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际经济论文>新加坡对华投资的现状与特点评析(一)

新加坡对华投资的现状与特点评析(一)

详细内容

 内容摘要:近两年,新加坡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其对华投资也出现回升的态势,随着中国加入WTO的市场开放效应日趋明显,新加坡对华投资迎来新一轮的热潮。本文探讨了新加坡对华投资的现状及新特点,并分析了对华投资的动因。

  关键词:新加坡 对华投资 现状 原因
  
  中新自1990年建交后,双边经贸关系迅速全面升温,新加坡对华投资掀起一轮热潮,实际投资额从1990年的0.5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4.04亿美元,这轮投资热因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而终止。危机后,新加坡经济出现反复波动,对华投资呈现下降、低位徘徊的特点。2004年以来,新加坡经济出现转机,2004年、2005年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8.4%、5.7%。伴随经济的好转,新加坡政府与本地企业对外投资热情重燃,投资活动加速。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开放效应逐步显现,新一轮新加坡对华投资热潮来临。
  
  对华投资现状与特点
  
  亚洲金融危机后,受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周期波动的冲击和国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拖累,新加坡经济进入了一个“W”型的调整期,政府与企业更多地关注国内市场,对华投资出现下降、低位徘徊的状况。1999年新加坡对华实际投资额为26.42亿美元,比金融危机前的最高纪录34.04亿美元(1998年)下降22.39%,随后四年(2000—2004年)新加坡对华实际投资额保持在每年20亿美元左右,依次分别为21.72、21.45、23.39、20.60、20.10亿美元。进入2005年,对华投资止跌回升,投资明显加速,对华直接投资额达到22.04亿美元,上升为对华直接投资的第六大来源地。当前,新加坡对华投资已进入了新一轮投资热潮,呈现出以下投资特点与趋势:
  (一)服务业成为新的投资重点行业
  过去,新加坡对华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与房地产业,投资者主要受中国相对丰富、廉价的熟练工人以及巨大的国内地产市场需求所吸引。根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到2003年底,新加坡对华累计投资额为190亿美元,其中62.5%集中在制造业,16.6%集中在房地产业。而最新对华投资中,服务业成为投资的重点行业。其中,除地产仍为投资的传统热点行业外,金融、交通运输、水务等成为新增的投资热点行业。但由于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的不同,新加坡对华服务业投资未计入对华实际投资中。
  1.金融业投资。近两年新加坡对华金融业投资大幅增长,投资金额近50亿美元。2004年3月,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以约5.4亿人民币投资兴业银行,持股5%。而新加坡政府的另一大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Temasek Holdings)对华金融业投资来势凶猛。2004年底,淡马锡投资约1亿美元购入民生银行4.55%股权,成为该行第七大股东。2005年7月,投资约24亿美元,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购入中国建设银行5.1%的股份,成为建行的第三大股东。仅过数月,2006年初,淡马锡公司与中国银行签订协议,投资约15.2亿美元,购入中国银行5%的股份。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相比,淡马锡对中国银行业的投资额目前已升至第一位,投资近50亿美元于中国金融业。此外,新加坡本土银行亦加快投资中国银行业的步伐。2006年1月,华侨银行投资5.7亿人民币(约0.7亿美元)收购宁波市商业银行12.2%的股权,成为该行的第二大股东。华侨银行成为第一家成功入股中资银行的新加坡银行。
  2.地产业投资。地产业一直是新加坡对华投资的重点行业,过去进入中国地产业的投资商主要是政府关联企业。近几年,新加坡的民间地产企业也纷纷投资中国地产业,流入中国地产业的新加坡投资资金较过去有大幅增加。例如,新加坡嘉德置地集团,目前在华总投资规模已达180多亿人民币,已成为新加坡资本投资中国地产业的代言人。
  3.交通、港口、水务等基础设施行业投资。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幅增长,同时,中国加入WTO后,交通、港口、水务等基础设施行业逐步对外资开放,新加坡对华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增长迅速。
  (二)投资方式多样化
  过去,新加坡对华投资主要采用直接投资方式。直接投资方式占新加坡对华投资比率超过90%,其他形式投资比率过低。并且直接投资主要采用绿地投资手段(新建投资),并购投资手段较少。而新一轮投资的投资方式呈现多样性。
  一方面,对华直接投资仍是新加坡对华投资的主要方式,但直接投资中的并购投资(包括股本投资和资本投资)越来越为新加坡企业所采用。这在一些逐渐对外开放的基础性服务业表现明显。
  另一方面,其他投资方式也逐渐增多,例如证券投资越来越成为吸引新加坡投资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到新加坡证券市场上市募集资金。自2004年以来,中国企业新加坡上市活动明显加速,2004年上市31家,较上一年增长138%,筹资5.89亿美元,2005年有23家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占全年新上市公司(69家)的比例高达33.3%,募集资金约3.8亿美元。到2005年底,有86家中国公司在新加坡上市,新加坡已成为中国中小型企业海外上市的首选地。
  (三)政府关联企业成为投资主体的领头羊
  在新一轮投资热潮中,政府关联企业居领头羊的位子,其他企业紧随进入中国市场。新加坡政府关联公司主要有淡马锡公司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成立于1974年的淡马锡公司是最大的国有资本经营机构,在全球各个行业的投资总额超过550亿美元,所属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新加坡交易所股票总市值的1/3以上。在中国投资颇具规模的旗下公司包括嘉德置地、星展银行、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吉宝集团、胜科工业、新加坡航空公司等。投资领域覆盖金融业,制造业,房地产、港口、运输及物流等多种行业。淡马锡及其关联公司对华投资额约占新加坡对华投资额的10%。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是1981年成立的管理超过1000亿美元规模的基金管理公司。2004年以来该公司加速投资中国市场,据估计,仅2004年,其对华地产业投资就达15亿元人民币。2005年初,其子公司新加坡政府产业投资公司连同吴德南控股、盛邦新业集团宣布将投资0.75亿美元在中国地产业。除在中国地产业大手笔投资外,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还积极投资中国金融业,例如兴业银行。
  (四)投资区域有所变化
  过去新加坡在中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但是,目前这一状况开始发生变化,新加坡企业的投资范围扩展至中国的西部与东北老工业地区。新加坡是第一个大力投资中国东北和西部的东盟国家,是具有较强投资实力和投资意愿的国家。新加坡在四川的累积投资额已达5亿美元(约9亿新元),投资项目达到253个,是该省第三大海外投资者。四川成为新加坡企业在中国西部投资最多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