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政策的价值定位(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为实现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 目标,本文认为,应对落实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公共政策的价值理念进行重新 梳理和整合,即公共政策应在理念上确立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彰显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 突出其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强化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和谐社会;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利益
Abstract:
To realize the great goal of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p roposed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 the new age, it is highly remended to re consider and reanize the idea of value in public policy, the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 Specifically, public policy must b e human oriented, and must embody the essential value of social justice, highlig ht its nature of publicity, and strengthen its care for the disadvantaged groups .
Key words: a harmonious society; public policy; public service; public interest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政府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 就必须对落实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公共政策的价值理念进行重新的梳理和整合 。面对和谐社会这一目标,公共政策只有在理念上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彰显了社会 正义的基本价值,突出了其公共性的本质特征,强化了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才能正确地 引领和有效地推动我国公共政策的不断创新,从而全面地推进和谐社会理念在各领域、各层 面有效地实施和落实。
一、公共政策应确立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
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为了人,以最广大人民的福祉为依归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意义所 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把满足、改善、提高广大人民物质文化需要放在首位,体现了社会 建设发展的民本思想和对人的终极关怀。选择以人为中心的政治文化观和以人为本的伦理基 础,是对社会建设发展本意和发展规律的遵从,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本质的要求,更是中 国共产党执政的最高原则、最高准绳和不懈奋斗的目标。
和谐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中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的社会。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管 理社会的主要方式、主要工具,引导、塑造、控制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模式和速度, 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影响巨大。在公共政策规划设计的理念上,需要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摈弃落后于时代发展要求的发展理性,把以人为本作为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秉持以人为 本精神,超越传统过时的发展模式,根据社会发展现阶段的特点和社会发展进程的规律,转 变过去把人作为发展的手段,较少关注社会发展成果对人的意义,忽视人的生活质量和素质 的提高,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速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综合效益,重经济 发展项目轻人文社会发展项目等等做法,回归到经济社会发展为了人的初衷上来,把以人为 本放在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上,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放在第一位,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人本伦理的政策基石。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创新上,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消除社会发展体制性障碍要求出发,积极构建社会发展政策,通过 设计出台、贯彻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 益 ,提高人类应对社会发展的困境,有助于缓解发展过程中人类面对的巨大压力,使经济、社 会处于积极合理协调发展的状态,创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政策环境。 具体来说,就是既注意经济目标的制定、执行和实现,更关注社会发展目标的制定、执行 与实现 ,改变社会政策滞后的状况,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 入人群的社会保障水平。要转变过去偏向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投资政策,改变政策制定、执行 片 面追求经济发展、经济效益和公共财政投资偏向经济建设,社会保障投资比重较小,忽视社 会全面发展,忽视社会保障、救助、福利系统建设的做法,恰当处理投资与积累的关系,推 行相对均衡的发展政策和投资政策,把生产性投资的财政政策转变为公共服务性财政政策, 改 变大量资金用在政府直接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和行政支出上的现状,通过政策调整公共支出 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范围,将财政支出的重点转向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 、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作为我国新 时期公共政策的基本目标、基本内容和根本依据,为和谐社会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 政绩评价指标上,要调整政绩评价的指标体系,走出政绩评价偏重经济指标的误区,把经济 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首要指标,引导地方政府转变以往把主要精力放在经济建设 ,热 衷大搞政绩工程,重视经济建设,轻视公共服务的做法,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政策保证。
二、公共政策应彰显社会正义的基本价值
社会正义是当代民主政治建设的核心概念,体现在公共政策上,就是其公平、公正、民主、 公开的精神内核,社会正义是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公共政策是实现社会正义的媒介、手段 。
公平、公正是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的基本权利,所有社会成员在人格、权利和机会等方面相 互平等,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方面享有同样的权利和机会。这是社会存在的自然法 则,也 是现代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公平、公正又是现代政府对社会公民的庄严承诺,现代政府的 合 法性基于其对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的承诺。政府以建立公平、公正秩序这种特有的方 式 维护社会正义,是国家政治结构存在的理由,也是社会关系能够始终保持健康有序的前提条 件。公平性、公正性理所当然应成为现代政府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公民享有社会公平并被 公 正地对待,是和谐社会应具有的基本的社会面貌。社会公平状况不好,贫富两极分化,人们 就会感到受到不公正对待,就会引起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社会就不可能和谐。因此说,公 平、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不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就难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建设。
解决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的矛盾,是和谐社会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公共政策本身是对社 会价值的分配,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调整过程是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过 程,公 共政策对各利益主体的引导、规范、调控、分配的功能,使得公共政策对社会利益分配格局 的调整有效而权威,公共政策对社会价值的分配公平、公正,使其具有合理性。应充分运用 政 策手段为社会提供一种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机制。公平、公正是公共政策调节权利与 义 务、贡献与报酬的基本准则,公共政策过程必须始终贯彻公平、公正的理念与原则,在内容 上 做到实质公正,即内容科学、合理;在形式上做到程序公正,即公共政策的议程建构、规划 设计、执行评估等环节按照科学客观的原则和法定的程序开展。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 要 建立抑制独占利益的平衡机制和权利、机会、规则、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公正保障政策体 系 ,特别应注重从起点实现社会公平,使具有同样能力的人拥有同样的生活机遇,让社会成员 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建全化解社会矛盾的政策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 和谐 发展的政策环境,需要构筑社会公平的制度基础,从体制上使政策公平、公正原则制度化, 用制度来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公共政策本质上存在个人偏好与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和公共利益少数人决断的公共悖论 ,这在理论上对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公开提出了要求。一些政策的制定过多地掺杂了部门利 益并存在强势集团左右政策的倾向,因此在实践上也使公共政策民主、公开就变得十分重要 。 公共政策过程的民主与公开,有助于提高政策的权威乃至政府的公信力,有助于协调社会利 益、化解社会矛盾和公平、公正价值的实现。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要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 的意 见,并建立一套完整的利益表达机制,使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得到合理、充分的表达。要 特 别重视弱势群体的话语权,注意采纳弱势群体的政策要求,仔细分辨强势群体的政策要求; 要公开政策制定、执行、调整的有关信息,重大公共政策的决策必须保证利益相关者的知情 权、 参与权、监督权、评议权,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要完善人民代表大 会 制度、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等政策参与机制,开拓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吸纳 社会各个阶层人员有效地参与政策过程。一个政策过程民主公开、政府运作透明诚信的社会 将趋于更加和谐、更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