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刍议(一)
详细内容
摘要:随着我国财务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了事业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后,分别从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不强。许多事业单位领导缺乏内部控制理念,用一般财经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尤其是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存在“重大”无标准,“决策”无民主的现象。
2.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大部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全面,没有覆盖到单位的所有人员和多个业务环节,忽视风险控制,造成巨大隐患甚至损失。
3.预算控制不力。虽然事业单位大都实行了部门预算制度,但部门预算涵盖范围有限。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还比较粗糙;二是预算刚性不够。
4.监督上乏力。目前社会公众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作用及其微小,财政、审计等部门监督各有侧重,忽视了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设和监督。
二、内部管理控制应采取的措施
1.制度控制系统。制度控制包括制度的制定、执行和考核。事业单位确定内部控制的目标和重点,要设立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建立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因事设人,视能授权,责任到位,以增加组织的控制意识。在制定制度时要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部门的权限与责任,并且要做到责任与利益挂钩、过失与处罚对等。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针对业务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大、影响范围广的关键控制点进行严格控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制度。
2.预算控制系统。预算控制突出过程控制,可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偏差,保证目标任务的完成。在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系统的构建主要体现在预算的编制环节和执行环节上。
(1)在预算编制环节上,努力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该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并且要在考虑当年财力状况的情况下,核定具体支出额度,而不是随意增加预算,以免减少明年的预算。编制预算时还应该列出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防止员工肆意开支。
(2)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上,应特别注意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一方面应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应该建立合理、规范的预算调节机制,赋予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一定的预算权力,使预算单位在实际情况发生变化时,可以及时、高效地调整预算。
3.考评控制系统。考评控制系统的作用在于使事业单位中的各级明确自己的工作效果与自身利益及上级、同级目标的关系,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规范其行为。完善的考评控制系统给单位对各个员工的考核提供了一个客观公正的标准。只有在这种考核体系下员工工作绩效考查,才能积极的激励和促进推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有关部门及员工尽心尽职地做好内部控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