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工商企业战略>如何提升企业管理者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一)

如何提升企业管理者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企业管理者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寻找正确的途径来提高这种能力,这些途径主要包括:深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把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深入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依法经营的自觉性;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关键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企业管理 依法经营 职业道德建设
  
  深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如下: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的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对市场运行实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规,帮助经济运行的法制化;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
  (一)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
  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供求规律是揭示供给、需求、价格三者之间变动关系的一条规律,具体包括: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上升;当价格上升时,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当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市场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会不断调整自己的供给和需求,直到供求相等为止。亚当.斯密把这条规律比作“看不见的手”,认为是它把社会的经济秩序安排得井井有条。
  价值规律揭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的实质是他们的劳动,如果交易的一方面总是受益,而另一方总是受损的话,这种交换不会持久。商品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在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价格与价值应相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是价格与价值的不相符,有时价格高于价值,有时价格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的波动又会影响到供求的变动,从而使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
  竞争规律揭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或处于劣势的原因。市场经济时刻都存在着竞争,只有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少,获得的竞争优势就会越大,因为只有这样,在按高于个别劳动时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商品交换时,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商品生产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这就是竞争规律。竞争规律实际上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强者吃弱者”的规律。
  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还包括积累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成本价格规律等等,事实上,各项规律应该而且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 企业管理者应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盈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可以说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首先,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盈利。其次,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市场上,各个企业此消彼长,优胜劣汰。一个企业如不能发展,就会被其他企业排挤出市场。最后,企业必须盈利才有生存的价值。
  企业要生存、发展、盈利,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采购决策、销售决策、管理决策等都必须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由其管理者组织实施的,如果管理者没有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就无法制定科学的经济决策。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深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才能为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
  
  (一)加强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
  管理是结合各生产要素的纽带,没有管理就无法形成生产力,管理水平越高,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就越大。加强企业管理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企业偷工减料,生产的是伪劣产品,虽然减少了劳动消耗,但这是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是不可取的,最终也会被市场所淘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可以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可以预防企业内部有的部门和人员利用管理的机会谋取个人私利的情况,促使各个部门及有关人员履行其工作职责,完成其工作任务,最终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完成。
  (二)加强企业管理必须把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企业管理方法是指为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它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人事管理、营销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各项管理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严密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管理内容的不同,采取适用的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方法可以分为通用方法和专门方法两大类。通用方法是指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方法、人本管理方法、规范管理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是已经被公认的一套先进管理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出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必须遵循八条原则:以顾客为中心;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要高;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方法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把不相容职务安排给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去做,以此达到彼此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差错和舞弊行为发生的目的。人本管理方法是指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利用人的知识、技能、工作积极性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人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是人本管理的核心,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是人本管理的目的。规范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企业管理规范(又称企业规章制度),然后按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管理。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中各种管理条例、章程、制度、标准、办法、守则等的总称。它是用文字形式规定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是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企业规章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合法性,规范性,有效性,科学性,相对稳定性,群众性,全面性,不相容职务分离性。上述管理方法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把企业管理好。
  企业管理之所以有通用方法,主要原因是不同企业的业务类型有相同之处,如采购付款业务,其基本业务流程为:申请采购→审批采购申请→在比质比价的基础上选择供应商→签订合同→具体采购→验收入库→按合同规定付款,企业只要有采购付款业务,一般都要按上述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由于企业管理方法具有通用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充分借鉴同行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本企业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