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旅游管理论文>西学冲击下的近代旅游服务业(一)

西学冲击下的近代旅游服务业(一)

详细内容

【摘要】 在近代中国,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为其服务的旅馆、饭店、游乐场所等,也得以建立起来,并不断得到完善。它们的出现,为促进中国旅游业的近代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旅游 服务业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随着社会的演进和变迁,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旅游业,也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为旅游服务的旅馆、饭店、游乐场所的出现,既是近代旅游业兴起和建立的标志,又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旅馆与饭店的兴盛
  
  近代意义的旅馆和饭店,首先出现在开放较早的上海。1845年11月,英国在上海设立租界,不久美、法等国相继效仿。起初,租界严防华洋混居,后因躲避战乱,不少市民和外地移民,也纷纷涌入租界,打破了华洋分居的状态。人口的流动与增加,商业与贸易的繁荣,为之服务的店铺、旅馆与饭店等应运而生。
  1847年,英租界内就建起了25家店铺、1家旅馆和俱乐部。1883年,外人投资兴建的一品香旅社,为上海有名的大型旅馆。在西式旅馆业的带动下,许多中国商人也在通都大邑兴建旅馆,以满足旅行者的需要。在北京前门一带,因外地来京官员、商人和应试举子的增多,专门提供住宿服务的大小旅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开设起来。如三义客店拥有楼房5间,平房52间,房间布置的朴素淡雅。院落以砖铺地,配有花坛、树木,令人赏心悦目。该店以人为本,注重信誉,提出“店家,店家,到店如到家”的宗旨。他们不但为旅客提供开水、茶叶和卫生等服务,而且利用地理优势,多方面了解商业的信息,使入店商贾及时掌握市场的行情。三义客店以周到的服务,干净卫生的环境,赢得了顾客的好感。
  近代旅馆业的兴盛,是与商业贸易的发达相伴随的。为了竞争获利,广增客源,各地旅馆不断改善条件,在优质服务的同时,硬件设施也不断完备。1920年,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由上海乘船到广州、香港。当他所坐的轮船一靠岸,“旅馆接客者以小艇及小汽船傍大舟”,服务意识不可谓不强。陆费逵入往旅馆,对港、粤两地的变化惊叹不已。在他所“觉有五事与从前不同者”,就有两项是旅馆业,“从前无沐浴之所,今则上等旅馆均有浴室,间亦有澡堂。从前旅馆不多,新式者尤少,今则鳞次栉比矣”。可以说,除电视、电话等现代通讯设施外,与今天的旅馆已无多大区别。
  近代商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加剧,为游客服务的饭店逐渐建立。1860年,英国商人礼查在上海建立“礼查饭店”。它位于上海外白渡桥北堍,与黄浦公园相对,处在人气旺盛之地。一时间,成为外国人的聚会中心,许多大型的宴会就在这个饭店内举行。
  在北京,外商所办的饭店中,北京饭店首屈一指。1900年冬,法国的傍扎、白来地共同出资,在崇文门大街的苏州胡同,开设一家小饭店。不久,白来地退出,意大利的贝郎特加入。小店生意红火,1901年他们将小店搬迁到东单菜市场附近,正式称作“北京饭店”。1903年,北京饭店迁至长安街,有房屋48间。由于经营得方,北京饭店获利颇丰,成为外国官员、使节经常举行宴会的场所。此外,北京的六国饭店,位于中御河桥边,高楼大厦,极尽华丽。北京是政治中心,官员、士子流动多,人口密集,推动了饭店业的发展。京城南门外的饭馆,素以“四大兴”闻名,分别是福兴居、万兴居、同兴居、东兴居。城东有福全馆、同和楼;城西有同和居、万福楼;城北则有庆云楼、和兴号等。一些今天尚存的老字号饭店,也崛起于此时。如全聚德烤鸭店,创办于1864年。其建立者杨全仁,最初在北京前门外经营。后来,他集资开店,聘用得人,提出“质量取胜,顾客第一”的口号。所做的烤鸭,色、香、味溶于一体,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京城有名的老字号饭店。
  天津的“洋饭店”也竞相设立。1905年5月16日,天津同宴楼饭店,打出招牌说,专做包办英法大菜、西式点心,各国驰名洋酒、汽水等诸品,罐头食物俱全。1910年,新亚饭店在天津建成,其广告介绍说:“津埠为畿辅名区,中外官商群焉戾止,风气既日见开通,市面亦倍臻盛。虽饭庄酒馆斗胜争奇,然求其中西粹美,雅俗咸宜者实寥寥无几焉。敝店有见于此,不惜巨资,就奥界满春楼旧址,大加修饰,特行扩张,广招名手,专做英法大菜,并备寓客房间,床帐陈设,雅洁无伦,既几净而窗明,更神怡而心旷。楼下设有新式球案,风晨月夕可随意流连。他如各国洋酒、罐头食物并于鲜果品、十锦点心等,无不应有尽有”。这种新式饭店,集吃、住、娱乐等功能于一体,适应了商旅往来、贸易繁盛的新形势,为内地饭店开风气之先者。
  出门在外,食宿为先。中外旅馆、饭店的建立,不但表明城市商业的繁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外出旅游的需要。近代社会剧变,中外文化交流,离家出行者渐多,饮食服务业的兴盛,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二、新型游乐场所的出现
  
  近代开关以后,伴随着西学东渐的冲击,欧风美雨的洗礼,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上海、天津、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一些公园、私家花园、歌舞厅、戏园、跑马场等,众多新型的娱乐场所纷纷建立起来。
  1、近代公园的建立
  上海黄浦公园(人们习惯称为“外滩公园”),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汇合之处。1866年,由租界工部局组织,征集大批人力,先从洋泾滨挖掘河泥,填平低洼的滩涂,将沿江的滩边建成驳岸。在所圈范围内植树种草,整修道路,建设亭台茅舍,喷泉水池。1868年,公园基本完工,占地30多亩,初名“公家花园”。它面临黄浦江、淞江,风景秀丽。但所谓的“公家花园”,却只是对外国人开放,不许华人入内游观。此举引起国人的不满与义愤,1878年11月,商界名人陈咏南、吴虹玉、颜永京、唐廷枢等人,联名致函工部局,提出准许华人入园的要求。工部局不得于1886年5月,宣布公园有条件地对华人开放。同时,为缓和中国民众的愤怒情绪,工部局答应另建公园,专供华人游览。1890年12月,在“苏州河浜,南自白大桥起,另建华公园,为华人游息之所”。起初,该园名为“新公园”,第二年又改称“华人公园”。
  1907年春,天津开始筹建公园,地址在“锦衣卫桥之北,地基开朗,嚣尘远绝。近方垒石为山,凿池引河。园之四周,围以杂树”。可见,这是一所起点较高的公园,为人们“游目骋怀”之胜地。1908年6月,北京农事试验场内的一座博览园,宣布对外开放,内设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蚕桑馆等。对游人则有茶园、咖啡馆、游船、四轮椅、二人轿、人力车,成为人们的娱乐之地。20世纪初年,其他各省也多有兴建。如直隶、奉天、江苏、吉林等,纷纷建成公园,供人们游览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