据中国自己的情况提出来的,而现在已经成为国际上注意的问题了。对此理解正确的
A.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C.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D.“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二.非选择题(40分)
41.党的十七大把民主政治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新命题。阅读有关民主的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材料
雅典人口总数雅典公民总数陪审、审判人员及产生方式表决
形式程序罪名
陪审员审判员产生方式
约40万约4.2万6,000501抽签举手一审制慢神和蛊惑青年
材料二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执行,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中华通史》
材料三“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西方民主的特点是强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多党竞选、权力制衡等等。自洋务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开设议院的各种方案和对民权,自由观念的宣传,如康有为以“几何原理”的形式肯定人人生而平等,严复提出西方因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而强盛,中国民主启蒙由此发端。
――《世界文明史》
材料四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哪一个统治阶级,只要实行民主政治,都
普遍采取代议制的形式,只是具体方式有所不同。在代议机构的设置上,
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两院制,有的实行一院制。
材料五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
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1)根据材料一,归纳雅典民主存在的问题。(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国家强调对权力的制衡与我国古代对官吏的制约有什么本质差异?(4分)
(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代议制民主是怎样确立的?(2
分)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体方式”有哪些不同?试举例说明(4分)
(4)根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4分)

(5)古今中外不同民主发展模式给你有何启示?(3分)
42.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1997年7月1日,(南京)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当天,155声警世钟敲响……从集历史荣辱于一身的见证人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警世之钟,静海寺在华夏子孙心中树起的不仅是一座代表历史的纪念碑,更维系着一种剪不断的民族情结。
――刘妙雄.杨波《南京静海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材料二下列图片是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的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

图片一:《恭祝中华民国万岁》图片二《共和》
材料三希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
材料四在中国历史上,尽管农民起义频频发生,但制度的稳定性却不受影响,在几千年漫长的时间里,“治”多于“乱”,体现出制度的合理性。但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一乱逾百年,而且越乱越裂,直到现代化成为全民的共识之后,才大乱而大治,为现代化创造了必备的环境。
――钱乘旦《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钟的主体高1.842米”,并选择在1997年7月1日敲响”155声警世钟”,这样的安排与中国近代史的哪一历史事件有关?(2分)请指出该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2分)
(2)图片一中的中华民国的“国”字写法是“□内一个民字”,这是当时民众的一个新创意,请你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解释该字的含义(2分)。依据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4分)
(3)与辛亥革命中宣扬的“民族主义”相比,材料三中“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提出有什么进步之处?(2分)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具有怎样划时代的历史意义?(4分)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在面对现代文明的挑战之后,它却无所适从”的结果是什么(不得照抄材料)?(2分)请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为创造这个“必备的环境”所作的努力。(2分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