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汉语言文学>正义法的标准和方法(一)

正义法的标准和方法(一)

详细内容

2.10导语

一个文字系统,之所以能够承担起记录某种语言的任务,是因为它的各个单字在表示语言的单位个体上有所分工。即哪个字负责表示哪个或哪些语素(或词)的意义,是都分派好了的。并且这种分工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任何个人都不得随意改变,否则,使用了别字,就违犯了字义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时会发生某些变化,但在共时条件下总是趋于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大规模地更改文字的形体,但要大规模地改变单字与语言单位个体的对应关系就不那么容易。在呼吁消灭方块字加速拼音化的年代,胡(芋)愈之先生曾在“太白”月刊的创刊号(1934.9)上,发表了一篇“怎羊打到方块字”的文章,阐述了他“别字不别”的理论。对于实现汉字的拼音化来说,大量使用别字也许是有益的,但对于未实现拼音化的目前来说,却是行不通的。如果人人都乱写别字,汉字的系统性就会被彻底打破,必然造成书面交际的极大混乱。

2.1.1遵守字义法规范的意义

由于受地域方言、文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人往往对同一种文字的字义法有不太相同的理解。为了使人们能够学习和掌握到统一的、规范化的字义法标准,大多数的国家都非常重视字典、词典的编写工作。我国最近几年出版的《新华字典》(1992重排本)、《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李志江等)、《现代汉语词典》等,都对汉字的现行字义作了很好的注释,都可作为我们规范用字的参考性字义标准。至于各字(词)典不一致的地方,可择其善者而从之。

在现实生活中,养成严守字义法、谨防用别字、不明白就查字典的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用别字跟写错字一样,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有时甚至是惨重的教训。有一位学生给她的老师写信,把“贵体安康”写成了“遗体安康”,令老师大为恼火,师生关系因此而紧张起来。如果说在私人交往中,用别字容易损害感情的话,那么在公关交往中用别字就不仅仅是个感情问题了。解放前的一家报纸,把国民党政府驻外使节刘大使,错写成“刘大便”,被人们传为笑柄。凑巧的是我们在学生作业中也发现了一个把“使”写成“便”的例子。这说明“使”跟“便”实在太接近了,学得不扎实就容易搞混。另据报道,在50年代,某省卫生厅在下发一电报通知时,“勿需来省开会”误拍成了“务须来省开会”,结果全省各市、县的卫生科会计都被召集到省卫生厅,不仅造成了工作上的极大被动,而且也造成了经济上的很大浪费。在盛行批条子的年月里,一投机倒把分子通过关系找到一位分管农业的领导,想买10吨化肥。可这位领导很正派,就在条子上批了“没法解决”四个字。但因把“没”字写得极像个“设”字,让投机分子钻了空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该领导后悔莫及。有一煤气公司则敬告用户:“从抄表之日起,5天内未到公司收费处交费者,延误一天发款35元!”有人讥笑说;“一年不交煤气费,岂不又是一个万元户?”

如果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就更应该注意写别字的问题。有个年轻的通讯员,在报道某企业的成就时,误将“百”写成了“万”,见报后,税务部门找到这家企业的老板,说:“你们隐瞒收入,偷税漏税,必须补交税款。”老板听了十分惊诧,就与税务人员争辩。税务人员说:“报纸都登了,你还不承认?”最后找到报纸才真相大白。有个印刷厂由于排版时失误,把一客户的“货款合同”排成了“贷款合同”,校对员校对时也没有发现,结果不仅使数万元的印刷品报废,而且严重影响了该厂在用户心目中的信誉。客户气愤地说:“你们连这样明显的错别字都校对不出来,今后有大宗印刷品怎么敢给你们来干呢?”还有乌鲁木齐的一家挂面厂,在日本印制了可包装10吨挂面的精美包装袋,由于图纸设计者的粗心,把“乌”写成了“鸟”,“乌鲁木齐”都印成了“鸟鲁木齐”,致使所有的包装袋统统成为废品,约16万元巨款付诸东流。

在中国历史上,更有许多因写别字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例子。据说,1930年5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大战中原时,冯、阎曾商定会师河南北部的沁阳,以集中兵力聚歼驻守在那儿的蒋军。可是,冯玉祥手下的作战参谋在拟订作战命令时,却把“沁阳”写成了“泌阳”――该地在河南南部,与沁阳相距近千里。一字之差,使冯军误入泌阳,失去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战机,反而使蒋军坐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在此后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直至惨败。

2.1.2防治写别字的方法

一般认为,如果该用甲字才可表示的意思却误用乙字来表示,就叫做用别字。用别字是现行字义法的主要规范对象。常见的用别字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A.因字形相近致别的(括号里的为别字,下同),如:

深奥(粤)、稗(裨)史、褒贬(眨)、惊诧(咤)

粤(奥)剧、裨(稗)益、眨(贬)眼、叱咤(诧)

B.因字音相近致别的,如:

刻(克)苦、贡(供)献、浅陋(漏)、肯(恳)干

克(刻)服、供(贡)佛、漏(陋)洞、恳(肯)切

C.因音形皆近致别的,如:

烦恼(脑)、秘密(蜜)、厉(历)害、高粱(梁)

按(案)照、备案(按)、拗(坳)口、山坳(拗)

D.因音义皆近致别的(括号里的为另一个词),如:

渡过(度过)、考察(考查)、化装(化妆)

残酷(惨苦)、机巧(技巧)、委屈(委曲)

用字时认真推敲一丝不苟,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它和认真做人是一致的。写别字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即使认真对待,有时也是难免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有没有认真改正的勇气、态度和良好习惯。1957年1月12日,毛泽东给《诗刊》主编臧克家写了《关于诗的一封信》。信中谈到自己的旧体诗时说:“这些东西,我历来不愿正式发表,因为是旧体,怕谬种流传,遗误青年………。”这封信发表后,北京一名大学生写信给毛泽东,指出“遗误”应为“贻误”。毛泽东热情肯定了这个年轻人的意见,并立即把“遗”改成了“贻”。毛泽东同志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在端正思想态度的同时,还应该学习和掌握消灭别字的科学方法,对不同类型的别字,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辨析与防治。

A.纯因形近致别字的防治方法

在形近字中,有一部分双方都是独体字,它们不仅容易误读,而且容易误写,幸好数目不算太大,可以将它们归在一起认真分辨。如:

○己、已、巳○氐、氏

○戊、戍、戌、戎、戒○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