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古代文学>试析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一)

试析玄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陶渊明诗歌风格探源(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词:玄学陶渊明田园诗诗歌风格
  论文摘要: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玄学,是一种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宇宙而存在,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人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从自然中获得体悟以达到“神超形越”,这便是玄学家极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一、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发展
魏晋时期,学者们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包括纬之学。东汉灭亡后,东汉末年已经形成的士族中的“名士”,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把儒家的《易经》,道家的《老子》、《庄子》结合起来,统称“三玄”,作为这种思想学说的根据,而称为“玄学”。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形成一时之风,在清淡之中,尽管也有人(如稽康等)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仍是维护儒家伦理观念的。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魏正始间,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提倡“贵无”,认为“有”(物质)生于“无”(精神)。在政治上提出以“无”为本,以“有”致用。以“无”为“自然”,以“有”为“名教”(伦理纲常),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用“援志人儒”的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后来,魏晋之际的向秀和晋朝的郭象注《庄子》,改为“有”是自然存在,“无不能生有”,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封建秩序体现了天理的自然。而裴颇的《崇有论》,与“贵无”说相对立,肯定“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从而论证了“长幼之序”、“贵贱之级”的绝对必要。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张湛的《列子注》显然已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佛学中的般若学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不久很快与玄学合流。后来佛学渐盛,玄学渐衰。玄学家在《周易》和《论语》的注释中,开始注重义理,而且博采众说,自出新意,改变了汉代只重章句、训话,严守师法、家法的常规,从而超过了汉代的经师,对后世注释经籍有一定的影响。
  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归隐思想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为官。陶渊明实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但无疑是得阳(现江西九江)的望族。只是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境日渐败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动乱,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风格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辞赋、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诗歌,而在其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对陶明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两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论著作中,《文心雕龙》似乎没有提到,而在《诗品》中钟嵘给予很高的评价:“其源出于应壕,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思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旧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宗也。”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黄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瘦而实腆,自曹、刘、鲍、谢、杜诸人,皆莫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