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工程训练基地建设 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一)
详细内容
摘要: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介绍了我校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的经验,探索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程训练基地 工程实践能力
0 引言
众所周知,1999年教育部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发展”项目,第一批资助的学校有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11所。在这些学校带动下,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目前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建立了工程训练基地,开设了工程训练课程,为学生“学习工艺知识,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搭建了训练平台。
1 工程训练基地建设背景
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定位于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就业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主要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从事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应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着力于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
建设规范的、稳定的、条件优良的工程训练基地,是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它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
2 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目标及原则
2.1 工程训练基地建设目标 工程训练基地是我校在“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下,为适应大工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实施工程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创新能力的实践性教学基地,也是校内最大的实践教学基地,是我校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各专业工程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
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目标是建成达标的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具有达标的教学水平,能取得一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的工程训练基地,它将成为全面落实我校“一、二、三、四”的办学方略和“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的实践与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校内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2.2 工程训练基地建设原则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确立了基地建设原则:①实用性原则:工程训练基地符合我校“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满足学校党委明确的“六大职能”的需要,同时考虑了今后的发展可能产生的需求。②经济性原则:不追求大而全,盲目多投资。以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充分调研论证、进行经费预算,并充分利用原有的场地和设备,节省投资成本。③整体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布局设备。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都遵循我校“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办学理念。④可创新原则: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给师生提供较大的自主创新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 我校工程训练基地建设情况
3.1 硬件建设 工程训练基地主要仪器设备总数量达347台套,总价值3081万元,教学使用总面积8000平方米。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每年完成本科学生13000人次的教学,工作量达75万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