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漫谈及电力志编纂要述
详细内容
方志漫谈及电力志编纂要述
〈小序〉
继新中国八十年代第一轮大规模修志后,历经20年的历史进程,全国目前又紧锣密鼓地掀起第二轮修志热潮。电力行业尤其是安徽省电力行业,承传上届修志的优良传统,更是一马当先,再次成为全国行业修志的排头兵。2003年初开始,安徽省电力修志工作在省电力行协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目前各发供电企业都处于紧张收资和编撰初稿阶段,正在陆续完稿。个别企业,如《淮南供电志·续卷》、《合肥发电厂志》送审稿,已分别于2005年底和2006年3月初通过安徽电力工业志专家组评审。但据目前的续修志进展状况,由于本届从事修志工作者绝大多数为新兵,未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对方志知识了之甚少,故编纂起来不知如何谋篇布局,下笔难免捉襟见肘,或草率成书,或不注重志稿的评审及修改,从而难保志书质量。
本文试图从电力(尤其是发、供电)部门志的角度,简论一下方志的意义、电力部门志编纂之要以及志稿的评审和修改,以为全国电力修志同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方志的概念及起源
中国的方志又称地方志,在世界史学界独树一帜,为中国所独有。方志的起源,历代史志学者的观点大体是不一致的。简约归纳,较权威、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当推清代方志学大家章学诚,他认为“志为史体”,如晋之《乘》、鲁之《春秋》等,故有“最古之史,实为方志”之说。由此说推论,我国独特的方志,距今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章学诚后若干年,近代的方志学家们又一致倾向于,方志并非起自一源,乃多源。
关于方志的定义,我国史学界有“一方之全史”、“博物之书”、“地情之载体”、“地方百科全书”等等诠释。笔者经对此类多版本著述查考后,将其概括并定义为:方志是以地方行政为区域,按照独特的体例和语体,客观记述区域内的社会、经济、自然、文化等的载史著述。
方志的独特体例,由汉代的地记,到唐代的图经,到宋代尤其是南宋的普遍命名才得以定型。其鼎盛时期为明末及整个清朝。安徽《安庆府志》、《亳州志》,章学诚、洪亮吉及刘大櫆等一大批方志名著及史志学大家,均在中国历史上享有盛誉或占有重要位置。
社会主义中国所修的新方志,与旧志(民国以前)相比,有着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譬如旧志的“横剖竖陈”以及“生不立传”等方法都继承地保留下来。而新编方志加大经济门类的比重,打破了旧方志的重人文轻经济的倾向;志书正文前普遍添加的“概述”,以此总摄全书,则极大地弥补了旧志的不足。
方志的类别,一般分区域志,如旧志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县有县志;今有省志、市(地)志、县志三级。此类志书占有很大比重。另一大类为专志,如行业志《安徽省电力工业志》、各发、供电企业的部门志、山水志、工程志、名胜志、风土志等。此外,还有少数志曰杂志,多系私人著述,如记地、记事、记人、记物等。不登官衙之堂,多为个人收藏。
目前对于刚介入电力志的新人员来说,常常遇到史与志的区分问题,最常见的是将方志与史书混作一体,或将方志与史书界限混淆不清。历史地看,志与史虽然同源,且载录内容及写法上有其许多相通之处。但两者始终不曾合二为一,而是貌合神离、桃枝李实,各按各的特点延续发展。史体是以时系事,志体是以类系事。旧史学中有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大体例,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著述历史。而志体却要求分门别类记述一方之历史和现状,采取纵横结合,以横为主的记述方法。两者的区别还是较明显的。
具体说,史与志的主要区别在于:
1、史远而志近。常有“隔代修史,当代修志”之说。譬如《史记》、《资治通鉴》等,都是在若干朝代以后才组织编撰;而方志则常常在当代或当代历史稍过,即行着手编写,如当代八十年代新中国第一批志书。同处一个时代,目前又行着手第二轮修志;
2、史专而志广。史书重点记述政治改革、国体变迁、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专题性强。志书则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记叙一方之政治、经济、文化、物产、民俗……,故有“地方百科全书”之誉;
3、史简而志繁。史书突显时间脉络,纵向线索清晰;志书“横排竖写”,纵横兼顾,内容大而全。故有“史是一条线,志是一大片”之言;
4、史记善恶,志重褒扬。史书要求既要载录历史的成功业绩,又要秉笔直书,勇于反映历史的失败与教训,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观点当为后世之楷模;而志书则不同,她力求客观反映和体现历史、自然的美好现象。但不排除对一些社会晦暗面的客观记叙,只是有所侧重点而已;
5、史侧重探索历史规律,志只反映(或体现)这一规律。史书具有总结经验教训的功能,以加叙加议的笔法力求探索历史发展前进的规律;志书的笔法要求严谨客观,严禁议论和推论,平铺直叙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
6、史笔采用记叙文体,记述广而手法灵活,志笔客观朴实、简洁明畅。史体作者可以出面评论,史论结合,可以文学手法形象的描绘和人物刻画,可抒情,可议论,要求文笔引人入胜,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文学性和趣味性。而志体则不然,必须严格使用语体文,不可采用史笔的手法;
7、史书主述史,志书重存史;
8、其他如体例、结构、语言运用的不同等等。
二、方志的作用
经过两千年的历史进程,古今社会史志学界已普遍认同,方志具有“资政、存史、教化”三大之功能。
首先,我国古代的地方官员,每到一地走马上任,总要与行将离任之官员交割两件事,一曰官印;二曰本地方志。一册志书在手,即可对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民情等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佐辅重大决策。足见地方志在当时的重要作用。
其次,方志还是地方教科书。由于对历史的客观记述,加之篇幅多歌功颂德,展示地方的优势及先进性,易激发人们热爱本土的热情。即便记叙一些社会晦暗的东西,其目的亦是让后人接受经验教训。
再者,方志有较强的资料性,较之史书记述为全,且经过严格考证,可信度较高。八十年代中期第一轮修志结束后,因依据志书而打赢疆界官司,因查阅志书凿井而饮,一举解决缺水地区饮水难等事例,屡见不鲜。
三、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质量标准
1、(政治上)是否过硬。即是否违反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理论,是否符合“三个代表”思想等。此乃首要标准;
2、是否失实。志书是以客观真实见长,她以资料真实而显示其权威性,一旦失实即使再符合体例、文采再好,亦称不上一部成功的志书;
3、是否失体。志书所以成为志,是因为她是采用一种特定的体例编纂的。所谓的“特定”指:遵守疆界,确立时限,横排门类,条目编撰,重在记述,执简驭繁,详今略古,实事求是等应遵循的原则;
4、是否失辞。即表达是否准确,是否精当的运用语体文。
四、电力部门志编纂的原则
1、精心设计篇目,突出本发电(供电)企业的个性;
2、坚持“横排竖写”原则;
3、注意与前志的衔接,遵循“详近略远”;
4、严格把握“语体文”;
5、规范所表述的字体、数据;
6、力求“言之有物”、“以事系人”;
7、认真收集资料,严谨考证真伪;
8、观点符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9、各自了解前一部志书,内容与其下限有机连接;
10、沟通部门上下左右关系,密切配合。
五、电力部门志编写规范
电力部门志编写,具体操作起来也应作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求志书编纂上的统一。试以“《淮北发电厂志》编撰行文规定”为例,作一铺陈:
1、规定志书正文的结构
考虑到中国方志已有省、地(市)、县三大层次,且间隔有行业志、专志等,作为最低层次的部门志,应摆正其结构,不宜与其上一层次的志书如《安徽省电力工业志》结构雷同。一般说来,部门志正文以章、节、目结构为宜。即章:为第一档;节:为第二档;目:为第三档。目以下亦可设置子目、自然段。
2、一律使用第三人称。如他、他们;淮北发电厂、该厂等。而不能用本人、本厂、我党等;
3、严禁使用不规范简化字,如石加仝替代水泥混凝土;门字内加T代问题;三个牛、三个羊叠加意为味美等;
4、标点符号应占一字格,每行首字前不得出现标点符号(鲁迅先生首倡);
5、单位名称凡首次出现应使用全称,其后可简;
6、凡涉及的人物均直呼其名,为反映该人所处的历史,首次可加职位、职称,如职工×××,×××厂长,高级工程师×××等;
7、不得滥用缩略语,如“计划生育委员会”缩略为“计生委”,《邓小平文选》简略为《邓选》等;
8、不使用不确切的时间概念词。如不久前、最近等;
9、数字与计量单位按照国务院公布的有关规定书写,如电量单位千瓦时,不得写作“度“;
10、科技名词凡已定中文名的一律写中文,如发电厂热工分散控制系统,不必写成DCS,汽机数字式电液调速系统,不必写成DEH。必须要出现的应注释;
11、志稿一律采用脚注,置于页下方,以阿拉伯圈号为序;
12、标题字体为黑体,正文一律为宋体,A4版面;
六、关于新老志书的衔接
如上所述,新中国八十年代初开始大规模修编第一批志书,虽然编纂起步稍前稍后数年,但成书的时间总体上还是大体一致的。经过十几年乃至二十年再次修编电力志,也是符合志书修编规律的。
但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一些新问题:新一部电力志与上一部志书的关系如何?采取何种方法修编?之间的上下限如何衔接等等?
首先,我们要弄清创修、续修、重修的概念。
所谓创修即新中国各层次的第一部志书,对于电力企业各部门而言,也就是八十年代各自所编纂的志书。有句话叫“盛世修志”,这之前至清末民初,由于社会动荡变革,战乱灾祸等原因,一直未能修志。因此说新中国第一批志书均为创修。
所谓续修,是指按照前志原来所分门类,对前志以后应载各类事实进行补编一册。
至于重修,相对而言,与创修间隔时间较长,历史发展即改革变化较大,需要对原创志书作较大的修改和补充,以前志为基础,对前志下限之后之事为记述重点,采用“详近略远”、“博收约取”的方法处理前后志的史实。另外,后人评价前志编纂不够成功,亦可采用重修方式进行匡正弥补。还应结合人力、物力、财力等情况,综合考虑取舍。
七、关于志书的语体文
志书资料收集基本齐全后,即行转入撰写阶段,首要的问题是行文中对志书语体的把握。语体把握的精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志书正文的质量,决定着整部志书的成败。从八十年代第一轮修志到目前的第二轮修志,它始终是一个突出的较难解决的问题,盖因修志人员对文体了解甚少及自身文字功底甚差所致。
方志学所规定的志书语言必须是语体文,乃当今中国方志学界的不争事实。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地方志的文体,采用规范的语体文,行文力求朴实、简洁、流畅”。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首先要将语体文与史书常用的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属于散文基本文体的记叙文区别开来,以防史体与志体的混淆。
那么何为语体文?顾名思义,语体文就是不加修饰、不带情感色彩、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的一种书面语言。一般来说,应用公文的大部分文体皆以语体文为基本语言,如总结、通知、报告、学术论文(拙文即为一篇论文)等,平铺直叙,言简意赅,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将事情表述清楚。但应用公文使用语体文的目的是要传递一个信息或一个意思,而传志类文体使用语体文的目的,是要表述一段历史发展的主脉及一段“历史之全要”。两者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这一点当引起修志同仁的注意。
语体文的平铺直叙、秉笔直书,是其实质所在。对人和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文学描述,那是文艺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之类的功能;对事物的因由进行演绎、推理、归纳,进而找出其规律,则是总结、报告的目的:至于将其按照事物的发展线索,进行客观的描述并以媒体为载体公之于众,是新闻体裁的作用了。传志所运用的语体文,是有其特殊的功效及目的的。为形象地区别传志类语体文的使用与其他文体使用之不同,试举例说明:
以淮北发电厂第一期工程为例。60年代末,当时国内一方面“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而另一方面工农业也在紧锣密鼓地发展,籍以维持国民经济的运行。淮北发电厂就是在此背景下诞生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在当时,发现并迅速开发一个大煤田是件举国振奋的事,淮北发电厂第一期工程曾创造了一年内投产两台发电机组的全国速度之最,工程施工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究其原由,盖因当时中国的工农业亟待大发展,而对经济发展起关键推动作用的能源、动力又极其匮乏,以至后来全国喊出了“电力先行官”的响亮口号。淮北发电厂作为国家级重点工程,在第一期工程2台5万千瓦国产发电机组施工期间,当时国内外许多家媒体竞相作了报道。
如一家报纸的事件通讯描述如下:
“……在国家开发的又一个大型煤田的中心,一座大型坑口电站——淮北发电厂第一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着。
……当年这里曾经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如今,人们把工程称作“又打了一场淮海战役”!看吧,那延绵十数里的狭长山谷,人如海,歌如朝,旌旗如林,机器隆鸣,数万人昼夜奋战于斯。工人兄弟来了,农民兄弟来了,商业、财贸、物资供应部门的同志们来了,甚至一些退休在家的大妈们也来了……1972年年末,正值严冬腊月,工地已人烟罕至,仅江苏新沂的少数名民工还在坚守着工地----无路费返乡过年。市委书记赵凯得知后落了泪,派人专程送去了年货……”
又如一位作者在《夜眺煤城》一文里则这样描述:
“……曾任徐州太守的苏东坡,在《石炭歌》中为发现淮北地下的煤炭大发感慨,但他只能感慨而已;此后的无数有志之士,为此而做了多少个梦想呵,但也只能梦想而已;只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只有我们的人民,才能实现这样的梦想。……夜眺煤城,看到淮北发电厂基建工程的夜景,到处是希望之光,灿烂之光!……”
再如工程会战指挥部的总结报告这样写到:
“……由于工程设计建造在狭长的山谷里,荆棘遍地,乱石布满山岗,地下全部是坚如磐石的花岗岩,因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大,仅淮北地区就有30多个单位10000多人投身于这个工程的大会战,地方支持中央办电的热情空前高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少,比如交叉施工比较混乱,组织手段上尚存在着问题;粮食问题上,供应上的短缺时有发生;大量的民工都住在非常简陋的茅草工棚,隆冬季节难以越冬……因此,我们打算一方面分别报告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尽快解决问题;同时,与地方政府协商,申请援助,待工程结束后分期偿还……”
以上是三种文体以不同的语言风格对淮北发电厂工程所进行的描述。
下面试以志书的语言,对工程施工概况加以叙述:
“……淮北发电厂工程经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于1968年11月破土动工。受“备战、备荒为人民”指导思想的影响,工程设计、建造于淮北市西郊一个南北向狭长数公里的山谷中,山坡荆棘遍地,地下花岗岩层层叠叠,土建工程乃至后期安装工作难度较平原为大。
从1967年底至70年代初,工地始终人流如潮、旌旗遍野,工地施工高峰期的1971、1972两年间,有10000多人日夜奋战在工地。除施工人员外,当地的商业百货、饮食服务、物资器材等部门也派员服务到工地现场,寒暑易节,从不间断,感人至深。市委书记赵凯日日深入施工第一线,坐镇督察工程进度,对一线施工工人及民工常有体恤,在工地传为佳话……
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能源的极度匮乏,严重制约了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华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淮北发电厂工程的上马,充分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新华社、《安徽日报》在《他们是怎样实现一年投产两台机组的》——淮北发电厂首期工程的调查一文中,称“在当年的淮海战役主战场上,又打了一场淮海战役”……
从以上几种文体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可以看出,通讯、散文等文体的语言,虽有语体文的语言,但更多的是文学语言,以文学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它们与传志体语言的差别是比较大的;总结报告或学术论文虽然以语体文为主,对事物也进行客观的描述,但追求因果关系、论证事物规律的意图比较明显,在语言的运用和目的上,与传志体仍有差别。而传志体语言是纯客观的,作者不允许直接站出来抒发情感,也不可直接的进行推理、论证,只能够冷静的寓观点和情感于客观的描述之中。
八、志稿的评审与修改
一部志书大约要经过拟订篇目、收集资料、资料长编、撰写初稿、内部评审、初次修改、(外部)专家评审、再次修改、定稿、出版等阶段。初稿形成后,应转入若干个修改程序。无论哪个阶段,都应有专人专事,所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即专人负责序言、凡例、概述、大事记、后记的修改;专人负责正文的修改;专人负责数据、科技名词、时间年代、附录的校对;专人负责图表的精选、设计制作等。
2005年的安徽省电力志工作会议上,提出对修志工作应把握三个阶段、六个步骤,即志稿应把握:初改阶段、细改阶段、精改阶段;对初稿修改(内部)形成初改稿、对初改稿完善(内部)形成讨论稿、对讨论稿修改(内部)形成审改稿、对审改稿(内审)修订形成送审稿、对送审稿(外审,即专家评审后)修改形成出版发行稿、对出版稿修改(内部)后送交出版印刷等环节,是比较切合电力工业志的实际的。之所以如此之细,其根本宗旨是要保证志书的质量,对历史负责,对当代负责,对子孙万代负责。所谓质量是志书的生命线,是从新中国第一轮修志中得出的极为深刻的经验,追求质量是修志的最高要求。
安徽淮北市大唐淮北发电厂
淮北市方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安徽电力志专家评审组组员
王建设
邮编:235000
电话:0561— 3262538
2006年3月初于古月斋
注:本文作者八十年代参与过安徽电力部门志的编写,九十年代主编过《淮北市志·电力篇》、参与过《安徽省情》、《安徽年鉴》、《安徽电力工业史》等的编写。目前为淮北市方志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安徽电力志专家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