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与中国近代考古学(一)
详细内容
中国近代考古学奠定的基础有赖于两个条件:一是传统金石学的发达;二是西方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传入。(注:参见张光直:《考古学和中国历史学》,收入《中国考古学论文集》,三联书店,1999年。)梁启超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研究和介绍,同时还密切关注田野调查和发掘,为考古学在近代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一
十九世纪中叶,丹麦著名的考古学家汤姆森(Thomcon.christian 1788-1865)在史前考古学中以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分期法作为欧洲史前技术发展史的三个阶段,通过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质料的演变,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历程。这一分期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为考古学界普遍接受。汤姆森的三期说于1848年被译成英文出版后,对欧洲考古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时隔半个世纪之后,1901年,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梁启超首倡"新史学",激烈批判中国传统史学,并拟撰写一部新的中国通史。在《中国史叙论》中,他说明了编写中国史的理论、思想、体例和分期等问题,其中第五节"有史以前之时代"即介绍了当时正在欧洲臻于成熟的考古学理论--汤姆森的三期说。"1847年以来,欧洲考古学会专派人发掘地中遗物,于是有史以前之古物学遂成为一学派。近所订定而公认者,有所谓史前三期:其一石刀期;其三铜刀期;其三铁刀期。而石刀期又分为新旧两期,此进化之一定阶段也。虽各地长短久暂,诸地不同,然其次第则一定也。"梁启超将石器、铜器、铁器三时代划分理论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相比附"中国虽学术未盛,在下之层石未经发现,然物质上之公例,无论何地,皆不可逃者也。故以此学说为比例,以考中国史前之史,决不为过。据此种学者所称旧新石刀两期,其所历年代最绵远,其时无家畜、无陶器、无农产业,中国当黄帝以前。神农已作耒si@①,蚩尤已为弓矢,其已经过石器时代,交入铜器时代之证据甚多,然则人类之起,遐哉邈乎,远在洪水之前者断然也。"(注:收入《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9年。)很遗憾,梁启超未能运用史前三期说写出一部中国通史的远古时代篇,但是,他相当全面地了解西方考古学的新概念,并且注意到田野发掘的作用。这种用欧洲近代考古学理论对中国历史进行分期的作法,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确实是一种十分进步的思想。
二
考古学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金石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宋代以来就很发达,渐渐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降及清朝,金石学随考据之风的兴盛而蔚为大观,尤其是干嘉以来的学者,利用新出土的古器物铭文,做了大量的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名家辈出,著述如林。梁启超在《清代学术》第十六部分专论清代的金石学。他认为"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种学问",并列举了一些研治金石学的荦荦大家,如顾炎武《金石文字证》、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等名家名作。梁启超把清代金石学研究分作几派:其中顾、钱一派"专务以金石为考证经史之资料";黄宗羲一派从金石中"研究文史义例";此外尚有翁方纲一派"专讲鉴别,则其考证非以助经史矣";包世臣一派"专讲书势,则美术的研究也。"其后,金石学范围扩大,考证商周铜器的"金文字兴,而小学起一革命。"因为"储器文字既可读,其事迹出古经以外者甚多,因此增无数史料。"同时对美术史的研究也大有裨益。梁启超特别提到了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虽然"惜文至简,足供史料者希,然文字变迁异同之迷可稽焉。"(注: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三十四。)而甲骨和简牍的发现,不仅扩大了金石学的研究范围,而且为传统金石学向近代考古学的转变起了推进作用。
此外,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第四章《论史料》中评述了地下出土文物对于历史研究的重大价值。他说意大利庞培古城发现后,"意人发掘热骤盛,罗马城中续得之遗迹,相继不绝。而罗马古史乃起一革命,旧史谬误,匡正什九。"对中国古代遗迹遭到破坏则深表惋惜。例如钜鹿城"苟其能全部保存,而加以科学的整理,则吾侪最少可以对于宋代生活状况得一明确印象。"(注:收入《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在这里,梁启超把史料的获得分作两部分:即在文字记录以外者和文字记录者。前者的性质,又可分三类:现存之实迹,传述之口碑及遗下之古物。这些史料均属于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民俗学的范畴。梁启超不仅重视历史文献,而且注意地下出土文物,这在当时实具先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