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历史学论文>汉族的发展和演变(下)(一)

汉族的发展和演变(下)(一)

详细内容

(9).胡汉人口比例

据王钟翰《
魏晋时期,汉族为了加强对胡族的控制,利用他们充当兵丁及补充内地劳动人手的不足,经常招引和强制他们入居内地。如曹操安置并州匈奴五部于太行山西至汾水流域。晋武帝时,迁“杂胡”二十余万口于今晋、陕、甘三省境内;鲜卑族中的一部分迁到雍、凉二州及陇西一带;氐、羌族则被迁到关中的泾渭流域。这些入迁的民族多以其游牧经济代替了当地的农业经济。 十六国时期,陕西一带羌、氐、匈奴有80万之众,而当地的汉族人口因战乱、逃亡也只有80万;至于山西则是匈奴羯族和鲜卑族的天下,他们也有80万之多,残留在当地的汉族只有100万人;河北的鲜卑人应该有80万,而当地汉族人口不过150万人;至于河南-山东一带主要是汉族人,人口占绝对优势,而迁移至此的鲜卑族人则主要靠汉人每户五十石的租米来过活;汉武帝在甘肃西部设置河西四郡,移入28万汉族人,永嘉乱后又有大量中原人逃难来此,而来到这里的匈奴、鲜卑则显得微不足道; 鲜卑慕容氏采取安辑流民,设置侨郡,发展农业生产及接受东晋封号等政策,使黄河中下游相当数量的汉人往往合族迁到辽宁。

并州匈奴五部,共有三万户,入塞匈奴人口当有数十万,刘渊据离石起事时,二十天就聚众五万,足见匈奴人数并不少。刘氏建立汉国和前赵国,匈奴成为统治族,五部以外的匈奴人和杂夷自然前来归附。刘渊都平阳,掳掠民户充实国都,例如刘曜在长安战败,驱男女8万余口归平阳,又刘曜攻破晋军,掳获晋司徒傅祇家属及2万余户归平阳。刘聪强盛时,平阳及附近地区,有汉民43万户,匈奴族为主体的六夷20万落(户)。刘曜都长安,前后迁上邽氐羌20余万口及陇西民户万余户到长安,又迁秦州大姓杨姜等族0.2万余户到长安。刘氏政权崩溃后,匈奴人失势,他们和大量汉人杂居,也就逐渐合并在汉族里。

羯人(匈奴中的吐火罗部落)石勒立后赵国,都襄国(今邢台县)。计石勒前后掳获民户在3万户以上,氐羌约20万落,不用户或落计数的人口约有4万人。石虎都邺,前后掳获各族人有数十万户,人口多至数百万。石勒石虎号羯人为国人。冉闵灭后赵,杀邺附近国人20余万人。羯本是小族,亡国后未被杀死的6万羯人,在中原很快地并入汉族。

鲜卑慕容廆建立前燕都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收容汉士族和流民数万家,人数比慕容部人多若干倍,因之,慕容部人汉化较深。慕容廆破扶余国,掳获万余户,攻鲜卑宇文部,掳获数万户。这些被掳户都迁居棘城。慕容廆迁都龙城(今朝阳市),攻高句丽,掳掠男女5万余口,攻宇文部,掳获5万余落,又袭击后赵幽、冀二州,掳获3万余家。这些被掳人户分置龙城、昌黎郡等地。慕容隽入都蓟,徒鲜卑胡羯0.3万余户到蓟。慕容隽杀冉闵,迁都邺,棘城、龙城、昌黎等地的旧部众,自然要大量迁入中原。 前秦苻坚灭前燕,迁鲜卑4万余户到长安。经过17年,西燕慕容恒率鲜卑男女40余万口离长安。这个数十万人的鲜卑慕容部,最后还是在河北并入汉族。

氐人(羌族的一支)苻坚建前秦国,都长安。苻坚攻取并州,掳获三千余户,击败左右贤王,掳获酋豪六千余户,攻晋荆州,掳获一万余户,灭前燕,掳获关东豪强及诸杂夷十万户(其中鲜卑四万余户),伐凉州,掳获豪强七千余户。这些被掳户都被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多至十余万户。40万氐族人随前秦从关中前往各地驻防,氐族由于分布太过于分散,不过50年就被淹没在汉族的汪洋中。苻坚失败后,迁居关东的氐人逐渐并入汉族。

羌族属于藏缅族群,与华夏族乃同一祖先。羌人姚苌建后秦国,都长安。姚苌掳获安定居民五千户。姚兴杀苻登,掳获阴密居民三万户,攻洛阳,掳获流民二万余户,又掳获河西居民万余户,汉中流民三千余户。这些被掳户迁徙到长安和关中各地,与羌人杂居。姚氏政权崩溃后,羌人逐渐并入汉族。

451年,魏太武帝攻宋盱眙城,给宋守将臧质信里说,“攻城东北面的是丁零与匈奴,攻南面的是氐、羌。你杀死丁零,可减少我常山、赵郡的叛乱;杀死匈奴,可减少并州的叛乱;杀死氐羌,可减少关中的叛乱,你杀他们,对我没有坏处。”足见在魏太武帝时,这些族还保存着,并且遭受鲜卑人的歧视和虐待。他们的境遇,可能比汉族人更恶劣,特别是魏孝文帝迁洛华化以后,汉人地位比以前高了些,这些族势孤力弱,被迫加速他们的融化过程,是可以想见的。到魏末年,十六国时那些旧族名,在黄河流域已经很少见了,只留下汉族与鲜卑拓跋部的对立。532年,高欢与尔朱兆大战,高敖曹率乡人部曲王桃汤、东方老、呼衍族等三千人作高欢军左翼。高欢说,高敖曹所率全是汉儿,怕不管用,该配鲜卑兵千余人。呼衍族是匈奴人,高欢高敖曹都把他看作汉人,大抵十六国时旧族,到魏末年才融化完毕。到东西魏并立北方时,中国北方只剩下两个大的民族----汉族与鲜卑族拓拔部。(拓跋部鲜卑族4世纪初全部人口不逾百万,甚且远低于此数)

永嘉乱后,中原汉族士族采取自保措施。

第一,抟聚宗族乡党、部曲、门客及流民等,择形势险要之地建筑坞堡以自卫。世族豪门的依附民不交租税不服徭役,不是国家编户民;其时还有很多既不归国家编户、也不在世族豪门家籍的流民。很多不堪胡人官府统治的汉族人依附民、流民都依附于世族豪强。

第二,依附胡族政权以求庇护。 (1) 胡人政权有不少慕华的君主,如刘渊、刘曜、石勒、苻坚等,积极延揽中原士族以安定政治①继续采用九品中正制度,同时也给予士族相当的优遇②承认士族的权益,如石勒清定九品、慕容宝定士族旧籍、苻坚复魏晋士族③从永嘉末年以来,留在中原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河东裴氏等家族声望提高,无论出仕与否,都成为胡族政权必须依赖或拉拢的对象。 (2)中原士族不因战乱而没落,反而对政局的稳定与发展,发挥一定的功效,如:张宾-石勒、王猛-苻坚。 (3)并非人人都乐于为胡族政权效命,如范阳卢谌虽深受石勒宠信,但死后的墓碑上只保留晋朝官衔。

中原汉族士族与南方士族的差异:①处异族统治下,必须广纳、吸收各种力量以壮大实力,故透过婚姻、仕宦的途径,互相合作;②对同族常抱怜恤救济的温情,家族组织易趋于团结,倾向“大家族制”,较重视家族伦理;③重视经术,希望透过政治参与,改变胡族政权,延续中原文化于不坠,并有勉力功业,提高自身政治地位,扩大政治势力的目的;④在日常生活方面,因处境较为艰困,故风气较南朝士族为俭朴。

永嘉乱后,北方陷于混乱,大小世族豪强都筑坞堡自卫、拥兵自守。他们对于胡人的统治,或依附或对抗,胡族中央对他们的存在予以承认。

永嘉之后,北方流民(侨人)为躲避北方战祸而大量南迁,这次南迁对中国人口版图的划分是具有重大意义。当时侨人的数目,据说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那么以侨人数目90万计算东晋的人口为540万。实际数目则应该大于此,因为部分侨姓士族对户口的隐瞒掩盖由于士族权力的进一步上升而变本加厉。

在前秦短暂统一北方之前,繁华的中原地区山头林立,立国时短的军阀们根本无暇好好的整理一下户籍。前凉前燕、前秦稳定时期北方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相当可观的。符坚着手统计户口,得出北方人口约1600万。但是此时的户籍工作没有把“编户”以外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五胡民族)约400万人口计算在内。由于胡人之间打仗不全部征汉兵,民间汉人恢复增长,中国人口恢复到3128万,其中东晋人口665万、北方汉族人1970万、北方胡族493万。

淝水之战后北方再次陷入混乱,战争愈发残酷。而南方东晋在刘宋建立前的二十年内,也是大小战事不断,此时全国人口总数再次下降。

南朝人口之最盛,有说为刘宋,有说为萧梁。刘宋在元嘉之治三十年内拥有南朝最大的版图,经济也达到小康水平。史载刘宋大明八年治下人口670万,加上各种缺漏少报,实数在750万。萧衍时梁朝版图不如刘宋,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犹有过之,尤其建康城,有户28万,以每户5口计,人口竟达140万。一涨一消,我估计梁朝人口当和刘宋相仿。 北方在北魏统一以后,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从事生产,魏孝文帝又实行均田制等改革措施,黄河流域的经济逐步得到恢复,洛阳、邺、长安又恢复了繁荣,北方人口当然也是在持续增长。今学者多以《魏书》为根据,判定北魏最盛时人口约3200万。 520年中国人口增长到5240万,其中南朝800万,北朝汉族3200万,混血儿640万,鲜卑杂胡600万。

(10).鲜卑族的汉化

鲜卑拓跋部建魏国,都平城。魏国武力强大,掳掠人口也最贪暴。十六国迁徙民户,是想充实国都和附近地区。魏国掳获人口,充实平城和畿内以外,还强迫很多人作奴隶,比十六国要野蛮得多。但是,也因为魏掳获的人口特别多,到后来,出现一个比十六国规模更大的融化。

389年,魏道武帝攻破解如部,获男女杂畜10数万。390年,袭破高车袁纥部,获生口马牛羊20余万,纥奚部、纥突邻部来降附。399年破高车杂夷三十余部,掳获9万余口。400年,高车所属小部九百三十余落来降附。429年,大破柔然国,高车诸部前后归降30余万人,又袭击高车,得降人数十万,迁徙到漠南游牧。 398年,徒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鲜卑)等杂夷36万,百工伎巧10万余口到平城及畿内。399年,徙山东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二千家到平城。418年,徙冀定幽三州徒何于平城。451年掳获宋民5万余家,分居平城附近。481年,魏孝文帝以南齐俘万余口班赐群臣。 402年,掳获匈奴残部,徙居平城。 403年,越勤部万余家,尉迟部万余家来降附。413年,魏明元帝攻破越勤部,掳获2万余家。414年,河西胡(匈奴)酋刘遮等率万余家来降附。415年,河西胡刘云等率数万户来降附。426年,魏太武帝攻夏,掳获万余家归平城。427年,攻破夏都城统万,掳获赫连氏家属和宫女万余人及秦雍人士数千人归平城。439年,灭北凉,徙沮渠氏宗族及吏民3万余家到平城。

396魏道武帝攻后燕时,除去一部分留守兵,出征兵多至40余万,足见魏是部落众多的大国。灭燕以后,掳获人口和降附的大小部落愈益增加。魏太武帝武功更盛,平城、畿内以及漠南容纳人口尤多。自魏文成帝时起,魏渐趋衰弱,无力再迁徙民户到平城一带,相反,还要迁徒一部分鲜卑贫户到山东诸州郡就食。平城和畿内聚居着大量各族被掳人,在鲜卑人势力强大的环境里,他们的语言和习俗,自然要受鲜卑的影响。高欢的曾祖高湖降魏,祖高谧得罪,被迁徙到怀朔镇,到高欢时,一家完全鲜卑化,可见居住在平城一带的各族被掳人,相处既久,逐渐融化成鲜卑人。

为了充分地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也可以摆脱柔然威胁,494年魏孝文帝拓拔宏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20万,自平城迁都洛阳。这些人连同家属和奴隶,总数当不下100万人。此后,鲜卑分成迁洛阳和留住(留住在平城一带和六镇)两部分。迁洛部分到六镇内迁时,大体上已汉化完毕。一个统治族前后不过三十年,就融化在被统治族里,这是魏孝文帝坚持融化政策的结果。他希望永久保持拓跋氏政权,也就不得不坚持这种政策。

孝文帝实行了一系列改革: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改说中原汉语;禁穿胡服,制定了官员的汉族式冠服,同时模仿南朝的样式,规定了妇女的服饰;令鲜卑人都自称河南洛阳人,死后葬在邙山,不得还葬北土;重用南朝士族王肃厘定官制,在模仿南朝官制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清除了官制中鲜卑成分;在律令方面,孝文帝两次改变北魏的律法,废除了自十六国以来的一些残酷的刑罚。

禁用鲜卑姓氏,全改为汉姓,穆、陆、贺、刘、楼、于、嵇、尉八姓最贵。魏孝文帝又定汉士族的门第高下,承认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四姓为最高门,与鲜卑八姓地位相等,赵郡李氏、陇西李氏、博陵崔氏门第也很高。汉族士族中有汉魏以来拥有清望的名门旧姓,也有十六国以来声势盛大的坞主豪强。 魏孝文帝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自已取卢崔郑王及陇西李氏女入宫,又指定六个兄弟元禧聘陇西李辅女、元干聘代郡穆明安女、元羽聘荥阳郑平城女、元雍聘范阳卢神宝女、元勰聘陇西李冲女、元详聘荥阳郑懿女,原来的正妃降为侧室。魏家公主也嫁给汉族名门,如卢道裕娶献文帝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娶孝文帝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娶孝文帝女义阳长公主。皇族和士族开通婚的例,一般鲜卑人和汉人也自然要通婚,少数的鲜卑人很快被融化了。

魏孝文帝修建洛阳街坊,501年,魏宣武帝调发民夫 5.5万人,筑洛阳323坊。529年,梁将陈庆之入洛阳,战败逃回,对人说:“我从前认为大江以北,无非是些戎狄居住的地方,这次到了洛阳,才知道衣冠人物全在中原,江东及不了它。”这说明迁洛的鲜卑人,已经完全汉化,洛阳城的繁华景象超过了建康城。洛阳富贵人的腐朽生活,吸引着留住平城一带的鲜卑人。他们陆续内迁,504年,魏宣武帝拨苑地牧地公田分给内迁户。513年,又分苑地牧地给无田的内迁户。517年,魏明帝下诏停止内迁。 孝文帝的改革招致了一些鲜卑贵族的敌意,加深了鲜卑族内部的矛盾。洛阳的鲜卑人与留在北方边境的鲜卑人的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加大,也导致了矛盾的激化,结果发生了北方六镇的变乱。

北魏在北边设置了沃野(五原)、怀朔(今包头北固阳县)、武川(今呼和浩特西北武川县)、抚冥(四子王旗)、柔玄(兴和)、怀荒(今河北张北县)六个军事重镇,以取代州郡。六镇官员为拓跋部人和中原强宗子弟,镇兵也多为鲜卑人。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六镇将士地位下降,北魏又把死刑犯恕死充边,镇兵与罪犯谪配者同列,使镇兵地位更加低贱。魏道武帝魏太武帝掳获大量漠南北的游牧部落人(主要是高车人)和山东诸州人,聚居在平城一带。他们虽然鲜卑化了,可是,仍被拓跋部贵族看作贱人,予以歧视,并且生活很困苦。 这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加剧,终于爆发了镇兵杀死官员的起义。沃野镇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魏,杀镇将,另遣部下鲜卑人卫可孤率军围攻武川、怀朔二镇。怀朔镇将杨钧以鲜卑贵族贺拔度拔为统军,以其三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为军主,率兵抵御起义军。贺拔父子与宇文泰父宇文肱一起袭杀了卫可孤,接着退居大同。大同被义军攻破后,贺拔岳与宇文肱投奔尔朱荣。在柔然部阿那环的帮助下,北魏最终镇压了六镇起义。

北魏将被俘义军和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河北冀、定、瀛(河间)三州就食。而河北频遭水旱,无法就食,终于又爆发了河北大起义。流浪在上谷(今河北怀来)的柔玄镇兵杜洛周起义称王,把这一带的汉族和其它各族反魏武装集中起来,占领幽州。流浪在定州的五原降户敕勒人鲜于脩礼,也领着流民起义。不久以后,这支起义军被北魏分化,鲜于脩礼被叛将元洪业杀死。脩礼部将汉族人葛荣又杀元洪业,于526年称天子,建国曰齐,继续战斗。杜洛周的队伍向南发展,在528年被葛荣并吞。葛荣拥有数十万众和河北数州之地,力量强大。他率军继续南进,前锋指向洛阳。

524年,关陇起义爆发。高平镇(治今宁夏固原)兵民起义,推敕勒酋长胡琛为高平王,秦州(治今甘肃天水)城民起义,推羌人莫折大提为秦王。关陇起义军各部逐渐统一于鲜卑人万俟丑奴(原来是役属于匈奴的牧民)之下。

契胡族尔朱荣(羯人的一个畜牧部落)的祖先世居尔朱川(今山西西北部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的朱家川),到孝文帝时代尔朱新兴被任命为秀容(今忻州西北)酋长。魏孝明帝时,传位于儿子尔朱荣。 尔朱荣派兵镇压了河北大起义,把六镇义军据为己有,并在降兵中提拔了若干将领,如高欢、宇文泰、侯景等人。

魏孝明帝元诩七岁,母胡太后临朝专政。528年,胡太后毒死孝明帝,尔朱荣带兵直奔洛阳,杀死胡太后,并把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中的汉族大族消灭殆尽,立元子攸为魏孝庄帝,史称河阴之变。 然后尔朱荣返回晋阳,遥控北魏朝政;同时派尔朱天光、贺拔岳、侯莫陈悦镇压关陇起义军。贺拔岳因镇压关陇起义有功,被授泾州刺史、雍州刺史、歧州刺史。

河阴之变之际,部分北魏宗室和官员南逃降梁。梁武帝遣陈庆之率兵送元颢回北方,攻克商丘,元颢在睢阳城即皇帝位。接着攻克荥阳,占领洛阳。尔朱荣率军渡黄河作战,陈庆之所率军队大败,元颢逃亡被杀。 530年,孝庄帝诱杀宰相尔朱荣,侄尔朱兆立太原太守元晔为帝,兴兵攻入洛阳,杀孝庄帝。

时任临汾刺史的高欢乘尔朱氏混乱之机,说动被尔朱荣兼并的六镇义军20万军民归顺自己,并把他们带往河北,摆脱尔朱荣之子尔朱兆的控制。531年,高欢率众进据河北冀县,笼络当地汉族世族,利用民族隔阂,煽动反尔朱氏情绪,势力陡增。 高欢于是脱离尔朱氏,立渤海太守元朗为帝。尔朱氏进攻邺城,贺拔胜和徐州刺史杜德投降高欢,尔朱仲远南逃降梁。斛斯椿败回洛阳后叛离尔朱氏,杀尔朱世隆和尔朱彦伯,擒尔朱天光、尔朱度律送于高欢。尔朱兆领残兵遁还太原,逃往秀容,后被击败自缢。至此尔朱势力被斩尽杀绝。高欢进据洛阳,连废节闵帝元恭、废帝元朗,另立元修为孝武帝。

当贺拔岳闻知尔朱家族一败涂地时,便约秦州刺史侯莫陈悦会师长安,擒获尔朱是寿,响应高欢。532 年,孝武帝任命贺拔岳为关中大行台。533年,孝武帝担心高欢成为尔朱荣第二,使就密令贺拔岳拥兵关陇对抗高欢,任用贺拔胜为河南邓县刺史。534年,在讨伐灵州刺史曹泥前夕,高欢授意侯莫陈悦杀害了贺拔岳。贺拔岳部下宇文泰击杀侯莫陈悦,并据有关陇。

534年,元修由于和高欢的矛盾尖锐化,逃奔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又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史称东魏。元修逃到关中后,不久被杀。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此后,东魏与西魏展开了20余年的争夺战。537年在潼关之战和沙苑之战后,西魏乘胜东进,攻下山西永济和金墉,与东魏争夺洛阳。543年东西魏又先后在河南孟县、洛阳北邙山交战,东魏先胜后败,高欢逃离洛阳。西魏因无力巩固洛阳而撤兵,以黄河为界设防。546年高欢大举进攻山西稷山,苦战50余日,损失7万人,退兵,次年病卒。

鲜卑化汉人高欢凭借六镇鲜卑人(包括鲜卑化的汉人)建立起政权,老婆又是鲜卑贵族,所以他和继位诸子在政治上都倚重鲜卑族,北齐皇帝也都有意保持鲜卑习俗,提倡说鲜卑语及武事。 但同时高欢也争取汉族门阀世族参政,作为第二种支持力量。为此,他公开自己祖先的汉族身份,把女儿嫁给华阴门阀世族杨愔,任用汉族门阀世族高敖曹、高干担任政府要职。高欢企图调和当时相当尖锐、紧张的鲜卑与汉人的关系,但不可能有实际作用。 550年,高欢次子高洋代东魏建齐。高洋重用汉人,立汉世族赵郡李氏之女为后,生高殷。560年高殷继位使鲜卑人大为震动,于是联合高氏皇族发动宫廷政变,杀杨愔废高殷,高欢第六子高演当了皇帝。561年高演死,高欢第九子高湛即位,汉族在朝中地位更加低下。北齐汉族与鲜卑族的矛盾一直无法融合,使北齐政治上蒙上了阴影,不能像北周那样融合汉族鲜卑族为统一的关陇集团。

564年,北周大将达奚成兴侵齐平阳(临汾),北齐斛律光大败之。于是宇文护亲自挂帅率兵10万攻打洛阳,斛律光杀周将王雄,大败周军。568年北周又围攻洛阳,斛律光再败之。斛律光在玉壁营筑了华谷、龙门二城,宇文宪不敢妄动。斛律光又营筑南汾城,胡、汉民众万余户前来归附。568年高湛死,儿子高纬即位。571年,斛律光筑平陇,周柱国普屯威、柱国韦孝宽进攻平陇,战于汾水,周军大败。接着北周柱国纥干广略图攻宜阳,又被斛律光打败。北周韦孝宽制造了斛律光篡位的谣言,572年,高纬杀斛律光。576年高纬禅位给儿子高恒,高恒在位25天北齐灭亡。

550年,宇文泰设立了八个柱国大将军,正式开创了府兵制,府兵制在形式上采用鲜卑八部之制。在八柱国之中,宇文泰是最高统帅,西魏宗室广陵王元欣挂个虚名,实际领兵的只有六个柱国大将军李虎、李弼(李陵后裔)、于谨、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分统六军,合周礼六军之制。六个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 556年,宇文泰儿子宇文觉篡位建周,他和哥哥宇文毓先后被宇文护弄死;宇文护以增设柱国、增设大将军、提高24个开府将军地位直接归中央控制的办法使八柱国有名无权。宇文毓弟弟宇文邕继位后杀掉了宇文护,改称兵士为侍官使具有皇帝卫队性质,作战时临时命将配兵,24个开府将军的权力又有所削弱。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在位仅两年即死去,大权落入皇后之父杨坚手中。府兵不入民籍,另立军籍。

西魏的府兵,最初可能以鲜卑人为主,但西魏鲜卑人不多,六镇起义后的鲜卑人大多留在东魏。宇文泰起家靠的是武川镇兵,最初只有数千人,镇压关陇起义后逐渐有所发展。543年西魏军已有10万人,但邙山一战,西魏军伤亡近6万人。由于关陇地区鲜卑人兵源有限,宇文泰不得不开始用汉人充兵。至此,汉、鲜卑共同组成军事力量。府兵制的这一演变,使鲜卑骑兵和汉人乡兵结合在一起,改变了府兵主要是鲜卑兵的成分。实际上西魏北周统治集团,是由贺拔岳领导的武川鲜卑军人集团和关陇汉族地主组成的。

宇文泰深知成就大业必须培植起自己的支持力量,而且这个力量必须包括汉族。但汉族与鲜卑贵族之间存在一定的民族界限,宇文泰不愿像孝文帝那样,全盘汉化,以至于引起鲜卑人六镇起义,政权倾覆。554年,宇文泰宣布改姓元的鲜卑人一律改姓拓跋,然后又将汉人改姓鲜卑姓。如赵贵赐姓乙弗氏、苏绰弟苏桩赐姓贺兰氏、杨忠赐姓普六茹氏。府兵制中的汉族士兵,也一并跟其汉将改姓。宇文泰想用这种表面上的鲜卑化来平衡西魏政权日益汉化的现实。 宇文泰确信汉人政治制度有值得仿效之处,令汉人苏绰、卢辩依周礼改定官制,使政权带有古老华夏文化的色彩,以抚慰汉人。

从六镇南下的诸鲜卑首领及兵将,在占据北方后,因受中原之物吸引,生活渐流于怠逸,勇武的风气消失。自北魏末年,鲜卑人多因日渐汉化,体质日见文弱,不任兵事,只得借助汉人主理。北齐文宣帝时,曾简举汉人之勇武者戍守边境。 又由于胡人以打仗为职业,胡人在200年的北方混战中大都战死,由于尔朱荣之乱和534年开始的东西魏的互相攻伐,鲜卑族人口已经枯竭。而同时北方民间汉族悄然增长、外地汉族重新回归,汉族在关中已经占压倒优势,以至于宇文泰不得不从汉族民间补充兵源,用当地汉族豪强带兵。周武帝时,北周境内已有一半汉人当兵。及末年,周的军事将领以汉人占大多数,故兵权渐转于汉人手中。 从此,汉族人不仅在民间而且在军方也占压倒性优势,周齐隋唐的汉族将士及先祖大都崛起与东西魏并立时期。

南北朝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分别因为候景之乱和六镇起义而被粉碎。江南一时称千里绝烟,繁华如三吴也户口凋零。北魏则终于分裂,战乱又起。 到公元581年,中国人口剩下4430万,其中南朝314万,北朝汉族3500万,汉胡混血儿500万,鲜卑杂胡116万。所以隋唐北方汉族血统大概为(3500+250)/4116 = 91%。隋唐汉族虽然融入了部分北亚人种,但主流上仍然是北方远东人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