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全>美术论文>浅析艺术教育中美术和音乐的内在联系(一)

浅析艺术教育中美术和音乐的内在联系(一)

详细内容

论文关键字:美术 音乐 联系 教育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各种艺术之间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美术与音乐虽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都受到共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并且美术与音乐都起源于艺术,同属于艺术,两者联系紧密,相互协调。本文通过对美术与音乐的理解,浅谈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共通之处。旨在让更多从事艺术专业的人注意到美术和音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使得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推向一个新高潮。
  
  古希腊时期,艺术与技艺、技术是等同的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才逐渐与“美”等同起来。直到18世纪中期,基于美的艺术概念体系正式建立,艺术成了审美的主要对象。同是源于古罗马时期拉丁文“art”的“艺术”与“美术”,在当时泛指各种用手工制作的艺术品以及音乐、文学、戏剧等。与之对应,英语中的“art”也是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艺术”,二是“美术”。它既能用来指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其它各种艺术门类,有时又专门用来指包括绘画、雕塑、工艺、建筑在内的视觉艺术。
  一直以来,各种形式的艺术之间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事一门艺术,在熟悉掌握本专业的过程中,更当开阔自己的艺术视野,拓宽自己的涉猎面。俄国伟大作家契柯夫说过:“各种学习彼此的关联十分密切,人们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才把它们分门别类罢了。”事实也正是如此,各种知识、各门类学科其实都是编织在一张网孔与网孔之间都存在相互关联的大网里。我们所研究的知识领域越向前拓宽,就越能体会到各门各类、各种知识间的联系,就越需要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充实。
  美术和音乐,起源于艺术,同属于艺术,一个是有形无声,一个是有声无形,两者联系紧密,相互协调,相得益彰。
  
  一、节奏与韵律是美术与音乐中永恒的旋律。
  
  美术中的绘画与设计,注重视觉上的层次感。这个层次感就相当于音乐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点、线、面组成的各种画面形态好比音乐中不同音高、节奏、旋律谱成的乐谱,形成犹如音乐一般的节奏感和韵律之美。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取材于一则凄美、感人的民间传说。乐曲采用奏鸣曲式写法,通过西方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故事情节通过调式、音调、节奏、旋律的发展方法,极富感染力的表现出该作品贯穿始终的主题。通过将爱情主题的重复演奏,使得乐曲主题得到不断升华。整部协奏曲纯朴、清逸、幽思并带有浓郁民族风格,将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运用其中,成功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乐曲让人通过听觉聆听优美、凄婉音乐的同时,也引发了思维上的通觉与视觉上的想象,推动人们内心的情绪,极好地表现了这个凄婉、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永恒的爱情。
  《最后的晚餐》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辉煌之作,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此画被公认为以构思布局巧妙、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在画中,达.芬奇改变了文艺复兴早期的传统处理方式,图中人物为一排,以基督为中心,十二门徒分为四组,对称分列两侧,形成了一个穿插变化又相互统一的整体。画面构图带有强烈的节奏气息,并且运用了构图和用光等手段,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著名画家列宾在评论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作品时也十分精辟地阐发了美术与音乐的关系。他说:“伦勃朗的画始终带有空气的透明的影子,象美妙的管弦乐,它的和弦的声音在画的全部背景上颤动着。”美术和音乐正是通过有规律、无规则的色彩、线条、形状的巧妙结合,形成了秩序和协调的美感,这也是艺术作品共同追求的艺术表现。
  
  二、想象的挥洒,情感的体现是音乐与美术中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