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高等教育论文>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我见(一)

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我见(一)

详细内容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现状,分析影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之因素,提出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建议.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努力构建“阳光体育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合作、完善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增加投入,创设环境、努力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深入改革、积极创新,努力创设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加强监督、强化管理,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关键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影响因素;建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目的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定、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建国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极大地提升了全民素质。但是,从1995年开始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进行的四次调查中显示: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与体质下降相伴随的是青少年心理状况的不良趋势比较明显,如情绪调整能力差,挫折反应不适当,心理承受力较弱等。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其开展的目的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重脑轻体”的教育观念及当前青少年体质健康方面令人担忧的现状而采取的措施。同时希望通过活动的方式强调了教育要依法保障学生睡眠和体育锻炼的基本权利。
2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要求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①要求通过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使全社会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急迫性。②要求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的机制,确立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的合理地位;同时将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育计划并形成制度。③要求学校体育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教学和活动形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能力,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的开展体育锻炼,使学生形式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求积极改善学生的身体形态和运动机能,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并达到体质健康的基本标准。④要求以全面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对体育课程的导向、激励、监督和调节作用。⑤要求用三年左右时间,使85%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并到达《标准》及格等级以上;要求使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二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求通过五年左右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标准。
3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现状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如何正确解决好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全民族素质提高的关键,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目前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情况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存在着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到应有的重要位置,对体育态度基本上还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现状;存在着一些体育工作者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不足,在正常开展的学校体育工作或活动上冠以阳光体育运动之名,就算是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着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质理解不准,不知在工作中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不知哪些工作属于阳光体育运动的范畴;存在着对“阳光体育运动”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理解》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文件的一体化理解不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一知半解,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三年后实现提出的目标没有制订出长期、具体的计划和实施方案等。
4影响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之因素透析
4.1高校体育课设置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课设置还比较单一、狭窄、封闭,仍处于一、二年级开必修课,三、四年级开选修课,且每班每周只有2学时的教学现状。众所周知,仅靠每周2学时的体育教学是难以实施“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之目的的,有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机会,教师在精讲多练上下功夫,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毕竟很有限的。再加上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学的近期效果,忽视了学生体育意识、运动能力、习惯爱好、意志品质等综合能力的长期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查发现,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数体育知识匮乏,体育锻炼积极性差,难以形成“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
4.2大学生课业因素的影响追踪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开设体育课的一、二学年里身体素质呈上升趋势,到了三、四年级呈逐年下降趋势,到了五年级下降尤其明显,究其原因,与我校医学生课业繁重密不可分。目前大多数医科院校,本科生学制一般为五年,一、二年级为基础课学习阶段,课业相对较轻,再加上有正规、系统的体育课学习,学生体育锻炼基本得到了保障,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到了三、四年级进入临床阶段,课业相对繁重且没有正规的体育课学习,学生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得不到保障,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尤其是到了五年级,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体育活动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再加上自身惰性的影响及体育观念淡薄,所以体质下降也就成为了必然。
4.3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视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而有利于学生个性、培养其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课外体育的作用常常被忽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内容缺乏实用性,这种只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模式在很多程度上制约了课外体育活动的发展,导致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发展极不协调。课外体育无论在锻炼时间、活动内容,还是锻炼的时效性上,都远远超过了体育课,因而它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最佳形式。
4.4课外体育活动的影响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必要补充和延伸,是高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手段之一。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职能部门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基本上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缺乏统一的管理行为与组织引导,课外体育活动任由学生自主练习,学生可以凭兴趣、凭爱好自由参与活动,体育职能部门只是在学生提出申请时,才会派相关的教师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帮助。目前大多数高校是开放式管理,校园大、学生多、住宿和上课地点相对比较松散,再加上课外活动内容、时间、地点、人群的不固定性,学校对于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监管存在很大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