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一)
详细内容
【摘 要】从城市森林建设的分析入手,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内涵,在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政府部门和城市林业科学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城市森林对城市生态系统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森林 城市生态系统
在目前以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国际人文因素计划(IHD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ES)为核心的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中,有关碳循环与温室气体的研究是主要焦点之一。
自工业化革命以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一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每年将大量的碳排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界的一些改造活动(如森林砍伐)使得碳排放量增加、吸收能力降低。这两方面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中CO2浓度呈不断升高的趋势,CO2质量分数已由工业化前(1750年)的(280±10)μg/g增加至当前的367μg/g。随之而来的是温室效应增强。据IP 2001年的第三次评估报告,全球大气的平均温度在过去的100年中上升了约0.6℃,而且在未来几十年内人为的增暖率将保持在每10年增加0.1~0.2℃的幅度。
1 城市森林的内涵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 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裸露,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