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物流:价值在“链条”上(一)
详细内容
摘要:为使农产品物流增值,必须从构筑和完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强化物流功能环节,充分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三方面进行有效、积极运作,研究的目的旨在促进我国农产品物流健康发展、做强做大。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增值;价值
Abstract:We must carry out effective, positive operation: building and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mod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strengthening the logistics function and playing the positive role of government in order to make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appreciate and develop healthily.
Key words: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increment;value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实现农产品价值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地说,它包括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价值增值和组织目标。从参与者来说,农产品沿着农户、合作组织、批发市场、加工企业、物流中心、物流企业、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就形成了一个网状链条。
一、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
1.链初,农民增产不增收。在农产品物流链中,农民处在链的最初端,也是农产品的生产者,本可以在利益链中成为较大的利益获得者,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民即使在增产的情况下也并没有增收。广大农产品生产者了解产品信息的渠道非常少,甚至连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都不易获得。生产者不能全面了解市场价格、行情,从而生产很难适应需求的变化。
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模式是以批发市场为主的物流体系,而现在绝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只能发挥最初级的交易平台功能,农民仍然需要到处寻找买主,面对来自上游物流成本的挤压,农民的选择只能是降低售价。可见,农产品物流的整合和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到农村的稳定。
2.链中,缺少物流服务商。农产品物流利润率相对较低。运输方面,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加上运输手段简单落后,物流半径有限,难以运销,农产品难以获得较高的场所价值。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收费占鲜活农产品货物价值的30%-40%。运销成本偏高、波动较大。尽管一些地方在当地开辟了农副产品运销“绿色通道”,但地方保护主义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农副产品的跨地区外销障碍重重,另外加上路况不良的时间成本等,这无形间增加了流通成本。仓储方面,农产品储藏保鲜条件差,物流成本高,农产品时间价值难以保证。农产品物流要面对广大农民,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运作困难;缺少农产品物流的政策环境。
3.链,似有实无。目前,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货运的车主业务变动大,他们的合作经常是随机性的组合。这种合作模式下,消化风险的能力非常弱。相互的高峰不可能重合,没办法签署长期的合同。目前,这两个形态都是小、散、滥的情况,只能依靠自由的碰撞,随即进行排列组合。对个体司机来说,经常会高峰时忙不过来,低峰时又找不到货源。在以个体车主为主体的现状下,如何获得稳定的货源,是个体车主生存的关键。
4.损失惨重。现在,我国的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1/4强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超市冷柜――消费者冰箱,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对比之下触目惊心。
二、完善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
如果能够更多关注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经营,大力提升物流过程增值能力,农产品物流将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例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蔬菜,被其物流公司在日本码头迅速拆分成小包装,两根大葱一个塑料袋,两三个青椒一个小塑料盒,立刻送到超市甚至居民家里。这样赚的利润就是我国生产、出口企业的10倍。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的比值为1:3-1:4,而中国仅为1:1或稍多一些。水果采摘后经过储藏加工,国外增值比例为1:3.8,我国仅为1:1.8。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比例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农产品附加值的真正实现是在物流过程中,我国的农产品绝大多数在生产地以原始产品(采摘后的初级状态)的形式销售,农产品物流过程增值能力非常弱。
1.创新农户组织。改变以分散农户为物流起点的现状,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推广现有的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的经验,提高合作组织对农户的覆盖范围,从起点上消除农产品物流杂乱无序的状态。作为组织农产品进入流通的关键性组织,它把各个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不仅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实行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增大农产品物流的规模,增强农民作为卖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保护农民的利益。同时跨区域原料基地的建立,既能确保原料的长期、稳定和高质量供应,又能建立稳固的农产品购销、储运关系。合作组织负责本农协成员产品的集中、挑选、包装或冷藏,然后组织上市。农协不仅为其成员解决产品销售、运输等问题,他们还将批发市场内的购销信息及时传递给农户,引导生产。
2.培养核心主体。农产品物流链包括运输、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环节,单一发展某一个环节的增值空间十分有限,通过提高核心主体在整个物流链纵深发展的程度可创造更大的增值空间,以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可由原来的批发市场发展而来)为核心主体。近几年各类农副产品市场发展迅速,并形成了一些专业批发市场,但由于缺少储藏运输等流转设施,不能有效的发挥远程物流和大额农产品集疏功能。鉴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已有基础,重点以改造为主。目前需要重点改造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仓储、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和检验检测中心等准公益性设施建设,进而发挥标准化市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改造,提升和完善服务功能。
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主体。在该模式下,加工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其素质的高低成为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整合中,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交给了加工企业,有可能使加工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风险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