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国际经济论文>当代美国社会的两极化发展评析(一)

当代美国社会的两极化发展评析(一)

详细内容

20世纪90年代,在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经济低迷不振、增长乏力的情况下,美国经济却一枝独秀,实现了长达120个月的持续增长。不仅如此,美国经济增长还突破了菲利普斯曲线关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此消彼长关系的描述,实现了经济连续高速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同步发展。然而,在美国经济发展的同时,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也愈益扩大。
    一、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美国的贫富差距在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末的这段时间里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主要原因是美国政府在1929年大危机以后加大了对收入分配的调控力度。80年代,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崛起,贫富差距开始扩大,但不太明显。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迅速扩大,目前已居西方国家之首。(注:〔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为了清晰地说明美国社会两极化发展的趋势,笔者搜集了美国自1951年以来五等份分组家庭的贫富差距变化的统计资料(见下表)。
    美国五等份分组家庭的贫富差距(单位:%)
年份 最低的20% 第二个20% 第三个20% 第四个20%  最高的20%
1951  5.0    11.9    17.0    23.1    43.0
1956  5.0    12.5    17.9    23.7    41.0
1961  4.7    11.9    17.5    23.8    42.2
1966  5.6    12.4    17.8    23.8    40.5
1971  5.5    12.0    17.6    23.8    41.0
1976  5.5    11.8    17.6    24.1    41.1
1981  5.1    11.3    17.4    24.4    41.8
1986  4.6    10.8    16.8    24.0    43.7
1987  4.6    10.8    16.8    24.0    43.8
1988  4.6    10.7    16.7    24.0    44.0
1989  4.6    10.6    16.5    23.7    44.6
1990  4.6    10.8    16.6    23.7    44.3
1992  4.3    10.5    16.5    24.0    44.7
1994  4.2    10.0    15.7    23.3    46.9
1995  3.7    9.1     15.2    23.3    48.7
1999  3.6    8.9     15.0    23.2    49.4
2000  3.6    8.7     14.9    23.2    49.7
2001  3.5
  
  资料来源: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罗伯逊:《社会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0、12、16版;EIU Country Report 2001,USA,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Limited,p.28;U.S.Census
Bureau
  从表中不难看出,从1990年开始,除了最高的20%家庭的收入大幅增长以外(由1990年的44.3%增长到2000年的49.7%,提高了5.4个百分点),其余四组的家庭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低到高分别下降1、2.1、1.7和0.5个百分点)。美国联邦统计局2002年9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美国的贫困率同比上升了0.4%(从2000年的11.3%上升到2001年的11.7%);中位家庭收入同比减少2.2%;最低的20%家庭所占社会收入的比率从上年的3.6%下降到3.5%。虽然没有高收入阶层收入变化的具体数字,但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报告指出,美国上层收入所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以及收入总量在增加,社会贫富差距在扩大。
    二、美国贫富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从根本上说,要归因于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但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代以来,推动美国经济强劲增长的新因素对美国社会愈益扩大的贫富鸿沟所起的作用则更为直接、明显。
    1.以信息技术和因特网为驱动力的“新经济”
  早在10多年前,托夫勒就预言:“知识是终端放大器,它是即将发生的权力转移的关键。”(注:〔美〕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5页。)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得建立全新的市场模式、企业模式和职业活动模式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突飞猛进。这既提高了自身产业的生产率,又通过其辐射作用推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但这种推动是以生产者拥有良好的素质和把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在今天的美国,是否受过良好的教育、是否拥有必要的生产技能、是否掌握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一个人能否分享“新经济”催生的财富“蛋糕”以及所能分配到的份额大小的重要因素,社会成员之间知识上的差距也就表现为收入上的差距。据统计,1992年至1998年,美国信息产业工人与其他行业工人的年人均工资差距扩大了1万美元。(注:参见刘劲松:《“数码鸿沟”对世界、亚洲和中国的挑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