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一历史试题>2011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有答案)

2011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册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有答案)

详细内容

2011学年度
余姚中学 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试卷
第一学期

一.单项选择题(34小题,每题1.5分,共51分)
1.在学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后,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一位同学不可能被周武王封为诸侯王
A.甲同学为姬姓贵族
B.乙同学帮助周武王打败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
C.丙同学回到了商朝,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
D.丁同学做了平民,才能与人品俱佳
2.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有利于强化王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宗法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宗法制是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嫡长子都称为大宗    
D.用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4.分封制在周初起到了巩固统治的作用;在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截然不同结果的最主要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发展 C.诸侯争权夺利 D.礼乐制度的破坏
5.秦王赢政把“皇帝”作为自己名号的主要目的是
A.永续秦的统治 B.树立个人权威 C.加强中央集权 D.巩固秦的统一
6.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大贡献是
A.确立了封建制度 B.建立了皇帝制度
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7.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D.③④?
8.在公元前213年的一天,一位秦朝官吏在赴任的途中,马匹受惊踩死了一位农家小孩子后扬长而去,为此这位小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小孩的父母应该
A.找御史大夫 B.直接找皇帝 C.找丞相 D.找这位官吏的上一级
9.西汉初年的政治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差异在
A.中央机构 B.地方制度 C.皇帝权力 D.根本目的
10.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时为丞相)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降职或罢免)。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不敢扬声。材料能够说明秦朝 ①官场的腐败②潜伏统治危机③相权威胁皇权④君臣关系极不正常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1.“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A.尚书被中书取代 B.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
C.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D.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割相权
12. 右图是隋唐的三省六部,这一制度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B.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C.有利于人才的选用,保证了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工作效率提高
13.“军机大臣膝跪地,上传下达传帝意。”关于军机处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设于康熙帝时,撤于光绪帝时②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议决③它的设立显示出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④是清朝前期加强专制皇权的重要手段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4.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答:“金榜题名者快活。”有人说:“功名成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15.在我国古代,秦朝设丞相,明朝废除丞相。下列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都是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B.都因为相权威胁皇权
C.都有利于国家统一     D.体现了权力互相制衡的原则
1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三省六部制 ②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
③明朝的内阁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17.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在于
A.激化了阶级矛盾 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 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
18. 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19.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20.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1.1901年本应是一个迎接新世纪的喜庆年,却是中国人民极为黑暗痛苦的一年,因为这一年
A.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开始侵略中国
B.八国联军开始侵华,中国人民开始经历一场劫难
C.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
22.根据《马关条约》的规定,当时我省被迫对日开放的一处商埠是
A.宁波 B.温州 C.杭州 D.苏州
23.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应指
A.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旅顺大屠杀 B.三国干涉还辽事件
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甲午海战中国失败被迫签约
24.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
A.三元里抗英 B.义和团运动C.太平天国运动 D.辛亥革命
25.1895年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中,被台湾人民推为义军首领的是
①唐景崧 ②丘逢甲 ③徐骧 ④刘永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26.1938年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天津一南京浦口)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上述报导是对下列哪一战役发表的评论
A.淞沪会战B.平型关大捷C.台儿庄战役D.百团大战
27.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所依据的条约
A.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开放了包括杭州在内的新的通商口岸
C.英国、美国、俄国、德国等多国参与了条约的签订
D.列强互相承认了在华利益,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28.电视剧《亮剑》成功塑造了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晋绥军某部团长楚云飞
的形象,剧中突出展现了李云龙和楚云飞共同抗日的情景。你认为出现该情景的原因是 ①国共两党的阶级立场相同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③国共两党坚持的抗战路线基本一致 ④中日民族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9. 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下图),残缺不全,原文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30. “介石先生慧鉴:恩来诸同志回延安称述先生盛德,钦佩无余。先生领导全国民族进行空前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凡我国人无不敬仰。……毛泽东谨启。民国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九日。”根据材料判断,这封信的背景应该是
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B.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坚持抵抗
C.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形成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1. 最符合193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戴军帽的帽徽的是
A B C D
32. “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与材料中“议约”有关的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3.《东史郎日记》(日)记载:“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个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A.是道听途说的,不符合事实B.可供研究南京大屠杀的情况使用
C.真实反映了淞沪会战的惨烈场景D.说明中国开始进入抗日战争时期
34.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 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二.材料分析题(35题 14分,36题13分,37题22分,共49分)
3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丞相掾(丞相府的属官)和洽(和洽:魏时大臣)言于曹操曰:“……今朝廷之议.吏者著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至今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涂,勉而为之,必有疲瘁。”……操善之
――摘自《资治通鉴》卷66
材料2:《新唐书》记载,科举考生报名“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乡贡皆怀牒(身份、履历证书)自列于州县。”《日知录》记载,“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 耻不以文章达。其启诏而举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文献通考》上载:“唐时所放进士,每岁不过二、三十人。”
材料3:梦得(叶梦得,北宋大臣)言:“自古用人必先辨贤能。贤者有德之称,能者有才之称。故先王常使德胜才,不使才胜德。至继今用人,以有德为先。”上(指宋徽宗)然之。 ____摘自《宋史纪事本末》卷49
请回答:〔1〕分别指出材料1、材料2、材料3是怎样的用人观。(6分)

〔2〕判断材料2、材料3不同的用人观的各有什么合理性、局限性。(8分)

36.填图并回答问题


⑴看图写出下列地区设置的机构:(4分)
① ; ② ;
③ ; ④
⑵最早把台湾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朝),
最早把广州纳入中央政府管辖的是 (朝)(4分)
⑶简述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的积极作用和影响。(5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2分)
材料一: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如下消息:少尉向井敏明和野田毅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看谁先杀满100个。后来他俩见面时,向井杀了106人,野田杀了105人。但难以确定谁先杀满100人,难分胜负,于是决定继续进行比赛,看谁先杀到150人。
材料二:


材料三:拼死厮杀的战场已经是沧海桑田,苦难的伤口也只在隐隐作痛。当我们用一个民族的诚意铸剑为犁的时候,一衣带水的邻国却在往伤口上撒盐。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各种场合拒不承认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甚至以咄咄逼人的态势挑起中日矛盾:靖国神社、教科书上、钓鱼岛、潜在的核武器……昨日的侵略与今日的扩张,让我们久久不能遗忘和释怀。 ――引自天涯论坛
(1)请你为材料一另加一个标题来取代“紫金山下”,并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二中两幅图片分别反映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分)


(3)图2场景的出现对中国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4分)

(4)-A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1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4)-B两场战争,结局截然相反。你认为造成图2这种场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5)当德国总理勃兰特的惊天一跪,德国在世界人民赢得了尊重,全德国人民站了起来。尤
其是法国,与德国更是“相逢一笑泯恩仇”。然而如今的日本依然无法正视历史,中日关系
渐行渐远。阅读材料三,作为中国人你有何感受?如果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你想对日
本政府说些什么?(6分)

余姚中学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答卷
一.选择题(34小题,每题1.5分,共51分)
123456789101112131415
DDCABDDABCBDDBA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ADABBDBDB
31323334
BDBB
二.材料分析题(35题 14分,36题13分,37题22分,共49分)
35.(1)材料1:认为不能以衣着好坏作为选拔和评定官吏清廉的标准。(2分)
材料2:主张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才华出众的人为官。(2分)
材料3:主张选拔官吏要“以有德为先”。(2分)
(2)材料2:以文化考试公平选官,有利于培养学问型人才。(2分) 但容易造成人才类型单一、读书人欠缺实践能力和品德修养的磨练。(2分)
材料3:有利于培养和选拔忠实于统治者利益需要的顺从型官员。(2分)但容易造成官员欠缺真才实学、庸碌无为,甚至伪善。(2分)

36.⑴①岭北行省 ②辽阳行省 ③宣政院(辖地) ④云南行省(4分)
⑵元(朝),秦(朝)(4分)
⑶积极作用和影响: ①有利于对元朝辽阔疆域的管辖,特别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②是自秦开创郡县制以来,地方行政体制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明清时期,行省的设置依然沿用。(5分)

37.(1)只要学生的标题能反映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惨无人道,并且能够自圆其说,皆可得分(2分)
(2)图l: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图2:抗日战争中国胜利,日本投降。(2分)
(3)抗日战争中国的胜利,是中国人民100多来年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4分)
(4)A:主要原因:图l: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群众;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国势强盛,对华战争蓄谋已久。(4分)
B:图2:中国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民族抗战。日本发动的是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互相支持。(4分)
(5)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恶残暴表示无比愤怒;落后就要挨打;(反思)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发奋图强,振兴中华(责任感、使命感);日本政府应正视历史;认真反思,以史为鉴。(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